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6-1995年十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广汉机场雷暴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及持续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产生雷暴的天气系统及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25日宁波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是影响此次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2)低空的辐合配合高空辐散为雷暴发生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3)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及低层不稳定能量输送为雷暴发生提供有利热力条件。(4)水汽分布具有下湿上干的垂直结构,水汽和上升运动区配合进一步加强不稳定能量的积聚。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宁波机场AWOS自动观测资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NCEP GFS高分辨率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7月12日发生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附近的一次微下击暴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微下击暴流发生时大气环流背景较稳定,海风锋是引起强雷雨及伴随的微下击暴流的主要天气系统。(2)AWOS自动观测资料显示风、温、压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均呈现出明显的下击暴流特征。(3)微下击暴流发生时,在雷暴四周约15 km位置出现阵风锋。多普勒雷达速度RHI图像上低层出现辐散;随着反射率因子强核高度从高空的快速下降,地面将出现微下击暴流。  相似文献   

4.
利用揭阳潮汕机场2012-2014年夏季(6-8月)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揭阳潮汕机场夏季的雷暴特征。结果表明:揭阳潮汕机场夏季雷暴发生较频繁,按日数统计的气候概率达36.6%;一天中雷暴多数出现在12:00-15:00,与气温的日变化基本同步;最多连续天数在1-3 d内;持续时数较短,一般在2.0 h内;雷暴一般形成在南、西南、西和西北部,消失在西、西北和北部,移动方向主要为由南向北。形成夏季雷暴的天气形势主要有副热带高压边缘、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3类。  相似文献   

5.
利用宁波机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1月19日宁波地区发生的一次伴随人工增雨作业而产生的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典型高架雷暴天气,宁波处在地面冷锋后部200-300 km处,低空西南暖湿急流强迫抬升是主要的触发机制。(2)虽然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等于0 J·kg-1,但是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超过30 m·s-1,为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维持和发展。探空曲线呈“上干下湿”配置,湿层厚度增加,配合上下层弱的切变辐合,较易诱发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3)雷达回波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其特征可以较好地反映降水情况,宁波机场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雷雨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达到45 dBz以上。  相似文献   

6.
雷暴是危及飞行安全最危险的天气之一,也是目前航空预报的难点所在。因此,提高准确预报雷暴的能力,更好地为飞行服务,对机场气象人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1991~1995年5年间每日08~20点(因无夜间资料)绵阳机场的雷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绵阳机场雷暴天气的一些特征,并从天气学的角度对不同雷暴过程作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气象报文资料对2016年5月12日绵阳机场一次雷暴空报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天气过程从地面到高层系统叠加较好,但是大气中水汽、能量及动力条件配合不好,导致12日雷暴天气过程出现了空报。(2)此次天气过程中大风产生的原因为冷平流较强,机场上空整层为下沉运动,动量下传,地面具有强气压梯度。(3)大风指数对大风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4)影响系统移动速度判断不准是空报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资料对2016年5月6日发生在绵阳机场的强初雷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700 hPa及850 hPa切变线和西南低涡产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雷雨产生的直接原因。(2)此次过程发生在对流不稳定、高能和高湿的大气环境中。动力、热力、水汽和能量等方面分析表明绵阳机场已具备雷雨发生的有利条件。(3)强回波有相向移动的趋势并且合并后加强。(4)通过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同时配合雷达反射率和速度场的演变对雷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宁波机场自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宁波机场及附近的伴冰雹脉冲风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层东风波、强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脉冲风暴由中尺度辐合线激发生成。宁波机场地面至对流层顶湿度较好,对流有效位能为2 794 J·kg~(-1),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配置增加了气层的不稳定性,利于有组织的强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3-14日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过程为平流辐射雾;偏东北气流、槽后西北气流、逆温层等都有利于大雾的形成;温度露点差(t-td)对大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雾形成前期中高层的冷平流造成近地层辐射降温,后期低层暖平流作用在宁波机场上空形成"干暖盖",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近地层弱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上层的下沉运动,有效阻止了近地层的水汽向上扩散,对大雾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宁波机场2018年12月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2月8日湿雪是在西南暖湿气流背景下,地面冷空气南下的冷过程,而12月30日干雪则在"冷垫"环境下,西南气流东伸北抬的暖过程;两次降雪都有充沛的水汽和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垂直速度和低层辐合及高层辐...  相似文献   

