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对付所谓的“无赖国家”可能的导弹袭击,美国不惜破坏核裁军进程,不顾国际、国内的舆论的反对,大搞弹道导弹防御试验。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次导弹截击实验虽获成功,但有一定的“猫腻”;第二次实验失败了;第三次试验虽再三推迟,但最后也失败了。目前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正日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弹道导弹防御技术需要突破很多关键技术。其关键部分之一就是导弹预警卫星。  相似文献   

2.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培中 《国际太空》2000,(11):23-27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主要有两个大型计划 ,一个是“战区导弹防御”( TMD)计划 ,另一个是“国家导弹防御 ( NMD)计划。此外 ,还有一个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 ( ABMDT)发展计划。这些计划统一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组织 ( DODBMDO)管理和执行。1 美国反导弹研究发展史美国反导弹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开始了 ,至今已有 50年的历史 ,经历了原理性研究、现场模拟试验、反导弹工程实施以及全方位防御计划部署等阶段。1 .1  4 0~ 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法西斯于1 94 4年 9月 8日发射了 V-2导弹 ,袭击了…  相似文献   

3.
1993年5月 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放弃“星球“大战”计划,着手研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1994年5月 美国国防部成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办公室”(BMDO),统筹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  相似文献   

4.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主要有两个计划:一是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另一是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此外,还有一个是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ABMDT)发展计划。这3个计划构成BMD计划。该计划统一由美国国防部(DoD)导弹防御局(MDA)管控,MDA的前身是弹道导弹防御组织(BMDO),后者于20  相似文献   

5.
庄青 《国际太空》2001,(10):13-16
导弹预警卫星负责监视和发现敌方弹道导弹 ,是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导弹预警卫星主要用于对付洲际弹道导弹 ;海湾战争后 ,探测战术弹道导弹成为导弹预警卫星的新任务。在美国计划建设的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 (NMD)系统中 ,导弹预警卫星是最关键的核心之一。1 基本情况目前 ,美国仅有“国防支援计划”(DSP)红外导弹预警卫星系统 ,它由 4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卫星分别定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 ,其中 ,印度洋上空的卫星主要监视苏联、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导弹发射场 ,其余几颗…  相似文献   

6.
军事航天     
<正>要闻美国海军首次利用"标准"-6摧毁弹道导弹目标近期,美国导弹防御局对雷锡恩公司制造的改进型"标准"-6导弹进行了测试,以证明其反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试验中,由美国海军发射的导弹在海上拦截并摧毁了一枚近程弹道导弹靶标。除本次测试以外,美国导弹防御局还进行了三次试验,  相似文献   

7.
2000年3月14日下午,以色列国防部在帕尔马海姆导弹试验基地宣布,以色列正式开始在其境内部署“箭-2”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随着导弹技术的不断扩散,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国都相继拥有了自己的弹道导弹,蔚蓝的天空不再只是飞机的“快车道”,弹道导弹的闯入,使得随时可能爆发的下一场中东战争的结局更加扑朔迷离。为了使自己在下一场战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以色列加紧研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希望通过攻防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2日,美国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了“导弹防御计划指南”,以对导弹防御系统的管理作大幅度调整。 国防部的导弹防御要实现的四个首要目标,包括:①保卫美国、已部署的部队、盟国和盟友免受弹道导弹袭击;②使用一个弹道导弹防  相似文献   

9.
2002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开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美国计划在2004~2005年部署一套具备初始导弹防御能力的系统,其中包括现有的导弹预警卫星。此后,将发展和试验天基防御系统,特别是发展和试验天基动能拦截弹和先进的目标跟踪卫星。 美国弹道导弹防御(BMD)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40多年来BMD计划几经演变,发展到现阶段的战区导弹防御(TMD)计划和国家导弹防御(NMD)计划。 1 美苏BMD研究的起步 自第2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相继制订了反弹道导弹的研究计划,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低调发展时期,当…  相似文献   

