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国外红外量子讲光电探测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面阵象元的大量增加,探测器性能的快速提高,光栅耦合技术的成功使用,读出集成电路的不断改进,探测器工作温度的提高以及双色或多色量子阱探测器的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阐述了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性能的质子辐射效应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技术与设备,进行了量子阱红外探测器材料的设计与生产,对于不同结构参数的样品S1-S4进行了红红外吸收的测试,得到了它们的吸收谱,并进行了吸收谱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红外(IR)探测器技术对弹道导弹防御的各个方面的都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材料系统,象锑化甸(InSb)、硅化铂(PtSi)、碲镉汞(MCT)和砷掺Si:As)占据了红外探测领域。但随着监测探测器和拦截导引头的引进,要求在中波(MW)、长波(LW)和超长波(VLW)红外波段具有大面积、高无效性和多色(或多光谱)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建立在晶格匹配基础上的GaAs/AlGaAs和应变层InGaAs/GaA  相似文献   

8.
(在CP—MOCVD生长过程中)本文研究生长温度和生长过程对PN结结位的影响,并用它来控制InGaAs/InP量子阶激光器的p-n结结位,还探讨了在InP材料中使用DEZn和H2S做掺杂源时P型和N型的杂质浓度和PN结控制的条件,得出在0.5%压缩条件下有源区阶层InGaAs和InP的应变量子层激光器。用这一LD结构实现室温脉冲激射时,我们可获得峰值功率为106mW以上、阈值电流密度为2.6kA/cm2的应变三量子阱激光器。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详细研究平面金属光栅耦合GaAs/AlGaAs量子阱红外光探测器耦合量子效率对光栅周期的依赖关系。为进行这项研究我们制备了光栅周期λ=1.1,3.2,5.7和10μm五种不同的探测器样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带有128元线列CMOS读出电路的GaAs/AlGaAs多量子阱长红外(中心波长9.0μm)128元线列焦平面组件(以下简称128元探测器)并成功进行红外热成像演示,该128元探测器由128元线列多量子阱探测器与互型金属一氧化物-半导体(CMOS)多路传输器互连,安装在液氮低温致冷器中,通过驱动电路,视频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电路和586计算机进行了红外成像演示。  相似文献   

12.
13.
14.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以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方程所描写的是光子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的一个量子过程,光子与电子的作用,不可能把能量全部交给电子,只有受金属束缚的电子,才可以全部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把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先当作为真空中的完全自由电子来处理,再设它完全吸收一个光子,这种设想是不正确的。它不能用经典的力学过程来类比而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有关光子与物质作用的量子理论,则应该用量子电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重力梯度是重力位的二阶微分,对地球密度扰动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加精细、全面地反映重力位在空间上的变化.高精度重力梯度测量在地质调查、地球重力场测绘、惯性导航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量子重力梯度仪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基于激光操控原子技术的新型高精度重力梯度测量设备,具有测量精度高、长期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量子成像从1995年利用纠缠光源实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量子成像已经与压缩感知传感、激光雷达、结构光照明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本文回顾了量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列出了量子成像的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展望了量子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内腔光阱中被捕获微粒的微小位移将导致腔内激光功率的大幅变化,可实现光阱系统的快速自反馈.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加速度测量方案.该方案计算了内腔光阱中被捕获微粒的径向受力,建立了利用激光功率进行加速度传感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工作点的选取对加速度测量的影响.系统以高频光电探测器作为加速度测量模块,可实现GHz量级的信号采集.内腔光阱将进一步促进光镊技术在惯性测量方向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据报道,NIST物理测量实验室(PML)已经将最先进的10V电压标准交付给国际度量衡局(BIPM),自此,该标准将作为国际度量衡局最新的基标准来与世界各地的国家计量机构进行电压比对。这种最新的可程控式约瑟夫森电压标准(PJVS)率先采用了一种新式接点设计,这项设计是由NIST团队与BIPM共同合作研发的。据PML量子电子学和光  相似文献   

19.
上抛式冷原子干涉重力仪,以Rb原子作为操控介质,使其在二维磁光阱中被冷却,在三维磁光阱中装载并在干涉区内实现探测。根据重力仪对真空系统的特殊要求,对真空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进行设计,完成真空泵、真空腔室结构及光学玻片等关键部件的选型及设计,设计出结构紧凑实用的超高真空系统。在后期磁光阱的装配中,提出了相应的关键工艺技术,实现了超高真空系统的组装搭建。通过差分管的设计,二维磁光阱的真空度控制在10-6Pa,三维磁光阱的极限真空度达到10-8Pa。  相似文献   

20.
李魁  杨智春  谷迎松  周生喜 《航空学报》2020,41(9):223710-223710
提出一种新型的磁耦合变势能阱双稳态压电颤振能量收集器,设计了外部磁场作用下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双稳态构型,并利用弹性支撑的外部磁铁的运动实现了变势能阱技术,解释了变势能阱双稳态对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性能增强机理。建立了磁力-压电-气动弹性耦合的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根据非线性磁偶极模型以及平衡点稳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出现双稳态构型的参数条件。对磁耦合双稳态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显示,双稳态构型能够使无磁力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超临界颤振行为转变为亚临界颤振,发生极限环振动的风速能够降低50%以上,拓宽了能量收集器的有效工作风速范围,并分析了磁铁间距、磁偶极矩对能量收集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弹性支撑的外部磁铁的运动来自适应调节内外部磁铁之间的距离,达到变势能阱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双稳态的势能阱深度,使系统更容易发生双稳态势能阱间的跃迁运动,从而在双稳态的设计基础上,实现了能量收集工作风速范围和输出电功率的同步提升,为低风速下的能量收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