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概况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Committee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Chinese So-ciety of Astronautics,简写为CDSET-CS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深空探测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并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合法组织,是中国宇航学会的分支机构,于2004年3月正式成立,挂靠单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宇航学会的领导下,遵照《中国宇航学会章程》,致力于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与交流,包括推动深空探测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主办深空探测方面的学术刊物,组织国内外深空探测技术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以及推进深空探测技术科学知识的普及等。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它是继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之后的又一航天活动的重点探索领域,对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潜在经济效益和军事应用价值都有着一般航天活动无法比拟的特殊作用,是人类开发浩瀚无垠宇宙资源的前奏。宇宙奥秘无穷...  相似文献   

2.
<正>8月14日上午,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7届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凯莱商务酒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几十家研究机构、各大高校及探月中心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就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于2005年1月13-14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就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以及国外深空探测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得到国防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6):582-582
2011年10月26日,由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市宇航学会承办的“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5.
正同位素电源(RTG)或同位素热源(RHU)均采用二氧化杯陶瓷(主要为钚-238)制造,利用钚天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能,RTG可将热能转换为电能,为航天器运行提供持续的热能和电能,以保持其长期可靠的运行。因此,RTG已广泛应用在人类深空探测活动中。截止到目前,在美国,RTG已被应用在27次航天深空探测发射任务中(表1),  相似文献   

6.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4,(4):F0002-F0002
各有关单位、专家: 2014年1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与回收专业组经过讨论,兹定于2014年11月19日至22日在南京召幵第二届进入、减速与着陆(EDL)技术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将以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为重点,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的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深空探测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国外深空探测发展计划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1世纪初期,国外深空探测计划层出不穷,各类深空探测器不断升空。文章主要概述新世纪各航天国家或地区的深空探测计划,并分别论述对月球、火星和其他行星以及小天体的探测计划及其进展,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际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空探测是人类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进而考察、勘探和定居太阳系其它天体的第一步。深空探测主要包括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行星际探测和星际探测。通过深空探测,可以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现实和长远来看,对深空的探测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3日,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由H-2A运载火箭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飞往1999JU3目标小行星。隼鸟-2探测器是2003年发射的隼鸟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继承者,预计于2018年中与1999JU3小行星相遇并进行探测,2020年12月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小行星探测是日本深空探测的重点,已提出的小行星系  相似文献   

10.
简要描述深空探测的发展态势(月球探测、火星探测);21世纪初空间科学和空间探测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开展空间探测需研究和解决的关键技术,月球基地建设,载人火星飞行;并提出2020年前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在火星上探测水的存在与否,以及在彗星和小行星等小天体中寻找太阳系最早的起源信息是目前国际上深空探测的两个热点。该文分析了我国开展火星水探测和小天体探测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适合同时探测火星及彗星/小行星的多目标多任务深空探测器的初步设想,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我国的国力和科学探测需要,结合我国未来20年内的主要深空探测发展方向,实施多目标多任务的深空探测任务不仅可以节省发射费用,而且实施结合新技术验证的多目标深空探测活动,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拟于2019年4月在中国北京市举行"月球和深空探测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深化交流合作,携手促进月球和深空探测发展",会议旨在交流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最新成果与前沿发展,打造国内外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月球和深空探测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YH-1火星探测器设计及研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中国首颗YH-1火星探测器的任务功能、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给出了探测器设计中的火星探测超低温适应、深空探测自主姿态确定与控制、超远距离通信、休眠唤醒和剩磁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试验和验证结果表明:YH-1火星探测器的设计满足火星探测特殊环境的任务要求。其设计和试验技术可直接用于我国其他深空探测项目,为后续深空探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IPS理论与技术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拉格朗日点附近Halo Lissajous轨道在空间科学探测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IPS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IPS节能轨道设计与控制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和IPS技术在拉格朗日点探测任务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IPS技术在我国深空探测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IPS技术将促进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向高水平、低能耗、省经费的方向发展,将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登云  潘博  马超 《宇航学报》2023,(4):633-643
在简述星球探测机器人分类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对人类深空探测活动发展的各型星球探测机器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以月球、火星及小行星探测为例,分析了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发展对星球探测机器人的需求与挑战,提出了星球探测机器人未来发展所急需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为后续研究工作及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合作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1日至1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年会由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湖南大学共同承办.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院士、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杨俊华、国防科工局系统一司副司长田玉龙、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陈盈晖、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蓬勃发展。“天问”一号任务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目标;“嫦娥石”的发现让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美国“阿尔忒弥斯” 1 (Artemis-1)任务成功发射,开启重返月球之旅;“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完成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从未停止,深空探测活动的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对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天文探测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等方面的任务进展与科学发现进行归纳,对国际相关政策规划开展分析,并阐述了深空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远的深空,以10.73km/s的相对速度,与国际编号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交会时嫦娥二号星载监视相机对小行星进行了光学成像(见封面),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该小行星近距离探测。中国月球及深空探测再获新突破。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航天局和日本之后又一个成功探测小行星的国家;突破并验证了卫星对小天体  相似文献   

19.
行星保护是每一个开展深空探测活动的国家都应遵守的国际化行为。基于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中行星保护相关的微生物控制需求,文章首先分析了深空探测器在AIT(总装、集成和测试)阶段负载的微生物主要种类和来源,之后综述NASA和ESA采用的干热灭菌(DHMR)、气相过氧化氢(VHP)等微生物灭菌技术在行星保护任务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最后对加快微生物灭菌技术研究以支持我国未来的行星探测任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19日至20日,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空间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上海航天局等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相关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