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如何实现中国文化在海外实质性的传播与突破一直是困惑我国政府与广大学者的难题.众包翻译在准确选择外译作品、快捷定位译者、高效发行出版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翻译模式,这有助于整个译介工作最高效率地生产、输出、消费最符合自己国家、民族及读者需求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以"你吃饭了吗?"的翻译为例,探讨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时应如何实现功能对等.本文认为,译者应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为目标,在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时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大胆选择异化翻译法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这样的翻译策略不仅能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而且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君子"一词翻译十分多样,但哪种翻译更恰当学界一直存有争论。欲以亚瑟·威利、辜鸿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关联理论探讨和评析"君子"一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能够产生最佳关联的译法,以及"君子"形象构建,以期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化空缺现象是一种语言文化异质性的极致表现。如何弥补翻译中的文化空缺实现文本连贯重构无疑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文化空缺的可译性及其翻译手段,如意译要做到对源文本的深度忠实等,希望为解决由文化空缺所带来的翻译问题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并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处理文化差异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桂林大量传世的古典山水诗词及名句是桂林旅游外宣推广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桂林山水诗词英译的滞后状态,指出大量的山水诗词名句亟待英译,并以接受美学思想为指导,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例,探讨了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思路,指出在翻译山水诗词时应重视中西历史文化、语言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方面的差异性,巧妙地实现译文与海外游客的期待视野融合,以期达到宣传桂林旅游和文化的目的,力求译文达到最佳的外宣效果。  相似文献   

7.
论文介绍了英美人名的命名方式及命名原则,从目前存在的译名混乱的实际出发,结合实例,从统一原则、"名从主人"原则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英美人名的翻译方法及对策,并强调在英美人名汉译中,应尊重英美人的文化传统,保留其"异国情调"。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开放的新形势下,影视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英译为例,详细地阐述了在文化视差之下,字幕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在中国旅游或居住,如何把饱含"中国元素"和"中华文化"的旅游文本用合理的方法彰显其特色所在,同时规范翻译行为,让更多的外国受众领悟在华旅游的文化积淀,已经成为译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结合亳州市主要旅游景点解说词的英译为例,在深入分析旅游景点解说词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英译此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旨在为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宣传国内旅游资源、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贺桐 《西南航空》2012,(7):88-95
广场,人气最聚集的地方,它们常常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历史与文化最直观的汇聚地与缩影,而且,它们也是一个城市别具特色的“客厅”。在这里,让我们走进欧洲,一睹那些无与伦比的欧洲的豪华客厅。  相似文献   

11.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浪潮极大地推动了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翻译能力作为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为了促进新形式下翻译教学的更好发展,以翻译能力研究为理论支点,从整体论和系统观出发,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特性,以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的多重维度为坐标,探索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目的、译者翻译观、翻译行为发起人、译文受众等诸多因素对重译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探讨重译,有助于我们认识躲在不同译文之后的译者本身和译文赖以生发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不同译本,也更深刻地认识重译在推介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会展资料中桂林文化特色词,分析探讨了在翻译这类文化负载词语时,多采用音译加注解、直译、直译加注解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旨在把具有桂林地方文化特色词所蕴含的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目的、译者翻译观、翻译行为发起人、译文受众等诸多因素对重译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探讨重译,有助于我们认识躲在不同译文之后的译者本身和译文赖以生发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不同译本,也更深刻地认识重译在推介文化上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语言层面外的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因素受到翻译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研究的主体也由一元走向多元。现代翻译理论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而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能避免译者主体性发挥超过其合理的尺度。赛译《水浒传》在原著版本选择和具体的翻译操作上彰显了译者主体性,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体现了与作者和出版商的对话与妥协,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部中国古典名著首次被成功传播到海外。  相似文献   

16.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性活动。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需利用互文性知识,把源语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既保留译文的民族特色,又让读者易于接受。从互文性的角度,以《洗澡》四字格的英译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目的语言特性,论证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探讨翻译策略,以期对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开拓翻译研究的新视野,Mona Baker叙事理论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其注重多学科融合、翻译语境动态性、翻译层面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及翻译伦理等特点。辩证分析了Mona Baker的叙事+翻译理论的某些不足,如存在过度关注于战争和外交文本、某些概念界定不清、实例运用不足等。指出其理论在中国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译者应能学有所用,用其所长,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服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的沟通需要跨语言、跨学科的翻译。同时,对中国民间故事跨文化的翻译需要建立在文化互尊为基础的跨文化研究之上。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笔译实践为基础,讨论在中国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37至1945年抗战时期的抗战语境对我国的翻译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赞助人的视角剖析Andre Lefevere的操纵论对抗战时期我国译介活动的影响和操纵,指出赞助人对翻译活动有其推动作用。也分析其对翻译过度操纵的局限性,以及翻译研究不应忽视对翻译本体的认知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研究盗墓类题材电影字幕英译的翻译策略。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从归化和异化两方面对《盗墓笔记》《寻龙诀》两部盗墓类电影字幕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盗墓笔记》《寻龙诀》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实现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归化使电影中文化意味较强的表达更符合英语受众的理解习惯;而异化则在翻译过程中适当保留原语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让受众能从译文中感受到原语文化独特的异国情调,正是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巧妙结合使得《盗墓笔记》《寻龙诀》的字幕翻译取得了成功,并对其在海外的影片宣传和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