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向海 《成飞科技》2005,(1):41-43,46
本文从粘接表面作用机理的研究入手,简述了目前通行的FPL侵蚀、磷酸阳极化(PAA)、P2侵蚀和铬酸阳极化(CAA)这四种铝合金粘接表面处理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表面处理对碳-酚醛复合材料界面粘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液相氧化、电化学氧化和电化学聚合等表面处理对碳纤维的束丝强度和碳-酚醛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并利用纤维的表面能和试件断口的扫描电镜形貌分析讨论了碳-酚醛复合材料中纤维与树脂界面的粘接机理。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胶黏剂黏度、硬铝表面处理方式及硅烷偶联剂KH-560的使用方式等因素对硬铝板/ZN-1阻尼材料复合结构件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硬铝板表面采用砂纸打磨处理时,采用黏度较低的TC-1环氧树脂胶或者在黏度较高的J-22环氧树脂胶中添加2%的硅烷偶联剂KH-560可以获得优异的粘接效果;当硬铝板表面采用铬酸阳极化处理时,两种胶黏剂均能获得优异的粘接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方式、酸处理时间、酸处理中和剂及试件贮存时间等因素对ZN-1阻尼材料与硬铝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浓硫酸对ZN-1阻尼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与硬铝的粘接效果;酸处理时间对ZN-1阻尼材料的表面形貌及其与硬铝的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表面的硫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采用氨水、碳酸氢铵、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水溶液或直接采用蒸馏水作为酸处理法的中和剂所制备的拉剪试样的破坏形式均表现为ZN-1阻尼材料破坏.此外,采用酸处理法制作的LY12/ZN-1/LY12粘接试样自然存放两年后其粘接强度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某型机机翼整体油箱用密封剂对阳极化时间较长的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粘接差而造成的渗、漏油问题,采用我国粘接底涂QS-7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装机试用,证明粘接底涂QS-7能显著提高密封剂对各种材质的粘接能力,且使用工艺简单,不增加辅助器材。系列的试验及装机试用证明,采用该底涂是一种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一种比较典型的超低温粘接技术。粘接材料为LD10铝合金(箱体)和RY101聚酰亚胺(塑料支架),环境温度为-196~-253℃。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种复合胶粘剂,并对其粘接系统和粘接工艺进行适当的调配和改进后,超低温下的粘接强度明显提高,其破坏性质从粘附破坏改变为内聚破坏,粘接的试件经过室温载重振动试验及低温冲击试验后,胶层完好未发生脱落,粘接的产品通过了一系列地面试验及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表面质量对粘接副力学性能的影响,提高胶粘剂质量一致性检验的准确率,对胶接试片的表面处理进行了相关研究。针对LY12-CZ铝合金不同的表面处理状态和不同的胶粘剂体系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磷酸阳极化铝合金粘接副的拉剪强度比未阳极化铝合金粘接副拉剪强度提高了50%,剥离强度提高了162%。磷酸阳极化铝合金剪切试件和剥离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为内聚破坏,而未阳极化处理的铝合金剪切试件的破坏模式为混合破坏。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评述了近年来铝合金表面改性技术取得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溶胶-凝胶、稀土转化膜、激光熔覆、阳极氧化和等离子体微弧氧化等方法在铝合金表面制备膜层的原理、特点及研究成果,并对等离子微弧氧化技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用3种不同工艺分别处理铝合金表面,通过湿热环境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GFRP)和GFRP加固损伤铝板的拉伸实验,测定不同方法处理的GFRP-铝板在湿热环境下粘接强度,研究湿热环境、表面处理工艺等因素对修复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界面粘接强度顺序为阳极氧化硅烷偶联剂喷砂;湿热处理后,GFRP片材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均下降;不同表面处理修复试样初始载荷提高顺序为阳极氧化硅烷偶联剂喷砂;湿热环境下,不同表面处理修复试样承载能力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喷砂试样承载能力下降主要是树脂-铝板界面粘接强度下降引起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树脂-铝板界面,偶联剂和阳极氧化处理试样破坏主要发生树脂-GFRP界面,树脂-铝板界面力学性能优于树脂-GFRP界面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航空铝合金LC4进行阳极化和封孔处理后在不同浓度醋酸溶液中电容的变化进行在线腐蚀监测.阳极化铝合金LC4在醋酸溶液中的电容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大幅振荡期.结合SEM截面观察结果,在缓慢增长期,氧化膜致密耐蚀;在快速增长期,氧化膜变得疏松;大幅振荡期的出现标志着铝合金表面的阳极氧化膜已经被完全腐蚀掉.同时还研究溶液浓度和封孔对电容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阳极化铝合金LC4在醋酸溶液中的电容变化规律进行腐蚀状况的在线评价.另外,通过LCR数字电桥测得的阻抗-频率图谱与传统测量得到的电化学阻抗谱相比,在变化规律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微流控芯片模具在微电铸工艺中铸层与基底结合力差的问题,在光刻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掩膜电化学刻蚀和微电铸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出了结合力较好的镍基双十字微流控芯片模具。针对掩膜电化学刻蚀的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选定了制作微流控芯片模具的最佳工艺参数,解决了酸洗引起胶膜脱落失效、刻蚀引起侧蚀等问题。使用剪切强度表征界面结合强度,运用剪切法测量了微电铸层与基底的剪切强度,定量分析了酸洗工艺和刻蚀工艺的参数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酸洗20s后电铸层与基底的剪切强度相对于直接电铸提高了98.5%,刻蚀5min后剪切强度提高了203.6%。刻蚀5min后的剪切强度相对于酸洗20s后电铸的剪切强度提高了53.0%。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铸层与基底的界面结合强度,延长微流控芯片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非晶态合金是一种采用超高速凝固技术制备而成的新型材料,该材料以其优异的铁磁性、抗腐蚀性、高耐磨性和高强度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功能材料,是近代的热门新型材料。