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北极星潜地导弹。在研制过程中,只有北极星 A2比较顺利,而 A1 和 A3则在许多方面遇到了难题,如:水下发射、导弹底部加热、推力向量控制、弹体和弹头分离,鼻锥整流罩的抛弃和弹头的弹射等。这些难题带有一定的共  相似文献   

2.
双锥弹头在阿诺德工程研制中心的超音速风洞中完成了52个再入弹头鼻锥模型的模拟试验,试验条件是:马赫数10,模拟高度134,000英尺,攻角从-16°~ 16°。试验目的是建立数据库,以支持研制双锥弹头的初步计划,并确定出前锥和后锥连接部位的最佳锥角,以寻求最有利的气动外形。 ABRV弹头在ABRES计划中,安排了4次战略导弹先进弹头的飞行试验,以鉴定弹头所采用的新技术,第二次试验已于去  相似文献   

3.
燃烧室内的高热流会使得燃烧室内壁面因烧蚀而破坏,发汗冷却作为一种先进的冷却技术可用作燃烧室内壁面的热防护过程中.通过平板发汗冷却模型研究了发动机燃烧室内壁面在不同热流密度下温度分布,结果显示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壁面温度线性上升.通过研究多孔介质几何结构对发汗冷却效果的影响,发现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孔隙率与孔径的...  相似文献   

4.
C/C组合喉衬烧蚀试验方法及微观形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了一种C/C组合喉衬的烧蚀试验方法,采用该方法对C/C原始材料和经过热化学烧蚀后的C/C材料进行含铝工况试验,对比研究粒子对C/C材料表面微观形貌的侵蚀作用。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反映材料的实际烧蚀性能,确保对比材料烧蚀性能是在同工况下进行,也适用于各类不同喉衬材料的烧蚀性能对比。研究认为,热化学烧蚀起主导作用,有无粒子侵蚀对C/C材料烧蚀率的影响不大;粒子侵蚀对收敛段区域微观形貌影响最为严重,1号试件纤维单丝最尖锐,3号无锥尖形貌,2号呈圆台形貌,喉部区域无铝工况的纤维单丝比含铝工况尖锐;组合喉衬2号和3号因材料表面粗糙度的不同,造成微观形貌和烧蚀率差异,说明经烧蚀后的C/C材料再次烧蚀,其性能大幅下降,材料表面粗糙度越大,烧蚀率越大。  相似文献   

5.
ASRM 喷管装置主要包括两个组件,即前喷管和后出口锥。前喷管由柔性密封接头和绝热体组成,它具有8°全轴推力向量控制的能力.柔性密封接头是由 D6AC 钢增强片、天然橡胶垫片和 D6AC 钢前、后端环组成.接头被安装到有绝热层的 D6AC 固定座以及7050铝制整体头部入口和喉部支撑罩上.喷管头部入口和喉部的火焰表面烧蚀环用标准密度(1.45g/cm~3)的碳布酚醛带缠绕制成,前喷管组件的出口锥烧蚀层也  相似文献   

6.
洲际导弹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经受着严重的气动加热和气动力的作用,端头周围附面层空气温度通常高达10000°F以上,这样高的温度,再加上表面的气动剪切力,就造成了极为严峻的再入环境。为保护导弹弹头内部的主要部件,必须采用烧蚀热高和热结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由于弹头的小型化,使设计和制造公差造成的弹头在质量和外形上的不对称性愈益明显。另外,飞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如烧蚀不对称、边界层的不对称转捩等)也加剧质量和外形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对俯仰力矩的影响很大,而俯仰力矩的变化会导致  相似文献   

