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为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研制的国产低温发动机2003年12月5日在低温推进系统中心成功进行了一次耐久性试车。试车中,发动机以69.6千牛的推力工作了1000秒,装在一起的两台低温方向控制发动机也以1.96千牛的推力同时工作。实际飞行中,这种泵输送式再生冷却发动机需要工作720秒。此次长时间试车标志着该发动机鉴定工作的结束。印度迄今已用3台试验发动机累计进行了6000秒的试车,国产低温上面级系统的研制工作也进展顺利。目前GSLV火箭使用的是俄罗斯提供的低温上面级。印低温发动机进行长时间试车  相似文献   

2.
机电一体化推力测量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亮  吴建军 《火箭推进》2004,30(6):50-54,49
依据某型号发动机地面试验推力测量要求,从推力测量原理、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推力校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多方面开展研究,成功地研制设计了机电一体化的推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在试车台上进行了实际试车。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满足0.5%推力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美国联合工艺公司化学系统分公司和法国欧洲动力公司联合研制的高性能航天固体发动机,最近在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的火箭推进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热试车。该发动机采用了美国和法国的最先进技术,全部关键部件均由复合材料制成。这次试车是在模拟40公里的高空条件下进行的,推力约3630公斤,发动机直径762毫  相似文献   

4.
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航天工业的发展,固体火箭发动机从战术武器的推进器逐渐成为战略导弹的发动机及某些宇宙飞行器的动力装置是经过解决各种技术难点而逐步应用的。其中推力终止作为一种单项技术,在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和日益完善。目前,世界上多数弹道式导弹的末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终止是依靠装置于发动机前封  相似文献   

5.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09,(9):4-9
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再传捷报 7月7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成功进行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长程摇摆试车。  相似文献   

6.
美国喷气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推力为400N 的 LTRE400N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工作。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价格仅为西方国家生产的同等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价格的10%。LTRE400N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俄罗斯研制的,且其燃烧室采用氧化剂(N_2O_4)进行液膜冷却。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上未使用过,他们只是用燃料来冷却燃  相似文献   

7.
大西洋研究公司(ARC)与法国欧洲推进公司(SEP)共同进行先进向量控制方案的设计和论证试验。方案之一是超声速分离线喷管,该推力向量控制试验系由曾在标准(轴向)试车台进行过试验的基本型弹道发动机在ARC的多分力试车台上完成的。超声速分离线喷管是在60年代研制的一种很有希望的方案,由于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而放弃了;随着喷管材料的新发展,证明该方案有进一步开发的必要,因为它可提供较大的偏转角。SEP制造的一种先进的轻型耐高温复合材料NOVEL-TEX,已被选用为ARC试验的喷管喉衬和出口维。本文叙述了发动机和推力向量控制系统的设计、试验装置和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火箭发动机随机推力调节控制驱动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定混合比随机无极变推力工作要求,研制了基于DSP处理器的随机推力调节控制驱动器。该控制驱动器实时接收随机变推力指令,在定混合比条件下,协调控制发动机系统上的燃料及氧化剂路调节阀,从而控制燃料及氧化剂流量,完成发动机的随机变推力控制。其参加多次发动机系统冷调试验及地面全程热试车,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了变推力双组元推进剂流量同步控制,精确控制发动机混合比,快速响应随机变推力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
航空喷气战略推进公司为美国空军小型洲际弹道导弹计划研制的第二级模样固体火箭发动机在该公司的加州萨克拉门托的试车台进行了点火试验。2月9日的点火试验中,发动机推力为41000磅、燃烧时间为41.7秒。该公司说,此发动机采用了石墨纤维缠绕壳体、碳碳喷管材料和一种新型内绝热层。上星期,空军与四家公司签订了六份合同,继续设计和研制小型洲际弹道导弹推进系统。联合工艺公司化学系统分公司得到了价值为6210万美元的研  相似文献   

10.
刘然 《航天》2011,(1):5-5
11月11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大推力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该发动机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动力之一,对于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满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任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满流试车台建设解决了国家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今后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1.
阿里安5上面级发动机进行试车阿里安5火箭的上面级发动机艾斯塔斯最近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长时间试车,从而为这种火箭在1995年11月29日进行首次发射创造了条件。由德国宇航公司研制的这种发动机推力为27.5千牛,将用在3.3米高的阿里安5可贮推进剂上面级上...  相似文献   

