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31日傍晚,中国成功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把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作为卫星的用户方,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卫星)自1992年正式运营以来,通过多次成功合作,推动了长征火箭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走上备受瞩目的国际商业发射舞台并崭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14日,美国新一代宽带通信卫星太空之路-3(Spaceway-3)由阿里安-5ECA火箭成功发射,与它一起升空的还有日本的通信卫星BSAT-3A. 1 "太空之路"系统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元旦的钟声敲响,《太空探索》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宇航学会的主办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管下,在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支持下,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壮大发展《,太空探索》走过了25年的历程。1980年,当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三抓”(全程发射洲际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导弹和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任务,世界航天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之际,由国防科技工作的开创者聂荣臻元帅题写刊名的《航天》杂志问世了。在《航天》创刊以及20世纪初改名《太空探索》的25年来,本刊跟踪世界航天科技前…  相似文献   

4.
欧洲咨询委员会撰写了一份世界空间工业现状及今后10年展望的研究分析报告。这份报告,统计了世界民用通信卫星市场(苏联除外):1988年发射了15颗通信卫星,1989年12颗,1990年16颗,1991年15颗。据此增加趋势,1992年也将有15颗,1993年19颗,1994年24颗,1995年23颗。这就是说,在今后5年中将有96颗通信卫星入轨:美国25颗,欧洲22颗,日本12颗,其他国家18颗,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19颗。  相似文献   

5.
1 总体态势 2021年,国外共实施39次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将1388颗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其中军用通信卫星1颗,民商用通信卫星1387颗.自1958年12月18日第1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国外已经成功发射4760颗通信卫星.截至2021年12月,国外共计有3065颗通信卫星在轨运行,通信卫星仍是全球在轨数量最多的一类...  相似文献   

6.
航天简讯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想购买中国长征火箭 1991年12月11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理事会,代表121个成员国批准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协商发射一颗国际通信卫星合同。除了阿里安空间公司外,国际通信卫星组织需要第二家供应者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A(两颗)。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发言人称:“我们的兴趣应使发射供应者多样化。”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1992年1月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开始协商,用中国长征火箭发射一颗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7.
金兑 《太空探索》2007,(8):32-33
太空长征,叩问苍穹;百次飞行,航天丰碑。 2007年6月1日,我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地把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谱写了中国太空长征的壮丽史诗。 从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向太空迈出第一步,57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造了整整100次飞行的光辉纪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展四个系列12种型号,共把80多颗国产卫星、28颗外国卫星、4艘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邀游。在100次发射中,有过7次失败,但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火箭已连续58次发射成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00次发射,把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展现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12日20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的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长征火箭自1999年以来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9.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委员会批准购买5枚运载火箭,用以发射5颗国际通信卫星-7(是美国福特航宇公司以3.94亿美元合同制造的),1991年11月交货。这5颗卫星中头8颗发射日期是:1992年第3季度用阿里安-4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F1;1993年第一季度用宇宙神2AS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F2;1993年第二季度仍用宇宙神2AS发射第3颗(F3)。另外两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1994,(5):6-8
1992年12月26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亚太卫星公司签订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太一号”通信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合同规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1994年7月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通信卫星送入远地点高度为42386公里,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轨道倾角27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2月4日美国联邦通信局又批准了八家公司制造和发射二十颗新的国内通信卫星。发射时间是从1981到1985年中期为止。这20颗新的国内通信卫星的制造费、发射费以及地面站兴建费总达二十亿美元。例如,1980年11月15日美航宇局为三家公司联合集资向休斯公司订购的三颗“卫星商业系统”卫星的制造费、发射费和为三家公司屋顶用的一百座小型接收站费、总计约为四亿美元。仅这一个国内通信卫星系统就占整个费用的五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 2 0 0 1年 1月 10日消息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 2 0 0 1年 1月 8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 ,与香港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一份卫星发射服务合同 ,将于 2 0 0 3年一季度在西昌发射中心 ,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一颗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的亚太五号卫星。亚太五号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是一颗高功率的卫星 ,拥有 5 4个转发器 ,其中 C波段 38个 ,Ku波段 16个 ,卫星寿命为 13年 ,发射重量为 4.8吨。中国将发射美制“亚太五号”卫星  相似文献   

13.
1 总体态势 2020年,国外共计进行41次通信卫星发射(其中1次发射失败),成功将999颗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其中,美国874颗,欧洲106颗,俄罗斯9颗,日本3颗,印度2颗,其他国家5颗.自1958年12月18日第一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全球已经成功发射3367颗通信卫星.截至2020年底,国外共有1785颗通信卫...  相似文献   

14.
1日中国台湾与新加坡共同签署了建造与运营ST通信卫星的合作计划协议书。3日格林尼治时间23时OI分。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第3代通信卫星的第1颗国际移动卫星一3FI被送入太空,5月13日投入使用。该卫星重2O43kg,由美国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研制,马特拉一马可尼公司为其制造了通信设备。国际移动卫星组织计划发射5颗第3代通信卫星,总投资8.5亿美元。发射地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宇宙神一1火箭承担了此次发射。8日格林尼治时间23时Og分,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用质子一K运载火箭为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成功…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太空》2013,(6):2
从远古的嫦娥奔月到后来的敦煌飞天壁画,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太空的向往和遐想。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成功发射,奏响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序曲;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2成功发射,推动了卫星通信走向新纪元;1997年5月,中国第一颗三轴稳定通信卫星—东方红-3成功入轨,拉开了卫星  相似文献   

16.
1 军民发射需求主导,商业太空旅行成为热点 2021年国际发射需求主要来自军队和政府机构,此类发射占发射总数近70%.各国在军事航天领域持续加强卫星网络建设,以执行更有效的情报、监视和侦察(ISR)任务,强调发射通信卫星以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加强战术通信系统、战术数据链建设,提高现代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能力,发展先进卫星通...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太空》2013,(11):25-30
2013年9月30日。猎鹰-9(Falcon-9)火箭携带加拿大“级联小卫星和电离层磁极探索者”(CASSIOPE)科学和通信卫星,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该卫星是加拿大研发的、旨在对太空磁暴现象及规律进行研究的专业科技卫星,  相似文献   

18.
1989年7月12日,阿里安-3火箭从库鲁中心将奥林匹斯通信卫星射入轨道。21天后,卫星准确地定点在赤道上空西经19度的位置。奥林匹斯卫星是继欧洲轨道试验卫星(OTS)发射11年之后的第一颗欧洲大型通信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三轴稳定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的发射开创了欧洲通信卫星和卫星应用的新纪元。奥林匹斯卫星发射重量2162公斤,入轨后翼展25.7米。卫星总承包、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北京时间4月12日20时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长征三号乙”捆绑式运载火箭带着中国航天的更高希望,成功地将“亚太六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这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发射。一举打破了对外卫星发射服务6年的沉寂。  相似文献   

20.
小光 《国际太空》2006,(11):30-30
据2006年9月12日报道。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将在南非建造一个指挥与控制中心。两国已签署协议,为未来民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确定了法律框架。目前,俄罗斯正致力于为南非研制通信卫星和地球遥感系统,为其航天计划训练人员,并设立指挥与控制中心。俄罗斯将于2006年年底为南非发射1颗卫星。另外,双方还讨论了南非航天员进行为期12天的“国际空间站”之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