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防空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反辐射导弹(ARM)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防空系统中的各种雷达及其它辐射源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基于对ARM局限性的分析,从雷达新体制、新技术及战术运用等方面着手,重点研究了对抗ARM的电子干扰方法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抗反辐射导弹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反辐射导弹制导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其弱点,研究对抗ARM技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取综合措施分层次用不同的手段来实现。较好的方法有:反导技术,改进雷达体制的对抗ARM能力,对ARM引偏或诱饵技术(尤其是遥控飞行器引偏、两点源或多点源引偏技术、诱饵火箭弹)。为了对抗ARM应发展ARM告警技术。  相似文献   

3.
反辐射导弹及防空雷达采取的对抗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反辐射导弹 (ARM)的发展及性能特点 ,介绍了ARM导引头关键技术 ,并针对其性能的局限性 ,提出了告警、反电子侦察和干扰三个方面对抗ARM的方法 ,重点提出采取诱偏技术对抗ARM ,同时指出了外军正在研制第四代ARM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空间分辨条件和反辐射导弹(ARM)几何运动的分析出发, 推导出ARM以任意角攻击预警机时,用附加辐射源和预警机共同组成的两点源,在运动中能够安全诱偏ARM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分析了ARM分辨角、攻击角和ARM运动速度等因素对诱偏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假定条件下的最佳两点源距离,给出了两点源诱偏效果图,并就如何在实际中构建两点源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反辐射导弹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作战模拟和效能评估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反辐射导弹(ARM)导引头的截获模型、跟踪模型和ARM的雷达截面积模型。描述了ARM的运动轨迹,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讨论了三种情况下ARM对雷达的击毁概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反辐射导弹(ARM)的典型作战模式,给出了反辐射导弹的雷达回波模型,基于时频分布能对线性调频时变信号完成最优检测的特点,将 Wigner-Hough 变换应用于ARM的检测,并分析其检测性能,结果表明Wigner-Hough对ARM的检测等效于ARM的最优检测,最后利用ARM飞行的典型参数给出了ARM检测的模拟实例。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式分解(EMD)方法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来检测反辐射导弹(ARM)的新方法。首先利用EMD方法将ARM信号从雷达回波信号中分解出来,然后进行FRFT变换,最后设立适当的门限即可检测出ARM信号。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ARM信噪比低达-16dB的情况下,准确地将ARM检测出来,实现实时告警。  相似文献   

8.
一种对抗环境下反辐射导弹瞄准点估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反辐射导弹(anti\|radiation missiles, ARM)无法有效对抗有源诱偏干扰与雷 达辐射信号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对抗环境下反辐射导弹瞄准点估计方法:通过构造空间 谱测角与单脉冲测角复合测角系统,测量信号波达角,使ARM具备诱偏条件下的弹目信息测 量能力;利用高精度的捷联惯导系统(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实 时获取ARM自身位置信息,通过量测转换、异常值剔出、目标位置估计等数据处理过程获取 目标精确位置,修正瞄准点,剔除了量测粗大误差,抑制了量测随意误差。通过本文介绍的 反辐射导弹瞄准点估计方法,ARM可在对抗的环境下获取准确的瞄准点,使ARM有效对抗有源 诱偏干扰与雷达辐射信号控制成为可能。仿真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其对抗能力。
  相似文献   

9.
电磁脉冲武器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能电磁脉冲产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实战应用的电磁脉冲弹已经问世。电磁脉冲武器已成为诸多新式武器中的佼佼者 ,它是一种在爆炸时产生强电磁脉冲辐射的武器 ,微波弹是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一种实现方法 ,它可以装在炮弹、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中一次性使用 ,能产生宽带高功率微波。根据反辐射导弹 (ARM )的制导体制 ,探索用电磁脉冲武器对抗ARM。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代控制系统对弹载计算机提出的新要求,设计了一种以全可编程SoC芯片Zynq为核心处理器的弹载计算机,使其在运算性能、产品功耗、设备体积等方面产生了大幅提升。利用Zynq内嵌的ARM硬核来运行自检、装订、输出检查及导航制导控制算法等功能,通过芯片集成的可编程逻辑资源实现丰富的外围接口协议并设计为自定义IP,自定义IP通过标准的AXI总线连接到处理器的ARM内核上。给出了弹载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设计及软件系统设计方案,并详细分析介绍了各个电路模块的设计思路、软件系统模块化设计思路及系统工作流程。搭建了半实物仿真验证平台,通过试验,证明了该弹载计算机设计合理,各项功能工作正常,性能满足控制系统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