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一种新奇的采用四个独立通道的单次探测(单脉冲)分辨双源到达(方位和俯仰)方向的闭合形式解决方法。比相单脉冲和比幅单脉冲都得到了解决。双目标不能分辨的几种例外也谈到了。实际的相位阵列结构的数字仿真结果确认了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详细论述了单通道单脉冲作制债源特有的和差通道相位匹配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单脉冲天线误差信号与收发天线的极化状态的关系,推导出单脉冲天线极化误差的通用公式,指出了减少极化误差的方法,并简述了其它提高单通道单脉冲体制跟踪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闫晶一  于勇  张彬  韩伟  张剑琦 《遥测遥控》2022,43(3):94-102
角闪烁背景下,高分辨雷达在近距离跟踪阶段存在不能精确跟踪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基于距离高分辨的单脉冲测角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距离向强散射点的幅度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航迹关联的抗角闪烁跟踪算法。算法首先对和通道、方位差通道、俯仰差通道的回波信号分别进行脉压和相参积累;然后在和通道的高分辨一维距离向上实现目标强散射点的检测,依据幅度进行排序并输出各点的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最后利用联合集成概率数据互联算法作为目标跟踪滤波算法进行跟踪。本文通过对ku波段实测数据中入射余角为60°~69°的近距离跟踪部分进行分析,将所提算法与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使多目标跟踪的精度得到了提高,具有更好的角闪烁抑制性能。  相似文献   

4.
单脉冲平面阵列天线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吕善伟 《宇航学报》1996,17(4):91-96
文中介绍波导宽边纵向缝隙构成的单脉冲平面阵列的设计结果。以14×14元平面阵列为例,分析单脉冲阵列天线主要组成部分的误差对天线性能的影响。计算分析了缝隙位置与长度的加工数据的误差,馈电(和差器)的幅度、相位误差,馈电缝阵的误差,以及工作频率等对方向图的影响。文中计算和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和较好,误差分析结果可作为该类天线对加工公差要求和实验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一种新型的自跟踪馈源,它是按近年来国际上很流行的单通道单脉冲馈源技术制作的。该文就馈源在 P 波段的设计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测试结果。这种缋源将常规的三个通道最终压缩成一个通道输出,因而使射频信道的设备简化,而且性能稳定、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单通道单脉冲跟踪系统中的单通道变换的技术途径和角误差解调方法,分析了将两通道变换为常用单通道的角误差解调方法,并讨论了检前分集合成的角误差信号的解调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宽带多功能阵列一致性校正中的瓶颈问题,设计了一种串馈与并馈相结合的模块化同步校正方案,适应宽带阵列通道数多、布阵规模大的特点,兼具经济性与灵活性,既能够有效控制馈线网络规模,又便于天线阵列系统的模块化和标准化制造。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目标方向最小误差方差的估算,最近开发了一种自适应单脉冲技术。本文将这种最小方差自适应单脉冲技术(MVAM)扩展到空时自适应处理(STAP)。通过对慢动目标的模拟,验证了用MVAM估算目标方向和多普勒频率比用其它空时自适应单脉冲技术具有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航天器单脉冲差模角跟踪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针对捕获跟踪系统性能与射频通道相位特性的相关性,提出了在无线状态下通过用户目标在一定范围内按一定轨迹运动进行射频通道相位标定及跟踪性能测试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利用信号源模拟用户目标在角跟踪系统天线坐标系下不同位置时天线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有线状态下射频通道性能的测试方法。标定及测试方法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可用于航天器单脉冲差模角跟踪系统在地面的通道相位标定、跟踪性能测试和射频通道性能测试,以实现角跟踪系统对用户目标高精度、稳定的跟踪。  相似文献   

