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各方面性能的提高和改进,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你是我的眼",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准确道出了现代天文望远镜与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从伽利略磨制的第一架33倍率小型折射望远镜,到2016年在中国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落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  相似文献   

2.
正光学空间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光学波段是指波长约在400~7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这也是我们眼睛能够看到的波段。人类最早用"光"这个字指代的也是这个波段,故被称为光学波段,或可见光波段。地球的大气层对光学波段基本上是透明的,地基天文台也可以观测到这个波段的天文现象。所以相比其他波段,对光学空间望远镜的需求显得没有那么迫切。  相似文献   

3.
季明 《飞碟探索》2006,(5):50-50
笔者一开始拍天文照片,是用Vixen的50S赏鸟望远镜拍月球及日、月食,另外拍一些星迹。这些照片当然是不忍卒睹,但是由于没有前辈的指导,所以当时也颇沾沾自喜。一直到专五,学校装了一台高桥FCT-150折射望远镜后,才算正式踏人天文摄影中追踪摄影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刚入门的天文初学者或是有经验的观测者,双筒望远镜都是不可或缺的天文观测最佳辅助工具,它有着专业天文望远镜无法取代的优点。就光学特性而言,一架适合看星星的双筒望远镜成像明亮、视野宽阔,就机械性能而言,双筒望远镜较专业天文望远镜轻便、操作容易、机动性强。对于想一窥星空奥秘的初学者而言,购买双筒望远镜要比投资专业天文望远镜在经济上的负担轻得多,所以笔者在此要推荐大家使用双筒望远镜了。下面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如何选择双筒望远镜,其次再说说双筒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实际应用。  双筒望远镜是一种非常实用的…  相似文献   

5.
覃育 《飞碟探索》2006,(11):9-9
天文摄影所拍摄的对象除了月球和太阳之外,光度都是暗弱的,由此决定了天文摄影一般需要较大口径的望远镜。此外,由于天体远离地球,视角一般较小,决定了望远镜的焦距较长,且几乎都需要长时间曝光。天文摄影所需的附件也与此相关。干板盒对于中型望远镜,为了能获得较大尺寸的底片  相似文献   

6.
王琴 《太空探索》2014,(8):43-45
<正>我经常浏览国内门户网站报道的天文和航天新进展,但发现某些翻译很怪异,于是形成了到国外天文和航天网站看原版新闻的习惯。久而久之,积累了不少有用的网站,有些纯属新闻,有些是论坛,有的是应用软件,有的甚至可以链接到远程望远镜。这是接触一手天文资讯的方式,同时也不失为学习英语的一个好机会。因此我觉得应该与人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相似文献   

7.
佚名 《飞碟探索》2006,(9):45-48
每个喜爱天文、热爱观星的同好,大概都既希望又渴望并奢望拥有天文望远镜,每每看到天文杂志上的新型望远镜,眼睛都快突出来了!但是望远镜的种类那么多,就算预算充足,也总不能每样都买吧(呃……其实是蛮想这么做的)!到底要怎样来选购一部适当的望远镜呢?相信这是很多同好心中共同的问题!既然有问题,我们就来解答一下吧!一组完整的望远镜是由镜筒部与架台部组成的。镜筒部就是指望远镜本身,有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射式三种。架台部指的是承载望远镜的部分,有经纬仪与赤道仪两种。由于望远镜是获得天体影像的关键,所以本文只讨论望远镜部分。一…  相似文献   

8.
解密赤道仪     
覃育 《飞碟探索》2007,(9):50-50
一套标准装置的天文望远镜往往由望远镜、赤道仪、脚架等部件组成,而望远镜、脚架大家都见过。没接触过天文望远镜的朋友,恐怕对赤道仪是最陌生的,因为它也是天文中特有的一个仪器。这里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要说赤道仪,应该先说一下  相似文献   

