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7):4-5
孙家栋等获小行星命名6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和王振义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据悉,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的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以吴征镒、王忠诚、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而正式命名的。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总技术负责人,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以说,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为此,记者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4.
正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钱学森研究》杂志日前创刊。杂志编委会主任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担任。该杂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伟人名字命名的专业定期、以刊登人物思想和学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孙家栋院士、钱永刚馆长在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等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1951年,经过多轮考核、层层选拔审批,30名中国学员被选送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书,孙家栋以优异的工作业绩荣幸中选。在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的日子里,孙家栋总是不断地自己给自己加码,每天除了白天上课,晚上基本都在做练习,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预习明天的功课,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钟。所以,伴随着他学习的灯光总是亮着。在苏联的高等院校里,有一种类  相似文献   

6.
<正>"静水流深,闻喧享静。空山鸣响,见惯司空。"20年前,首次聆听孙家栋讲话,他是正在台上作报告的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那是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会上,旁边一位专  相似文献   

7.
正顾问孙家栋王永志主任闵桂荣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用自己的火箭将数百颗卫星成功送上了太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在这么多的卫星中,有许多都和同一个人相关。他,就是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其实,孙家栋最初学习的并不是火箭和卫星专业,而是飞机设计。21岁那年,他应召入伍获得了去苏联学习  相似文献   

9.
朱毅麟 《国际太空》2004,(10):23-26
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探月计划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启动,中国计划于2007年发射首颗月球卫星的消息,成为继“神舟”载人飞船之后,国人及世界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吴燕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副院长李明,孙家栋院士、包为民院士、李德仁院士等领导、专家及技术人员8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包为民院士主持,杨保华院长向10多位院士专家颁发了学术委员会聘书,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学术委员会章程。作为实验室的最高学术  相似文献   

11.
4月8日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80岁华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特写信致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天上原有北斗七星,它们是天赐的;而北斗导航系统第七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又在浩瀚太空镶嵌上新的北斗七星,当然,她们是人造的。群星璀璨,不仅在天上,更在人间。当"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属于中国航天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时候;当北斗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迅速传播开去的时候,航天人研制的群星在  相似文献   

13.
短消息     
<正>孙家栋获"共和国勋章"、叶培建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孙家栋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叶培建院士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主  任  孙家栋  副主任  闵桂荣 王希季 杨嘉墀 侯深渊  特邀编委  陈述彭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达道安 朱毅麟 李力田 张正纲杨廷相 范本尧 周立祺 孟执中林华宝 陈炳祥 陈宜元 陆道中陈道明 柳东升 柯受全 胡海昌屠善澄 董世杰  主  编  侯深渊  副主编  陆道中 杨树仁《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主  任  孙家栋            副主任  闵桂荣 王希季 杨嘉墀 侯深渊特邀编委  陈述彭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达道安 朱毅麟 李力田 张正纲范本尧 周立祺 孟执中 陈炳祥陈宜元 陆道中 陈道明 柳东升柯受全 胡海昌 屠善澄 董世杰主  编  侯深渊            副主编  陆道中 杨树仁《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立项后,国防科工局牵头,成立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探月工程的实施工作. 领导小组任命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担任工程总指挥,吴伟仁同志担任工程总设计师,聘任严峻同志为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聘请栾恩杰院士、孙家栋院士、欧阳自远院士为领导小组高级顾问.  相似文献   

17.
为通过国际商务交往推动国际空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及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目的,我国将对外承揽返回式卫星服务业务。这是我国继“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对外承接发射服务后的又一重要行动。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说,中国投入国际市场的返回式卫星有FSW-Ⅰ和FSW-Ⅱ。  相似文献   

18.
肖昊 《国际太空》2010,(4):17-18
1970年4月24日,年仅38岁的孙家栋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升空,太空中唱响了悦耳的《东方红》乐音。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1月12日-14日,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会暨第十一届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大会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多家卫星应用相关企业携带最新的技术装备和成果精彩亮相,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共同致力于让卫星应用成果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和尹浩院士为大会主席,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  相似文献   

20.
宋博 《国际太空》2010,(11):43-43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全球越来越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因此,可提供清洁能源的天基太阳能电站(SBSP)正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的重点。为促进中国天基太阳能电站领域的研究、交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2010年8月25-26日主办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即天基太阳能电站)发展技术研讨会。王礼恒、孙家栋等12位院士和10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