同时也综述了它的结构、特性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双因素假设’建立了一个预测材料破坏的强度理论。该强度理论认为引起材料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最大剪应变和第二主剪切面上的正应变。只要最大剪应变和第二主剪切面上的正应变之和达到材料的相应极限值,材料就破坏。在此理论中,引起破坏的因素包括了度量变形的两个基本变量,剪应变和正应变,故称为混和双应变强度理论。该速度理论既能反映第二主应力对强度的影响又能反映泊松比对强度的影响。与传统的强度理论和双剪强度理论比较表明,该强度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热处理制度对LY6-1新型铝合金线材剪切、铆接性能的影响,并对Ly16-1与Ly10合金线材高温剪切性能及抗蚀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普通退火态和双重退火态激光增材制造TA15钛合金显微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普通退火态为细片层α+β超细网篮组织,双重退火态为端部带根须状形貌的初生α相+超细β转变组织构成的特种双态组织;普通退火态激光增材制造TA15钛合金极限强度、屈服强度和疲劳极限均优于双重退火态;双重退火态激光增材制造TA15...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2):612-619
In this work,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extruded 7136 aluminum alloy treated by single-stage aging treatment (T6), retrogression and re-aging treatment (RRA), and multiple retrogression and re-aging treatm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hardness measurement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ests and tensile tests.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properties of the 7136 alloy such as hardness, 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sensitive to retrogression time (within 90 min). With prolonging the retrogression time, the tensile strength was enhanc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ye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The 60 min-treated alloy performed the highest tensile strength (716 MPa), whereas the 90 min-treated alloy possessed the highes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33.95%IACS). Compared with the T6-treated alloy,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improved by 3.3% and 18.9%, respectively.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e with repetitious times of the RRA treatment. After 3RRA60 treatment, a good combination of tensile strength (705 MPa)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33.20%IACS) can be obtained. Compared with the T6 condition,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ere improved by 1.7% and 16.3%, respectively. The mechanism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under different aging treatments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7.
热处理对Ti3Al/TC11双合金盘拉伸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经真空电子束焊接+近等温锻造制备的Ti3Al/TC11双合金盘在不同热处理制度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采用梯度热处理的双合金盘的强度稍高;而塑性与变形量有关,当采用40%变形的塑性要高些.热处理制度对焊缝区显微组织有较大的影响.梯度热处理时,焊缝两侧合金的热影响区组织与焊缝中心过渡均匀、无突变,而采用一般热处理制度处理时组织则有明显的突变.热处理制度对双合金盘焊缝的相组成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除了α1,α及β相外,还有新生成的O相,MoNb,Nb,Al及TiAl3相,它仅对组成焊缝的每一个相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硬铝合金预拉伸、热处理后成形性能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铝合金实际成形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成形过程的各个因素:热处理前的变形、试件取样拉伸方向、时效时间及材料厚度对淬火后铝合金各成形性能指标的影响,得到了这些因素对材料各个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和新淬火状态下铝合金成形性能的特点,指出了热处理后材料的变形效应并没有消失,甚至依然显著地影响着某些成形性能,给出了2D12铝合金板料在新淬火状态下的本构关系,为成形工艺的制定及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硬度法测定了一种新型Al-Zn-Mg-Cu合金挤压带板的GP区临界形核温度TV(GP区在此温度下形核不依靠空位浓度)和TC(GP区在此温度以上不能形核)。他们的温度区间分别为130~140℃和170~180℃。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了合金的一级时效温度为120℃,二级时效温度为165℃。合金在120℃/4h+165℃/8h制度下热处理后,L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断裂韧度和电导率分别为617MPa,590MPa,13.5%,41.6MPa m1/2和39.1%IACS,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双级时效600MPa级铝合金。  相似文献   

20.
快速凝固Al—Cr—RE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真空单辊急冷装置,在相同的工艺参数条件下,制备了成分为Al-(4-10wt%)Cr-4wt%RE(RE为富La混合稀土)的四种合金傅带。利用X光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快速凝固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相组成;用显微硬度计及电子拉伸机分别测定了合金的显微硬度和拉伸强度。试验表明,AI-(4-6wt%)Cr-4wt%RE合金是很有前途的高温铝合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