10.
杨恪 《空间电子技术》2012,(2):37-39,69
自适应阵列天线使用空间谱估计中的多信号分类(MUSIC)算法估计信号到达角时,阵列天线物理特性的不一致直接影响到达角的估计精度。文章提出一种阵列通道校准方法,综合考虑阵元互耦、安装误差和通道失配,在引入辅助信号源的情况下,从实测来波方向中通过最优化的手段,来获取通道幅相补偿信息和信号到达角估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有源拖曳式雷达诱饵能够实现角度欺骗、距离欺骗、速度欺骗三重干扰效果,它通过电缆与被保护目标相连接,两者具有相同的运动特性,载机和拖曳式诱饵在距离、速度和角度上分辨不出来,导引头的响应会成为两个射频源的复杂函数,这将产生一个角度误差,从而增加了导弹的脱靶距离。为了提高雷达抗拖曳式诱饵能力,从空间角度分辨力入手,在常规单脉冲雷达系统结构上,利用了结构的冗余信息,提取对角线差通道的接收信号,然后与和通道、俯仰差通道、方位差通道联合建立方程组,求解得到目标和诱饵的角度信息,并对两者的信号幅度进行了分离,提出了诱饵识别的方法。仿真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干扰对卫星角度测量的影响,提出自适应单脉冲角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将数字单脉冲与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方法有效结合,通过增加约束矩阵,使其在有效抑制干扰对测角影响的同时,保持单脉冲比曲线不发生畸变.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能,且测角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交叉眼干扰对单脉冲雷达测角的影响,分析了交叉眼干扰信号在单脉冲和差通道中的信号矢量情况,提出了基于单脉冲和差信号矢量的交叉眼干扰辨别方法。经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辨别交叉眼干扰。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单通道阵列DOA估计算法复杂度较高、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单通道阵列的快速DOA估计算法.该算法将常规多通道阵列的空间FFT算法引入单通道阵列信号处理中,将通道切换时间带入FFT运算中,构建了新的变换核函数,利用该核函数可直接对单通道阵列的采样信号进行空间FFT变换,基于此提出了适用于单通道阵列的SA...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多波束雷达通道失配对旁瓣对消的影响,并结合某雷达的试验现象,运用仿真方法分析了该雷达在假目标干扰条件下通道失配对旁瓣对消性能的影响,为该体制雷达的对消效果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平面阵列稀疏优化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星载相控阵宽频带、轻量化需求和天线阵列超密集布阵的特点,研究大规模平面稀疏天线阵列能够有效简化通道设计、降低散热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副瓣抑制效果。首先介绍天线阵列稀疏优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其次综述几种常用的大规模平面阵列稀疏优化技术,包括确定性稀疏方法、随机性稀疏方法和混合稀疏优化方法;最后总结这几类阵列稀疏优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Paul  A.  Rosen  Scott  Hensley  Kevin  Wheeler  任万霞 《空载雷达》2007,(2):8-15
NASA的喷气推动实验室目前正在建造可重构的极化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它是专门设计用于为差分干涉测量荻取航空测绘重复航迹SAR数据的。差分干涉仪能够给出关键的变形测量,对于研究地震、火山和其他动态变化现象是很重要的。该系统采用精确的实时GPS和探测器控制飞行管理系统,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按预设路径飞行。飞行控制系统的期望性能把飞行路径限制在直径为10m的通道内。按其设计,该雷达可在UAV(无人机)上工作,但最初会在NASA的“湾流Ⅲ”上进行验证。这部雷达是全极化的,距离向带宽为80GHz(2m距离分辨率),并支持16km的距离地面条带。天线沿航迹进行电控,以确保天线波束能够独立指向而不用考虑风向和风速。天线所支持的其他特征包括俯仰单脉冲和脉冲一脉冲间的操纵能力,这样可以实现一些新颖的工作模式。系统的额定工作高度为45000英尺(13800米)。该计划是作为NASA地球科学和技术办公室(ESTO)资助的设备孵化器项目(IIP)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地球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多波束天线指向测量问题。基于比幅单脉冲原理,给出了天线指向测量的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并分析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和测量误差分布,指出测量误差的构成包括系统定标误差和估计误差,误差分布服从正态分布。仿真结果表明,当信噪比高于20dB时,测量精度随信噪比增大的改善变缓,此时精度主要取决于定标误差。当通道不确定性高于1dB(σ)时,测量精度受通道稳定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S波段四单元短背射单通道单脉冲(SCM)自跟踪天线系统。单元天线采用了高增益、宽频带改进型正交极化的短背射天线。简述了天线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提出了SCM天线系统调试的相位测试法。并对天线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对系统主要电气指标如和差方向图、差方向图零点位置、零深、分离角及左右旋零点不一致性等给出理论计算公式,实测结果表明这些公式可用于工程设计。系统增益G≥22dB,大于15%的带宽内VSWR≤1.5,零深度Zd≤-30dB,左右旋零点不一致动△Φ≤0.20°,天线质量W≤18kg。  相似文献   

20.
瞄准误差,即目标滓际位置和雷达指示位置之间的角度差别将会受到机载平台上使用的雷达保护罩的影响。最近的研制结果论证了预测具有较大电尺寸雷达罩的雷达系统瞄准误差的一种可靠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