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杂结构模态分析中的截断准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育民 《强度与环境》1994,(2):18-21,39
在复杂结构的动态分析中,通常采用截断的主模态坐标变换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保证足够计算精度的要求下,节省大量的计算机时,是一种十分有效而被普遍采用的方法,不过,在分析计算精度与系统的保留的低阶主模态数之间,至今未能找到一种一般的关系式作为“截断准则”,本文在模型加速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态分析中的截断准则。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复杂非线性结构振动环境试验计算机模拟过程,为建立虚拟振动环境试验系统奠定基础。振动环境试验的数值模拟包括建模和控制器设计两个核心问题。对复杂非线性结构的计算机模拟具体过程是:首先对被试非线性结构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简化成一个低自由度模型;利用低自由度系统和两个反馈测点的加速度设计反馈控制器,使其被控制点响应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达到规范谱型,控制器的反馈即为非线性结构的激励;将激励作用到有限元模型,并做响应计算,验证其响应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是否达到预定的规范谱,如果不满足,可重新减缩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或另选控制律,重新设计控制器;分析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响应,并进行可靠性分析。由振动环境试验的数值模拟过程可发展而成虚拟振动环境试验系统。  相似文献   

3.
大型复杂结构中试验模态综合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动态子结构法及试验模态综合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采用动态剩余模态的试验模态综合技术所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减小误差差因素的相应理论研究。研究了结构主模态归一化过程中试验数据修正以论质量矩阵修正,研究了试验实测的动态剩余模太怕非线性修正。通过航天运载器实际应用,证明本文提出理方法及手段是正确和有效的,它对该技术成熟的应用于大型复杂结构,解决全结构动力学试验面临的困难方面作了踏实而富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3向”环境振动试验与标准环境振动试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个火箭部件的实例,比较了标准振动环境试验和3向环境振动试验的不同效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说明对现代飞行器来说3向振动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在火箭固有振动频率下测量振型斜率的几种计算和测试方法,分析了影响振型斜率测量和符号误判的误差源,提出了按秒状态变化进行振型斜率修正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研究表明,以参照点陀螺信号为基准计算相位角,可以避免相位符号的误判。这一改进对于以相位符号作为稳定性判别准则的控制系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常规有限元模型上的超单元分析方法,对复杂结构的振动分析进行降阶简化处理。这种方法是把结构重新以超单元形式划分,在超单元内部采用了简化的动减缩方法;边界上则采用局部位移场重新插值方法,或采用局部刚化的方法。由超单元组装得到的总体矩阵仍具有对称、稀疏等性质,得到的动力学方程仍具有常规形式。这种超单元分析方法不但大大降低了求解模型的阶次,扩大了求解能力,而且易于编程,求解方便。文中还通过摄动分析讨论了内部模态截取准则,以保证求解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数值算例表明,本文方法是很有效的,且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了简单系统对不同振动过程的响应特性。通过对部分地区的汽车与火车的振动测量,说明了运输过程的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导弹发射车模型组合结构动力学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导弹发射车组合结构的动特性分析,试图探索一套针对大型复杂结构的组合结构动力学试验与分析技术。即以部件有限元动态分析和部件试验模态为基础进行部件试验/分析联合建模,在得到相对精确的部件数学模型后,以实用完备模态空间技术进行自由界面组合结构动特性分析。本文以导弹发射车组合结构为应用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复杂结构动态分析/试验/设计技术近三十年来的进展,包括有限元建模与组合结构分析、动态特性测试、计算模型修正和振动控制,以及新兴的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模型精确度认证等新思想、新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还给出这些新技术在运载火箭和航天器方面的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回转周期结构振动特性分析的有限无法。文中采用扇形厚板元和波传动法,计算了叶轮组合件的振动特性,比较了叶轮组合件与单独叶片及轮盘振动特性的差异,並讨论了叶轮组合件几何参数变化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系列讲座文章的第四篇,介绍了主动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线性主动结构的基本概念,给出了模态及其基本属性;重点介绍了有限元的建模方法;考虑建模的不确定性,讨论了不确定性的表示方法及振动鲁棒控制问题;针对航天结构的复杂性,给出了优化问题的一般提法,介绍了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两种优化算法。最后引用了两个桁架结构的实例,说明主动结构或智能结构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航空航天结构中典型的搭接连接系统,基于改进的Iwan迟滞非线性模型研究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采用谐波平衡法对系统稳态阶段响应求解,获得了系统的一阶谐波和三阶谐波近似解,并和数值积分解进行对比。分别研究了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稳态解和瞬态解。结果表明,谐波平衡法获得的近似解与数值解吻合较好;谐波激励下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软化非线性但不生跳跃的特点;瞬态响应中,等效系统固有频率随幅值降低而降低,响应信号中包含偶数倍高阶谐波分量。  相似文献   

13.
一种典型工程结构风致振动现场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个建筑结构风致振动进行了现场测量研究.结构风振位移采用摄影法测量,由于观测目标不可触及,测量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摄影定标方法,即利用正多边形物体来标定摄影比例尺,解决了难以接近的观测目标的动态位移测量问题.现场测量得到了某特定气象条件下当地大气湍流的平均风速、湍流度、风谱、积分尺度等统计量和结构风振最大位移,固有频率,阻尼比等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14.
再入飞行器复杂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用MSC/NASTRAN软件对再入飞行器复杂结构轴向随机振动试验和横向随机振动试验进行了响应分析,并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相符:加速度响应均方根值预示误差小于30%(轴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和50%(横向随机振动响应分析)。本文采用的飞行器复杂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方法和技术途径得到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主、被动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及技术(Ⅰ)--导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是系列讲座的第一篇。针对工程中复杂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本文以一个典型的航天结构为例,对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以解决振动控制技术在复杂结构中实现的问题。对各种振动控制策略、控制材料和器件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并对振动控制一体化策略实现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控制律中的鲁棒控制,作动器和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智能材料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杂交阻尼在结构减振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控制机理、优化设计以及智能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目标,指出振动控制的研究必须与具体工程问题结合,强调试验的重要性,建议建立合作研究的标准化验证模型,促进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机振动下小导管的疲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小导管进行模态和随机振动计算分析,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运用总体损伤疲劳理论对导管进行了疲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导管的疲劳寿命满足要求,为小导管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0.55m×0.4m低湍流航空声学风洞某模型及其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支撑系统和热线间接测量模型尾流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并分析了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涡激振动模态,给出了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的三阶振动频率分别为31.1、120.9和221.4Hz;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频域滤波和频域积分方法,提高了有效信号的信噪比,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的振型和振动节点位置;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分离涡脱落频率的方法,获得了模型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尾流涡激频率分别为31.1和124.1 Hz,并从测量尾流速度脉动量获得了模型振幅变化和抖振边界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从而分析模型振动的方法,有利于小尺度的模型振动测量,而且相对于加速度传感器装于模型表面的直接测量方法而言,对试验模型的绕流流场干扰较小,为测量风洞试验模型的涡激振动模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构动力可靠性已成为大型系统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从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与分析、结构振动疲劳损伤累积分析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期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点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航天工程特点,提出了航天飞行器结构工程领域未来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与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提高我国航天飞行器结构可靠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系统级减振/隔振应用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减振、隔振系统对于改善卫星在火箭主动段飞行中的动态环境,降低卫星主结构的低频动力学载荷,提高卫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系统级减振、隔振在航天中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国内航天在整星减振隔振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及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