12.
姿控发动机静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瑾  辛坤 《火箭推进》2003,29(4):24-29
通过建立液体火箭姿控发动机静态数学模型,计算了典型双组元液体姿控发动机的静态特性,包括各干扰因素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发动机的极限推力和整机试车推进剂耗量.并以热试车为例,将计算结果与试车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用该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值偏差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1、前言测定火箭发动机地面燃烧试验的推力方向控制力(以下称横推力)一般用多分力试车台。我所使用奥蒙德公司(ORMOND)生产的MCT3055—44K 的六分力试车台对于二次喷射JCR 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地面试车进行了包括横推力在内的各个方向推力的静态数据测试,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月球着陆探测器发动机推力线测量及标定是发动机装配与调整的关键环节.通过创建精测镜坐标系,实现发动机在对接面坐标系中的推力线平行量与偏斜的转换,得到热试车后标定推力线的方法.通过发动机热试车后数据分析,推力线测量及标定方法满足技术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保小推力量级电推进器在轨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MME/KF(Minimum Model Error/Kalman Filter)的电推进器推力在轨标定算法。该算法对推力标定过程为:首先使用飞轮产生一个已知的周期性力矩作用于卫星上,同时姿态控制器发送指令给电推进器来保持卫星的稳定;然后将陀螺仪数据代入MME算法中估计出卫星的角加速度,并利用KF算法实现电推进器在轨标定;最后进行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常规推力下可以提高在轨标定精度,并且可以实现小推力条件下的在轨标定。  相似文献   

16.
了固体发动机立式试车时发动机质量对推力测量值的影响,分析给出了从推力测量中剔除发动机 方法。并据此对一些简化修正圾其适用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记述了应用技术卫星(ATS)远地点发动机的设计、研制、鉴定和飞行试验。这一远地点发动机用来把 NASA 哥达特航天中心(GSFC)的 ATS 卫星从椭园轨道送入近同步轨道。总体对于燃烧过程中的推力向量和对燃烧前后的动平衡的要求都是很高、很严格的。所以研制阶段中主要问题是制造高精度部件。研制阶段试验中,安排了一系列试车,以进一步确定制造工艺,部件设计以及在模拟发射和宇宙空间环境条件下的发动机生存能力,并确定发动机的初步性能特性。鉴定试验由八发高空模拟试车组成,自旋速率100周/分,药温保持在.5℃或38℃,用来确定发动机准确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8.
P&W 公司(Pratt&Whithey)在 RL10发动机系列中开发出一种低空工作的变推力发动机 RL10A-5,研制合同是与 McDonnell Douglas(MDA)签订的,属于 BMDO(弹道导弹防御组织)投资的项目。RL10A-5发动机作为 DC—X(Delta Clipper-Experi-mental 单级火箭技术的试验飞行器)的动力系统进行了15次地面试车和8次飞行试验。在 DC-X 试验项目完成后,这些发动机被拆下来,送回 P&W 进行分解、检查、重新组装以及测试,为参加 NASA 的 DC-XA(Delta Clipper—Experimental Advanced)试验项目进行准备。本文对 RL10A-5及其在 DC-X 飞行器上的试验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放在发动机的分解检修和在 P&W 进行的交付试车上。最后对 DC-XA 飞行器上试验的初步结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影响某固体发动机静止试验推力测试偏差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试车架结构问题,发动机工作过程产生的偏斜力与偏心力以及各个方向的振动是推力测试偏差过大的主要因素.据此优化设计试车架结构,控制并减少安装偏差,消除侧向力对工作传感器的干扰,提高推力测试的可靠性,以满足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力测试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空间推进系统的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在国内首次研制了运载火箭辅助动力系统气氧/煤油发动机。以推力150 N的气氧/煤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给出了点火、喷注器及身部冷却、阀门等的设计方案。介绍了研制中突破的小姿控发动机电脉冲点火器、气/液组合的有效混合、发动机稳态工作时的烧蚀,以及高空真空点火等关键技术。计算了气液两相流稳态燃烧流场并进行了氧化剂路气流试验。地面热试车和高空模拟热试车的结果表明,电脉冲点火器可实现发动机的可靠点火,采用同轴离心式内混合喷注、铌合金液膜辐射冷却方案的该气氧/煤油发动机真空比冲可达2 800 N.s/kg,脉冲工作大于3 000次,但真空中发动机的冷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