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前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的尖端产业、战略产业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航天科技工业强国兴邦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在提高航天研发能力的同时,迫切需要大力提升航天制造能力,发展航天核心工艺技术,引领国家相关制造技术的发展。中国航天工业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规律的自力更生之路,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较为完备的研制生产体系。作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基础技术,航天工艺也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型号产品制造技术也面临着如何应用这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航天产品制造技术和工艺管理水平的问题。在“七五”计划期间,以飞航导弹制造技术改造为目的,开展了飞航导弹CAM技术研究。该项研究已成为航天系统CA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CAD/CAM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飞航导弹制造的关键环节上,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法;建立了飞航导弹CAM车间单元系统,完成了多项关键零件的加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91年10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航天工作的典型特点是覆盖范围大,应用种类广。产品化作为航天工作中的一环,对于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性能先进的通用航天产品体系有着重要作用,航天产品化已在军工院所中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目前市场规模迅猛增长的商业航天公司还尚未形成普遍的航天产品化做法,甚至尚无产品化意识。鉴于商业航天业务发展特点和小卫星研制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的独特优势,商业航天公司所研制的卫星较多为质量低于500kg的小卫星。可以预见的是,航天产  相似文献   

4.
自主CPU发展道路及在航天领域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主要有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条路线。自主研发的CPU在性能和软件生态上能否赶超引进技术的CPU成为争论的焦点。首先论述了我国CPU发展不能仅着眼于单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还必须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生态体系;然后结合龙芯CPU研发和产业化的实践,论述了只要结合应用需求进行持续改进,自主研发的CPU在性能和软件生态上就能赶超引进技术的CPU,满足我国自主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最后论述了自主抗辐照CPU的发展及在航天领域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12月9日,第四届航天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北京大观国际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创见,融合融通,筑梦空间,智联全球"为主题,围绕新形势下航天国际化发展模式、技术和应用创新、资本协同和跨界融合、需求与应用对接等热点问题,从多层面、多维度展开研讨互动,探讨航天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商业航天新业态。近年来,随着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导航、重型运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压力容器(COPV)搭乘探空火箭进行试验以测试力学性能。同年,NASA研发的多功能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开始迈入商业应用阶段。这些进展标志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航天产品力学结构部件和多功能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有望推动航天材料甚至航天器设计、制造和任务能力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以美、俄、欧盟以及日本等航天强国的空间对抗发展态势为研究背景,分析当前世界空间对抗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梳理各主要航天强国重点发展的武器装备、积极推进的演示验证项目以及着力打造的技术能力。基于对世界各主要航天强国空间对抗领域关键技术能力的研判和分析,结合我国空间对抗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当前在空间应用产品体系、研发方向和水平、产品服务与市场以及技术储备等方面的差距,提出我国空间应用产品领域的发展方向,有效支撑我国空间应用产品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5月21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该院旗下的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航天泰坦.空间信息应用论坛"会议在北京召开。航天泰坦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在遥感应用领域的发展平台,坚持空间信息处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自主研发完善的新一代大数据智能化处理系统——泰坦超算平台(TITAN SCP)。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15,(2):53
<正>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航天信息中心主办。杂志定位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关注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栏目设置  相似文献   

10.
正1982年,世界上几个主要航天机构共同成立了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旨在通过建立统一的空间通信和数据处理标准,提升航天项目的互操作性和交互支持水平、降低项目研发风险和成本以及缩短项目研发周期。CCSDS目前包括11个国家成员组织、30个观察员组织和99个联络员组织。C C S D S目前包括航天器在轨接口业务  相似文献   

11.
从1970年至1999年,中国已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68次航天发射,累计发射了8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国产卫星52颗、国外卫星32颗)和1艘无人状态的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约85%。现今,中国对空间技术体系的认识已得到深化,中国的航天器进入太空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航天信息应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对于中国的航天来说意义非凡,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都实现新的跨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都将拉动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卫星应用服务体系、扩大卫星应用规模政策支持明朗。2011年,我国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及产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航天领域研究网络控制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控制系统的最新发展一网络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典型结构,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相对集散控制系统的诸多优点;探讨了航天器底层控制系统采用集散控制系统的现状,并根据现代航天器智能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指出网络控制系统是未来航天器底层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分析了CAN总线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明确了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应用到航天领域这一事实;最后通过对网络控制系统及其在航天应用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航天领域迫切需要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和航天应用的专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政府预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蔚然  许平 《中国航天》2005,(2):24-26,31
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对航天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巩固和提高航天工业的基础能力,世界主要航天国家仍在加大航天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集中研发航天关键技术,以增强航天领域的竞争力。特别是美国在新的《太空探索计划》的  相似文献   

15.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Aerospace China)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的在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航天防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解读中国航天政策和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关注航天人才教育、航天科普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等。读  相似文献   

16.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Aerospace China)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的在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航天防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解读中国航天政策和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关注航天人才教育、航天科普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等。读  相似文献   

17.
木木 《航天员》2009,(6):38-39
一、质疑方观点 1.奥巴马政府及其载人航天计划评审委员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和研发费用的持续增加,曾表示大力支持“星座计划”的奥巴马政府质询NASA:“为什么在已拥有两种可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运载系统的情况下还要开发新一代载人航天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8.
从1970年至1999年,中国已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68次航天发射,累计发射了8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国产卫星52颗、国外卫星32颗)和1艘无人状态的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约85%,现今,中国对空间技术体系的认识已得到深化中国的航天器进行太空技术术已位居世界关列,中国的航天信息应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9.
贺信     
《上海航天》2005,22(Z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举世瞩目的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全国上下为之欢呼,世界各国为之震撼,这续写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篇章,开启了中华民族漫漫航天路的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了新飞跃,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航天战线全体同志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勤奋工作、努力拼搏的结果,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中国气象局对你们的辛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  相似文献   

20.
投稿须知     
<正>《中国航天》(Aerospace China)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的在航天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每月下旬出版发行。《中国航天》主要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航天防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进展,解读中国航天政策和重大事件;跟踪报道世界航天与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航天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关注航天人才教育、航天科普宣传与航天文化传播等。读者对象为航天和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广大航天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