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歌 《太空探索》2006,(7):20-2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这次发射成为我国继1980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导弹之后的又一项科学技术成就,因此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美联社猜测说“(中国)多卫星的发射可能意味着能发射多弹头导弹”,路透社则对我国没有发表详细情况感到失望,  相似文献   

2.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它传回的音乐信号被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接收并录制成磁带,随后被专机送往北京,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同时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5颗商业卫星,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本次试验中,长征十一号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是以民用船舶为发射平台,首次实现"航天+海工"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并将卫星获得的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按照有关规定向科研单位移交。以开展科学研究。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全月球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这一时刻将被历史铭记。  相似文献   

5.
正我今年87岁。从一个不懂航天、不懂气动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气动力学者,我参与见证了中国航天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星当时是很先进的,比苏、美、法、日发射的卫星重量都大。它的发射震惊了全世界。那么,当年我们是如何把这颗重达173公斤的卫星送入轨道的呢?  相似文献   

6.
高歌 《太空探索》2006,(5):22-23
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时间21时28分34秒,一枚巨大的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时隔不久,莫斯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宣布: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人类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发射“斯普特尼克一号”的运载火箭名为“卫星”号,是在SS-6洲际导弹的基  相似文献   

7.
1996年2月15日,在向全世界转播的发射实况的荧屏上,威武壮观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托举着INTELSATVIIA卫星在发射台上准备出征。然而,火箭在发射22秒后,撞在发射场附近的山坡上,星箭俱毁,发射惨遭失败。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黑色星期四”。[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庞丹 《太空探索》2007,(8):8-10
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承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拔地而起的壮美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人们心间。百次发射,圆满成功,举国欢庆。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演绎的雄浑颂歌,用“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书写的壮丽篇章,用独特的情怀在建院五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向中国航天事业和伟大祖国献上的一份厚礼,从此中国航天的一扇崭新的大门向全世界打开。  相似文献   

9.
正为探索更加安全灵活和经济高效的新型发射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市场低倾角低轨道中小型卫星发射服务项目需求,同时填补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提出将其发射工位从陆基改为海基。经过几年的研制工作,2019年5月末,长征十一号火箭"登"上海域移动平台。为确保此次发射任务万无一失,海域保障船需要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信道来传输本地实时信息,实现与陆地信息中心及时沟通和交流,海上通信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0):4-5
中国将发8颗海洋卫星监测全部管辖海域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按照《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这8颗海洋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神舟-5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震动了全世界,作为航天大国的俄罗斯,对这一事件十分关注,反应也相当热烈。从网上获得的资料来看,其反应基本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引用我国的新闻报道;第二类是介绍西方某些报刊的报道和评论,这方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于2月1日二十时三十六分,在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卫星准确进入大椭圆轨道,星上仪器工作正常,测控工作按预定计划进行。该卫星是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的,是继1984年4月8日以来,我国第二次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中央领导同志赵紫阳、胡启立、田纪云、李鹏、张爱萍,分别亲临卫星发射中心,航天测控中心、国科工委指挥中心观看了发射实况。赵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研制、生产和发射这颗卫星的全体同  相似文献   

14.
“中华卫星”2号(ROCSAT-2)5月21日在美国范宜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开启台湾探索太空的新纪元。“华卫”2号是担负地球遥测及观测大气科学研究任务的卫星,主要任务是以地表遥测拍摄台湾本岛及离岛陆地、台湾海峡及附近海域的即时卫星影像资料,而科学有效载何也可用探测高空大气闪电现象,这是全世界第一套由卫星观测高空闪电用的科学研究卫星。  相似文献   

15.
宗合 《太空探索》2005,(6):16-17
岁月的时光已经流逝了35年,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1970年4月24日那一天,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太空中传来的东方红乐曲声,强烈地震撼了全世界亿万人的心。那么这首《东方红》乐曲又是如何上天的呢?  相似文献   

16.
1 新国家航天政策概况 □□2005年5月,美国媒体透露,布什政府要发布新的国家航天政策,对10年前由克林顿政府颁布的国家航天政策进行全面修订.当时发布的信息是,新的国家航天政策将主要涉及2个主题,一是载人开发太阳系,重返月球,载人登火星和太阳系其他行星.这一内容在2004年1月发布的太空探索新构想时就已经向全世界宣布,因此预计不会引起世界性的哗然.二是批准美国空军在太空部署进攻性武器的计划,为美国空军向太空发射防御性和进攻性武器开绿灯,大大提高美国防止敌方攻击本国卫星的能力,以保护国家太空资产的安全.特别对于后者,将引起对和平利用太空的挑战,甚至可能引起空间武器化和军事化的大讨论.因此该航天政策的公布格外引起世界的关注.然而这一新政策迟迟未予公布,因而有各种猜测和判断,特别是估计美国对发展进攻性空间武器的决策不会轻易下决心等.  相似文献   

17.
<正>2024年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共3颗卫星顺利送入高度为500km、倾角为50°的低地球轨道(LEO),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引力一号首次飞行试验也创造了世界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首款全固体捆绑运载火箭、首个捆绑式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首次在海上实现中型火箭“三垂”测发模式、国内首个自带导流槽的发射船首次应用等诸多纪录。引力一号海上发射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海上发射技术水平,扩充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海上机动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是80年代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国际航天活动的总特点是:载人航天进展不大,行星探测较受重视,军用卫星发射阴显增多,空间工业和应用卫星在扎扎实实发展。 1989年全世界除中国外共进行101次航天发射,共发射了136颗卫星。其中苏联发射74次96颗卫星;美国发射18次25颗卫星,欧空局发射7次;日本发射2次,它的卫星有5颗。欧空局发射的卫星有3颗;英国发射的卫星有2颗;瑞典发射的卫星有1颗;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射的卫星有2颗。  相似文献   

19.
雨丝 《太空探索》2014,(8):55-55
俄罗斯20380型防空轻护舰机敏号近日在波罗的海海域成功摧毁一个模拟敌方水面舰艇的假目标。据舰长称,舰艇向目标发射了一枚Redut导弹。该舰发射了一枚导弹,成功击中海面一定距离处的目标。目标采用了雷达干扰手段,使得这次演习更为困难。本次演习作为俄罗斯西部军区海、空军和空降兵联合军演的一部分,军演日寸间与北约联军剑击2014军演和Baltops2014军演时间重叠。俄罗斯对本次演习的海域进行了封锁,以防止对民用船只的误伤。机敏号于2011年10月交付俄波罗的海舰队,属于俄海军最新一级轻护舰。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初军用卫星技术及市场发展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时期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出于争霸全球的目的 ,竞相发展军用卫星。90年代以前 ,军用卫星的年发射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1 990年全世界发射军用卫星超过 1 0 0颗 ,是发射军用卫星最多的一年。冷战结束后 ,军用卫星年发射量逐年减少 ,到 1 996年~1 997年这两年 ,降到了谷底 ,年发射仅 1 0颗左右。未来的军用卫星将如何发展 ?这是航天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研究全球军用卫星的发展动向 ,可以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思路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从而加快我国军用卫星的发展。1 影响军用卫星市场的两个因素冷战结束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大国调整航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