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就像古代的水手一样,星际"冒险家"有朝一日也许会在星际扬"帆"远航,但是星际"水手"利用的不是海上的风而是太阳光。太阳帆利用太阳的光压在太空航行,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光帆"2任务成功2019年7月31日,美国行星学会宣布其6月25日由猎鹰重型火箭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光帆"2小卫星已成功验证了利用太阳帆来改变轨道的能力。这颗三体立方星在其  相似文献   

2.
国外“一箭多星”发射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箭多星"是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两颗以上的卫星发射至预定轨道。"一箭多星"发射能使单颗卫星的发射费用降低,有助于用大、中型运载火箭发射多颗中、小型以及微纳卫星。对于由中小型卫星组建全球通信与导航卫星网络系统,从费用、时间以及火箭运载能力来看,最可行的方案是"一箭多星"发射。伴随着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多。1发射统计分析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两颗卫星,1961年又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随后苏联、欧洲航天局实现了"一箭多星"发射,我国于  相似文献   

3.
纳型卫星在上个世纪也有所发展,但应用上大都停留在简单空间飞行实验,用处很有限,皮星更多是作为一种概念性存在,主要为教学与筒单元部件实验服务。随着"立方体"纳星的诞生,小卫星应用如同"井喷"迅猛发展。美国航宇局的立方体会战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汤姆肯尼教授对皮星提出新的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4.
当今世界,微小卫星蓬勃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为微小卫星提供了低成本进入太空的机会。伴随着微小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箭多星"发射任务的需求越来越多。2015年9月20日-10月7日,我国共进行了3次"一管多星"发射,共计成功将28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新型液体火箭长征-6以"一管二十星"的方式一举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不仅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也打破了由印度保持的亚溯"一箭多星"发射纪录;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11也成功实现首飞。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入轨的吉林-1卫星组星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商业遥感卫星。藉此之际,本刊特推出"新型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与微小卫星发展"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4月8日,美国三家公司宣布为扩展国际空间站的卫星部署能力,将提供一种从国际空间站上部署的较大型卫星。名为"羽星"的这种卫星由萨里卫星技术美国公司研制,质量为100千克,最多可装载45千克有效载荷,平均功率50瓦。它们将像目前从站上部署的立方星一样随货运补给飞船运到站上,随后由纳型支架公司新研制的一种部署机构部署出去。星上将采  相似文献   

6.
<正>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将其携带的20颗各种用途的卫星送入太空。放眼世界,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寥寥无几。目前,世界上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欧盟、中国及印度等。这项先进的发射技术不仅具有颇丰的商业价值,其背后更代表着未来的航天技术发展方向。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首秀"可谓一鸣惊人——不仅创造了亚洲国家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仅次于美俄两国,也为我国发展系列化、标准化的多星发射接口装置,推动小卫星技术发展与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  相似文献   

7.
正为降低"星链"卫星的亮度,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希望在"星链"宽带大星座下次组网发射时试验一项新办法。届时将发射的实验性"罩星"(VisorSat),加上卫星升轨时将采用新的指向办法,应该能消除天文学家对"星链"星座会干扰其观  相似文献   

8.
<正>10月31日,轨道·ATK公司的人牛怪C-XL-3210型运载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美国行星公司的"天星"8~13商业遥感卫星,并搭载了该公司4颗"星群"遥感立方星。"人牛怪C"火箭在原来的"金牛座"火箭基础上,换用了"人牛怪"系列的宇航电子设备。"天星"原本是谷歌旗下特拉贝拉公司(曾称天盒成像公司)的一个遥感星座项目,拟由24颗卫星组网,今年4月特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2月15日,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搭载104颗卫星从萨提斯达瓦航天中心发射,将制图卫星-2D(CartoSat-2D)遥感卫星和103颗纳卫星送至太阳同步轨道(SSO),打破俄罗斯"第聂伯"(Dnepr)火箭"一箭三十七星"发射记录,创下运载火箭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世界记录。1发射任务情况"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基本情况"极轨卫星运载火箭"系列包括3种在役型号,基本型极轨卫星运载火箭-G为捆绑6枚固体助推器的四级运载火箭;芯级型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A为不捆绑固体助推器的四级火箭;增强型极轨卫  相似文献   