10.
亦兵 《太空探索》2004,(4):28-29
2001年12月13日美国宣布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并着手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自古以来,兵器总是“有矛必有盾”;“有盾必有矛”,在“矛”与“盾”的互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吉瑞 《太空探索》2001,(8):36-38
目前,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着重于下列三大项目:战区导弹防御(TMD)、国家导弹防御(NMD)、先进弹道导弹防御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TMD系统是用来保护美国海外驻军、盟军及重要资产的安全,借此降低敌对政权左右当地区域局势的实力。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反导弹系统;侦察与跟踪系统;战斗指挥控制、通  相似文献   

12.
“星球大战”计划(简称 SDI),是美国总统里根于1983年3月23月正式提出的。它设想利用激光、粒子束、电磁炮和截击导弹等武器系统,在外空和地面建立一座完整的防御“盾牌”,在外空就摧毁来袭的敌人导弹。“星球大战”计划的基本措施是,在200~1000公里高空建立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以确保美国本土不受苏联导弹的袭击。据研究测算,一枚由苏联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飞到美国需要29分钟,经历  相似文献   

13.
日本防卫厅计划于2010年前部署124枚“爱国者”3改进型地对空导弹,而且太部分导弹在美国同意下.会以合约形式交由日本三菱重工有限公司负责生产。这项部署计划是美日合作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部分.整个项目估计花费30亿美元。首批32枚“爱国者”3先进型地对空导弹会由美国制造,至于其余导弹则由美国授权予日本三菱重工有限公司.自行在当地生产。按该弹道导弹防卫系统计划.会首先在东京四周部署“爱国者”导弹.再分别在其余6个城市部署。至于其他来受“爱国者”导弹保护的地区。则会由安装先进雷达的舰只以导弹截击方式提供保护。  相似文献   

14.
军事航天     
要闻
  美国导弹防御局逐步推进远程发射
  最新进行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试验显示,美国导弹防御局(M D A)正在不断验证机载红外传感器能够用于指示弹道导弹目标的拦截能力。  相似文献   

15.
3月8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美国陆军首个导弹连交付全部末段高空区域防御(THAAD)武器系统硬件与相关组件。THAAD是唯一具有操作灵活,可进行内外大气层拦截的多功能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国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的关键组成部分。BMDS专用于应对飞行末段的中短程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16.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2,(12):48-51
要闻美进行有史以来最大导弹防御试验近期,美国导弹防御局(MDA)成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导弹防御飞行试验,试验中模拟了多次弹道导弹拦截巡航导弹目标的交战。本次试验由MDA主导,陆军、海军、空军均参与其中。综合防空与弹道导弹防御体系使用多重传感器和导弹防御系统,在同一时间拦截多重目标。所有的目标都成功发射,初步迹象  相似文献   

17.
要闻     
美国标准-3Block1B首次拦截试验失败 美国导弹防御局9月1日发布声明,标准-3Block1B首次拦截试验以失败告终。标准-3Block1B拦截弹从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目标是拦截从美国海军考艾岛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的一枚短程弹道导弹。从2002年到目前,美国导弹防御局已在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飞行试验项目中进行了27次海上拦截导弹发射试验,其中22次拦截成功。  相似文献   

18.
军事航天     
《太空探索》2011,(10):54-57
要闻美国标准-3Block1B首次拦截试验失败美国导弹防御局9月1日发布声明,标准-3Block1B首次拦截试验以失败告终。标准-3Block1B拦截弹从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目标是拦截从美国海军考艾岛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的一枚短程弹道导弹。从2002年到目前,美国导弹防御局已在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飞行试验项目中进行了27次海上拦截导弹发射试验,其中22次拦截成功。  相似文献   

19.
9月26日。在阿拉斯加州首次成功试验了新型监视雷达,这是国家导弹防御体系一部分。整个试验过程是一枚远程弹道导弹点火后,横越阿拉斯加州Shemya群岛的“丹麦眼镜蛇”(Cobra Dane)雷达面。美国导弹防御局在声明中称,”‘丹麦眼镜蛇’雷达成功追踪了靶弹的飞行”。雷达获得的数据被传送到了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泉和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指挥中心,他们利用这些数据来瞄准基于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拦截导弹。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导弹防御局、美国海军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近在三艘军舰上完成了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关键跟踪演习。试验中,蒙特利号军舰、拉梅奇号军舰以及冈萨雷斯号军舰成功跟踪了一枚短程弹道导弹。蒙特利号和拉梅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