9.
寻彗指南     
姜晓军 《飞碟探索》2008,(11):22-23
寻找新彗星是现代天文学中少数几个可以由天文爱好者使用自己的小望远镜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之一。每个晴朗的黄昏或黎明,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有一些令人尊敬的,不知疲倦的天文爱好者把各式各样的望远镜指向天空,他们的辛勤工作往往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每年都有一批新彗星被天文爱好者发现,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10.
至今,人类没有发射过专门的空间探测器去拜访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美国旅行者-2探测器在1986年和1989年分别飞越天王星与海王星时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近距离顺路探测,以及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对它们进行了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1.
<正>7月13日,俄罗斯和德国联合研制的光谱-RG(Spektr-RG)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这部X射线望远镜将飞向日地L2轨道开展为期6年半的天文观测,是俄罗斯空间望远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苏联/俄罗斯拥有强大的航天实力,载人航天领域的成就格外出色,而他们在空间天文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双筒望远镜(以下简称双筒镜)具有成像清晰明亮、视场大、携带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很适于天文爱好者用来巡天和观测星云、星团、彗星等面状天体。在晴朗无月的夜晚用双筒镜观测时,可见在广阔的视场之中繁星密布,偶尔有一两朵星云、星团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你过去一直使用高分辨率、长焦距的天文望远镜,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掉了很多观测的乐趣,那么请试用一下双筒镜,你一定会被视场中平时未曾欣赏过的美景深深地陶醉。由于双简镜有着广泛的用途,所以在市场上它的品种繁多,性能也相差很大。双筒镜采用的是折射系统…  相似文献   

13.
“天文-C”卫星继“天鹅”和“天马”两颗探测X线天文卫星之后,“天文-C”卫星装载了更高性能的X线望远镜,以研究银河系以外的X线天体。这架望远镜由宇宙科学研究所和英国的莱斯特大学共同研制,比“天马”卫星的望远镜口径几乎大一位数。“天文-C”卫星是一颗重400公斤的三轴稳定卫星。Exos_D探测卫星为了研究引起极光带电粒子的加速机理,这颗卫星装载电场、磁场、等离子波动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在实施一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空间太阳望远镜”项目。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艾国祥院士领导的太空望远镜建造工程,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已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关注。空间太阳望远镜是太阳天文学领域最大、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下...  相似文献   

15.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5):639-639
正作为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和天宫二号伽马暴偏振探测两个重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双南主要通过天文观测和理论计算来研究中子星、黑洞、星系、星系团以及宇宙演化,同时还在论证中国下一代X射线太空望远镜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上的天文观测项目。1992年张双南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他利用医学成像专业软件处理天体  相似文献   

16.
陈丹 《太空探索》2004,(12):45-47
今年8月25日~8月31日是全世养天文学家倍感兴奋的7天.在短短一周时间内.欧洲和美国的天文学家相继报告发现了5颗新的太阳系外行星.而且其中一颗是使用业采天文爱好者的小望远镜发现的.如此高密度的新发现标志着太阳系外行星搜寻活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美国航宇局的空间望远镜(ST)计划将对八十年代的天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该计划是继阿波罗及航天飞机计划之后耗资最多的第三个大型空间计划。欧空局也积极参与了该项计划,除负责设计、制造太阳电池帆板及其驱动机构外,还将提供空问望远镜的主要天文观测仪器之一——微光相机(FOC,即星相机—译注)。本文除简要介绍空间望远镜的概况外,将重点介绍微光相机的基本性能特点、光电系统设计及有关结构、温控、电子设备和轨道操作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曾耀寰 《飞碟探索》2013,(11):62-63
天文望远镜可分为折射和反射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从荷兰听到望远镜的新技术,自行制造出折射望远镜。1668年,牛顿用凹面镜聚焦,设计出反射望远镜,解决透镜的色差问题。还有一种望远镜不用透镜和反射镜,也能搜寻宇宙天体,这个望远镜和爱因斯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发明或制造望远镜,但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利用时空的扭曲,可以达到望远镜的功能,观测几十亿光年远的天体。说穿了,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是利用万有引力,观察非常遥远的星体,甚至可以“看到”没有电磁波的暗物质,堪称为引力望远镜。  相似文献   

19.
红外天文卫星科学工作组在1983年中旬宣布,红外天文卫星上的望远镜发现,在银河系尘埃云内正在孕育着两个象太阳似的恒星,称为原恒星。它们的生成年代末超过一百万年,很象四十六亿年前处于初期形成阶段的太阳。其中第一颗原恒星是低亮度恒星。地面望远镜只能观  相似文献   

20.
空间技术,特别是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器,为光学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使得对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研究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光学也由此获得新生。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天文观测和地球观测两个方面。 (一)天文观测在天文观测上,光学仪器借助于航天器,穿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屏障,从一些行星附近通过,有的仪器甚至还在某些行星上着陆。观测的清晰度得到提高,光谱范围也大大扩展。因此可以说,空间光学观测的天文学成就可以和过去的全部成就相匹敌。随着1983年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天文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部轨道天文设施(ST)将包括一部天文望远镜系统(OT人)和五部能够接收天文望远镜输出图象的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