10.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07,(10):12-15
印将造纳星平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称,该机构正在研制一种100千克的"卫星公用舱",用于满足对纳星日益增多的需求。这种纳星平台面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印度  相似文献   

11.
<正>采用"一箭多星"发射不仅可充分利用火箭的发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可按照所需搭载卫星的质量或体积合理地分担发射费用,这为中、小型卫星乃至立方体卫星开启了好、快、省的发射之路。当今,全球航天强国和大国(或地区),如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印度、日本等都掌握并在有效地利用"一箭多星"发射技术。日本于2009年完成了"一箭八星"发射,引起了广泛关注。2014年,H-2A火箭又进行了"一箭八星"发射。1日本"一箭多星"发射情况日本的"一箭多星"发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前主要是演练和验证"一箭多星"发射技术。1986年8月12日,日本首次利用H-1  相似文献   

12.
4 当今纳卫星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举一些纳卫星的典型事例,一方面进一步具体回答纳卫星的用处,另一方面也借以说明当前纳卫星技术的发展水平。 4.1 一箭10星 2000年1月27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10颗卫星。这10颗卫星包括2颗50~60kg的微卫星,3颗10kg纳卫星和5颗皮卫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月24日10:00,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利用猎鹰-9(Falcon-9)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以"一箭143星"的方式,实施了代号为运输者-1(Transporter-1)的小卫星拼单发射任务,将10颗"星链"(Starlink)卫星和133颗微小卫星送入轨道高度560km、倾角97.6°的极轨道,打破了印度利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PSLV-XL)在2017年2月创造的"一箭104星"单箭多星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     
正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脉冲星试验卫星 11月10日7点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脉冲星试验卫星。脉冲星试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积累在轨实测脉冲星数据,为脉冲星探测及技术体制验证奠定技术基础。此次发射还搭载了4颗微纳卫星。"一箭五星"刷新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的发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担心太空探索公司"重型猎鹰"火箭启用时间推迟,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已从国际发射服务公司预订了一次"质子"火箭发射,准备在2017年用来发射"欧罗巴星"/"希腊星"3卫星,但并未透露卫星名称和发射时间。"欧罗巴星"/"希腊星"3正在由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建造,由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和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共有。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在星上设有一个Ku波段有效载荷,国际移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纳卫星热流密度不断升高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的泵驱动单相流微槽道冷却系统.通过合理分析与简化,应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能够反映受控对象及冷却装置动态特性的温度响应模型;运用数值方法仿真计算了某纳卫星在轨飞行中受空间外热流影响下的外部散热面和内部电子设备温度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MEMS技术的微槽道冷却系统可以满足高热流密度的纳卫星热系统的冷却需求;空间外热流相对于星体内部热功率的变化,对纳卫星散热面温度的影响较小;该建模方法和求解算法对分析计算纳卫星的温度动态特性是简便、合理的,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纳卫星热控制、热管理理论与技术奠定了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净化空间环境,针对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问题,对现有航天器离轨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离轨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对象,分析了各种离轨方式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提出了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各离轨方式的发展建议。通过调研发现:现有航天器寿命末期离轨技术可使航天器在25年内离轨,但在离轨装置可靠性、离轨过程稳定性、航天器离轨时间及离轨后处理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国际上掀起了以"立方星"为代表的微小型卫星研究应用热潮,产生了大量的微小卫星发射需求。来自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印度的航天机构,利用其现役运载火箭以搭载发射或一箭多星模式完成了多颗微小卫星的发射服务。但主流的现役火箭这种"大火箭发小卫星"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多国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开始面向微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研制新型专用火箭。  相似文献   

19.
正9月15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塔2-7420-10C型运载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美国宇航局的"冰、云与陆地高程卫星"(简称"冰星")2卫星,并搭载发射了4颗立方星。"冰星"2为地球科学卫星,将接替2003—2010年服役的"冰星",用于测量极区冰盖。卫星由诺·格创新系统公司采  相似文献   

20.
<正>6月8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M/和风M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美国回声星卫星服务公司的"回声星"21移动通信卫星。本次发射是质子号在去年6月后首次发射。当时质子号携带发射的是"国际通信卫星"31。那次发射虽出现了二级过早关机问题,但依靠和风M上面级延长工作时间,卫星最终仍被送入预定轨道。"回声星"21由劳拉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