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北京清大际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于2005年。公司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产学研密切合作,对纳米碳材料经过多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成功地用物理电弧剥离法制造出1-3层石墨烯、碳纳米角、富勒烯、碳纳米管、纳米金属镁等新材料,对材料科学起到巨大的技术推动作用,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开了一扇大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     
正我国科学家在DNA自组装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8月3日报道,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项目"精确自组装纳米标记分析方法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与预后中的应用研究"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团队在发展精确自组装的框架核酸并应用于生物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航天院校学生科研、创新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环境支持,研究航天院校科技创新培养模式,有积极的意义。基于对航天特色院校创新创业团队的案例研究,提出以全过程育人为视角,梳理全过程育人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互动关系,分析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的意义并基于此提出全过程育人视角下航天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培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台先进的空间固体远地点发动机和喷管于1979年11月15日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点火试验成功。这是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化学系统分公司与法国欧洲动力装置制造公司经过两年努力的成果,它综合了在碳-碳材料,固体推进剂药柱及喷管设计方面最新的先进技术。发动机直径为76厘米,在模拟30,480米以上高空的情况下点火试验约60秒。发动机  相似文献   

5.
以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纳米碳是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铝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材料,但纳米碳分散难、与铝润湿差及不良的界面结合等限制了增强效果。针对此问题,介绍了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熔融铸造和粉末冶金制备方法的改进及新发展的制备技术,从表面化学改性、涂层及纳米粒子修饰方面总结了纳米碳表面处理与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基于纳米碳/铝的界面结合机制,综述了表面改性前后反应和扩散型界面的形成过程及它们与机械锚结型界面对载荷传递的影响、改善途径;分析了纳米碳/铝复合材料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增强机制、影响因素和增强效果,并展望了提升该复合材料结构与功能性能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     
正我国科学家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5月28日报道,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清华大学魏飞团队与李喜德团队合作研究,在超强碳纳米管纤维领域取得突破,团队通过采用原位气流聚焦的方法,可控地制备了具有确定组成、结构完美且平行排列的厘米级连续超长碳纳米管管束,通过制备含有不同数量单元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定量分析其组成和结构对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力学性能的影  相似文献   

7.
对航空航天用纳米碳复合材料及其多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在纳米碳复合材料及其多功能特性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并系统地综述了纳米碳复合材料在多尺度增强、电磁屏蔽、智能驱动、隔热、传感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后展望了纳米碳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     
《宇航学报》2009,30(3)
宇航学报于2009年3月19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举办了“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活动;宇航学报于2009年5月15日在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院举办了“科研工作者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活动;《太空探索》主编周武介绍航天科普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航天科研生产服务的航天计算机信息网络航天科技信息研究所盛智龙在全国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航天情报计算机服务系统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在国内信息咨询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信息联机系统中的一名新秀。经过8年的努力,航天计算机信息网络于199...  相似文献   

10.
<正>欧空局地球科学顾问委员会已决定推荐一项将通过测绘全球植被荧光来了解植物碳贮量的卫星任务作为"地球探测者"计划的第8项任务。这项任务称为"荧光探测者"(FLEX),拟在2021或2022年发射。欧空局对地观测项目负责人李比希9月18日向FLEX任务团队和落选的"碳星"任务团队通报了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12,(12):1
<正>天津市森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原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八三五八所与中船重工七零七研究所科技人员发起成立,是专业从事高压制氮设备与应用技术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公司已通过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认证、GJB9001 B-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保密资格单位认证。公司一直坚持军用和民用两条线产品的设计生产。产品曾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是天津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从1 993年起,公司开始进行高压制氮系统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工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     
正我国科学家在结构超滑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据科技部网站2018年12月12日报道,在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纳米尺度光学、电学、力学高分辨检测研究"、"纳米界面超润滑检测技术与机理研究"的持续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结构超滑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2008年,清华大学郑泉水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试验实现了微米尺度结构超滑。2012年,郑泉水团队证实了这一现象,从而颠覆了人们的有关认识。雒建斌院士研究团队在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本文从廊坊高新技术产业情况出发,剖析了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提出政府需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政企三方合作的“三螺旋”的动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本文从廊坊高新技术产业情况出发,剖析了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并提出政府需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政企三方合作的"三螺旋"的动态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新颖的水热电泳法在碳布表面生长ZnO纳米棒,制备出ZnO纳米棒/碳布多尺度增强体,与传统水热法相比,有效地缩短了ZnO纳米棒的生长时间.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ZnO纳米棒/碳布多尺度增强体的结构特征、微观形貌进行表征.探索了不同电泳时间(15、30、4...  相似文献   

16.
碳纳米纸可用作应变传感器监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静动态拉伸状况下的变形问题,这主要是通过测量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一体固化成型的碳纳米纸传感器电阻变化来实现。试验结果表明,静态拉伸试验中,碳纳米纸传感器具有非常灵敏的应变传感性,在0~11 021με的应变范围内,其应变传感系数可达到22.1,在弹性极限点位置(应力为210MPa)电阻变化率发生突变;拉-拉疲劳试验中,当最大拉伸应力(215 MPa)大于弹性极限时,残余电阻变化率随疲劳周期增加明显加快;碳纳米纸传感器具有非常好的应变监测同步性和稳定性,完全可满足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天》2000,(3):8-11
1969年 8月11日 ,0 66基地(中国三江航天集团 )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立。经过 30年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 2 0年来 ,0 66基地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 ,实现了从海防型号武器生产基地向某型航天型号武器研制生产基地 ;从单纯的军工企业 ,向集科研生产、经营开发、商业贸易、资本经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转变。现实 ,在不断丰富着最初的想象……两代神剑弄舞长空 ;两型汽车驰奔大地 ;三产公司纵横四海 ;航天骄子翘楚三江。当历史定格在 1993年 4月10日这一天时 ,以 0 66基地为主组建的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在武汉市正式挂牌成立。一个经过 2…  相似文献   

18.
碳包覆纳米铝粉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激光-感应复合加热法在CH4和Ar的气氛下制备了碳包覆铝纳米粒子。对这种纳米粒子进行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测试,提供了确定纳米颗粒新型核-壳结构的实验依据。设计了几种类型的CH4气体喷嘴,经实验可知,CH4在高温区分解时,很容易与铝发生化学反应,只有选择合适的喷嘴类型和合适喷嘴高度才有可能制备出副产物较少的碳包覆铝粉。最后讨论了CH4气体流量和炉内总压对碳包覆纳米铝粉制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阐述了化学气相沉积(CVD)碳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情况。概括了以CVD碳为基体的碳/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最新发展,文中引用的CVD基碳/碳复合材料的表观密度(体积密度)与其开孔率的线性关系,宏观性能与其表观密度的指数关系,不仅使人们对于CVD基碳/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我们的科研和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基于导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构建基于导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关键问题,并对这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出了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