8.
针对固定配平型弹头过载方向可控但过载大小不可控因而无法同时实现螺旋机动所需纵向/侧向过载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固定配平型弹头单通道变质心滚转控制模式的螺旋机动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可直观描述螺旋锥角、螺旋角速度等螺旋机动运动特性的弹目相对运动关系方程。然后,基于螺旋锥角、螺旋运动角速度等螺旋运动状态与弹目视线角速率关系,合理设计螺旋机动指令,保证螺旋机动末端弹目视线角速度收敛到零。最后,采用反演法实现弹头质点运动与滚转姿态运动的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通过一维变质心控制滚转姿态调整法向过载方向,使得过载分量能够控制弹头速度矢量与视线的夹角跟踪设计的螺旋运动锥角指令,而剩余过载分量产生大小不可控但旋转方向不变的螺旋运动角速度,实现螺旋机动弹道的运动特性。数学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螺旋机动控制方法可实现滚转单通道控制固定配平型弹头的螺旋机动,设计思路直观简单,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
多孔C/C材料发汗冷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汗冷却是解决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部位热防护问题的有效方法,文章开展了以未完全致密化C/C材料作为多孔介质、水作为冷却剂的发汗冷却实验研究。设计并制备了发汗冷却平头实验模型,分别在热流密度1.1 MW/m2和1.45 MW/m2的氧-丙烷热结构考核条件下,通过测量模型内外壁温度响应,评估其发汗冷却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冷却剂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模型内外壁温度,外壁面冷却速率高达8.8℃/s以上,未出现明显烧蚀现象。内壁面温度均保持在水沸点100℃以下,达到了可重复使用、耐长时加热的热防护要求,进一步表明了发汗冷却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迎风凹腔结构防热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海波  刘伟强 《宇航学报》2012,33(8):1013-1018
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使用迎风凹腔结构作为热防护系统时,凹腔结构的防热效能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与相关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数值方法的可靠性,获得了鼻锥的流场参数,外表面、凹腔内壁面的热流分布,分析了不同的凹腔尺寸参数选择对鼻锥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迎风凹腔结构能够有效的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鼻锥尤其是驻点区域进行冷却,凹腔越深,其冷却效果越好。鼻锥气动加热的最大热流并不在尖锐唇缘的顶点,而是位于凹腔内的侧壁面上,凹腔的深度(L)变化对最大热流的出现位置影响很小。除非凹腔很浅(L/D<0.5),凹腔底面的热流值都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1.
石墨渗铜喉衬材料烧蚀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石墨渗铜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石墨渗铜喉衬的热传导测试结果,以及石墨渗铜与发动机高温燃气的化学反应,得出了石墨渗铜喉衬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在石墨渗铜材料发动机喉衬烧蚀过程中仅能出现铜的相变和表面液态铜流失及石墨基材本身的热化学烧蚀和机械剥蚀。而不能出现铜蒸气的自发汗现象.且铜元素不与燃气发生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石墨渗铜喉衬稳态烧蚀速率怙算的公式。  相似文献   

12.
彭军  胡伟 《航天制造技术》2000,(4):48-50,53
为解决导流锥的质量问题 ,对原工艺方案进行深入的剖析 ,从材料的配制、模具设计、模压方式、固化成型等影响导流锥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入手 ,完成了对导流锥防热材料的改进。获得了耐烧蚀、耐冲刷、刚性好、强度高的热防护零件 ,提高了导流锥批产合格率 ,稳定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弹道导弹弹头攻防技术的新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宣布建立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引发了新一轮弹头攻防技术的升级 ,这也是矛与盾不断斗争的结果。为针对特定反导拦截技术而产生的突防技术 ,都是围绕着对抗拦截时的红外寻的技术而进行的 ,即在“刺刀见红”的冲刺阶段来降低拦截器杀伤命中率。象用于真空段的弹头红外冷屏蔽技术、带有告警装置的弹头小范围机动飞行技术等弹头突防技术都是属于该类型的 ,它们都是在运用“以快制快”的原则进行对抗的。  相似文献   