12.
雷暴是威胁飞行安全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广汉机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多雷暴天气。本文对2008年广汉机场雷暴天气进行了统计,并与《民航广汉机场航空气候志》(1986-1995)进行比照分析,发现2008年广汉机场雷暴在符合历年一般规律的同时有偏多、偏早等一些特点。归纳总结了2008年雷暴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概况以及雷暴云团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的特点,并对预报思路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以后雷暴预报有更进一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九黄机场航空气象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九黄机场近几年飞行和天气资料,分析了影响机场的主要天气的特点,结果表明:九黄机场的动力乱流、热力乱流和低空风切变出现的机率比平原地区要多,强度也较强;机场地面风的变化较为复杂,风的阵性强和地方性明显,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机场一般在10月下旬进入雪、霜的多发期,会产生比较多的跑道积雪和积冰现象,直到次年的5月结束;机场附近的深沟内形成低云抬升,向跑道移动,在跑道上形成大雾,这种雾的特点是来去快、反复多次,形成、消散时间随季节变化;九黄机场雷暴主要出现在夏、秋季(4至10月)。雷暴有很明显日变化,下午至傍晚出现多。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2010年6-8月共9个月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发生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使用消空法筛选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因子和指数.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在系统性天气过程影响下K指数、沙氏指数(SI)、700hPa假相当位温(θse(700))和地面24小时变温(△T24)对广汉机场12小时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广州机场终端区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MDRS)记录结果,分析了2016-2018年因天气原因MDRS预警启动情况,总结归纳了造成MDRS预警的重要天气过程环流配置,并对在MDRS预警机制下气象服务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广州机场终端区2016-2018年期间MDRS预警启动182次,其中黄色预警13次,红色预警4...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压场、风场、雷达资料,对洛阳机场出现突发性风切变做一浅析,以便当洛阳机场周边有雷暴时,对洛阳机场突发性大风切变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西南低涡是在青藏高原背风坡(即高原东南部)的特殊地形影响下,在我国西南地区形成的中尺度气旋式涡旋,是影响西南地区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它的发展和东移常给四川盆地带来雷暴和降水。1999年4月13~14日,四川盆地经历了一次西南低涡天气过程。该西南低涡于12日夜间在高原东南部形成,并在500hPa高空槽引导下向东移出涡源,在四川盆地产生了雷雨天气。后来由于地面及850hPa层的高气压的阻挡,给四川盆地东部带来了13~14日两天的阴雨天气,从而影响了遂宁机场的飞行训练活动。下面用常规天气图对此次天气过程略作分析。一、低涡的生成前面…  相似文献   

18.
积雨云产生的雷暴作为航空安全最重要的天气之一,对它及时的从航空气象资料中获取,识别和分析,对保障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雷暴天气产生的机理讨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的识别与分析,阐述雷暴天气对航班飞行过程中的影响及处置办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2006年5月18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出现的强雷暴天气,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以下简称AWOS)采集的实时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大气层结演变等资料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雷暴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5-2016年华东地区12个繁忙航站的实况报文(METAR/SPECI)资料,分析了大雾低云的发生时间、风向风速、温度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于华东12个繁忙机场整体而言,较容易发生大雾或低云的天气的月份是3、4、11、12月;(2)浦东低云发生时次较多,其余机场均以大雾为主;(3)大雾或低云发生时次整体上呈现出白天少夜间多的特点,峰值出现在20-00时(UTC)之间;浦东由于受平流影响,在12时就接近峰值,并且夜间分布较为平均;(4)大雾发生时次最多的机场为合肥,其次为南京、浦东、温州、杭州、济南、南昌,其余机场发生大雾时次较少;(5)大雾或低云发生时,各机场风向分布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风速方面,浦东主要分布在2-5 m/s,其余机场风速主要分布在1-3 m/s;(6)大雾或低云发生时,各机场温度分布亦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合肥、南京、济南、青岛可出现冻雾,其余机场大雾或低云发生时温度在0℃以上;(7)大雾发生时,可伴随着降水,南京降水时次占比最高,超过30%;降水强度方面,以弱降水为主。在低云发生的时次中,除合肥样本量太少排除外,只有浦东低云时伴随降水,比例约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