14.
烧蚀是导弹与宇航工程界引人注目并得到重视的科目,是发展新型再入飞行器所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关键。烧蚀测量是导弹或其它再入飞行器在飞行试验时防热材料烧蚀量的测量技术,是研究烧蚀理论、烧蚀材料以及防热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进动是锥体目标空间自旋飞行时特有的运动特性,通过刚体姿态动力学原理,采用微动分析方法分析了光滑表面锥体弹头目标的空间进动模型,并由雷达电磁散射原理建立了目标宽带回波模型.通过散射点仿真模型和电磁仿真数据,采用周期检验的方法分别对锥顶和锥尾散射点的进动参数进行提取,验证了分析和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目前用于高性能先进机动再入弹头飞行试验的测试和通信技术。文中讨论了各种传感器和信号调节器系统的设计考虑,包括振动和声学数据的飞行试验结果(同时使用八路FM和一路24824次/秒取样率的PCM通道采集),端头和控制面测力传感器,控制传动机构,流速,控制和气动压力,防热层埋入热电偶,端头烧蚀传感器(放射性和声学)等。此外,还介绍了用于验证RF系统的测试技术,以及PCM、数据延时和FM视频信道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对材料进行了SiC涂层表面封孔处理,并考察材料在氧乙炔环境中的烧蚀行为,明确CVD-SiC涂层对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VD-SiC涂层封孔处理后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性能,烧蚀240 s后,其线烧蚀率仅为0.94×10-3mm/s,较无涂层材料的降低了39.4%。在烧蚀过程中,中心区域涂层及基体材料的演变过程如下:SiO_2膜包覆ZrO_2结构的形成→SiO_2膜失效→基体中Zr C和SiC的氧化→ZrO_2致密保护层的形成。SiC涂层对材料烧蚀性能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烧蚀中心区域的SiC涂层被氧化成SiO_2,其蒸发带走大量的热流,降低了材料的烧蚀温度;此外,SiC涂层的存在有效减少了材料内部的氧化及裂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美苏从一开始研制战略导弹起,就把弹头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美苏在弹头控制技术上解决了许多工程设计问题,其中多弹头和机动弹头的发展便是这一技术领域中的代表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综合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高密度发射燃气流地面排导需求及烧蚀风险分析,提出基于地面双面导流装置与高位挡流墙结合的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利用火箭发射燃气动力学研究总结的燃气流膨胀特性以及导流型面设计方法,解决了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涉及的地面导流装置导流型面气动设计以及尺度控制两个关键问题。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方案设计与燃气流场瞬态仿真多轮叠代,实现了燃气流排导烧蚀范围合理控制,避免了燃气流低高度排导烧蚀反溅影响箭体。地面低高度排导技术采用专利支撑的喷水冷却防护方案实现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强烧蚀环境发射系统、发射设施综合防护。基于喷流缩比试验相似性控制方法研制了1∶10比例喷流缩比试验系统,通过喷流缩比试验验证确认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发射燃气流能够实现地面低高度安全、顺畅排导,同时与发射台、导流装置结构融合的阵列喷水方案能够行之有效解决高燃压中型运载火箭地面低高度排导强烧蚀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三维针刺C/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先驱体浸渍裂解"(CVI+PIP)混合工艺,制备了三维针刺C/C-SiC复合材料,使用氧气流量和乙炔流量之比为2∶1的氧乙炔焰,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烧蚀时间长达600 s;分别用扫描电镜和表面能谱,分析了烧蚀表面的形貌和成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004 3 mm/s和0.001 4 g/s。烧蚀表面不同区域微观形貌和烧蚀机理不同,烧蚀中心以基体氧化流失、C纤维的氧化以及气流冲刷为主;在过渡区域,烧蚀是以SiC基体的氧化和气流冲刷为主;烧蚀边缘则以SiC基体的热氧化为主。C/C-SiC复合材料在氧-乙炔条件下的烧蚀机制是热化学烧蚀、热物理烧蚀和机械冲刷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