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飞行包线对飞行安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军用飞机飞行包线的定义、变化、来源、分类、构成、功用和影响因素,详细分析了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过载、大气状况、飞机构型、发动机使用限制等因素对飞行包线的限制和影响,结合国内资深飞行员的飞行经验,得出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有效保证飞机不超出飞行包线范围,从而降低飞行员操作失误,对保证飞行安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展望了现代飞机飞行包线的扩展远景。  相似文献   

2.
3.
飞机操纵面故障研究及其补偿重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平  陈宗基 《飞行力学》1997,15(3):67-72
进行了自修复飞行控制系统各操纵面的单独/组合故障分类,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组合,不同程度的故障下的飞机特性,分析了各种故障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故障模式分别进行了控制律重构设计并对飞机重构后的稳定性及操纵品质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非极端故障下,现有操纵面权限范围内,可以保证稳定飞行并具有可接受的操纵品质。  相似文献   

4.
从飞行性能最优的角度,对多操纵面飞机的配平原则与算法进行了研究。以瑞典FO I开发的ADM IRE为例,根据所建立的配平原则与算法对其进行了重新配平。比较了新配平方法与原配平方法的飞行性能,结果证实采用新配平方法的飞机飞行性能较好,说明所建立的配平原则与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戴川  张渝  李俊 《国际航空》2010,(2):60-61
本文通过分析各种无人机对飞行包线的拓展需求,将支撑无人机拓展飞行包线的关键技术归纳为动力、气动、结构、飞行管理和遥测遥传5项基本关键技术,将其形象化为无人机基本支撑技术的五边形。  相似文献   

6.
X-31A的颤振试飞采用了各主操纵面来激振0.1 ̄100Hz范围内的各种结构模态。这些操纵面受颤振控制系统控制,该系统与飞机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相连接。本文描述了颤振激励系统的特性和使用,其中包括:控制盒、运用的几种操纵面、与控制系统之接口的框图、该系统的正弦扫描、恒频及脉冲能力、振荡频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典型的操纵面转动幅度和相位角与时间的关系。简要叙述了批准的飞行包线、监控的实时遥测参数以及采用  相似文献   

7.
以多操纵面布局飞机为对象,针对其操纵面冗余造成的激励信号线性相关及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信号激励不足问题,对最小二乘辨识算法进行了改进。新方法将先验经验引入在线辨识过程,可以克服弱信号输入造成的辨识不准确;采用激励-补偿机制,增加激励信号,改善了辨识结果的精度。以六自由度非线性飞机模型为对象进行的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验证表明,当操纵面完好时,该方法能够在线修正建模误差;当飞机操纵面损伤时,该方法能够迅速反映操纵面气动参数的变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从飞行性能的角度,提出了多操纵面飞机空战阶段的控制分配原则及方法。以瑞典FOI开发的ADMIRE为算例,根据所提出的控制分配原则与方法对其控制分配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比较了原飞机与采用新控制分配器飞机的空战周期时间,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控制分配原则与算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10.
不对称推力飞行的最小操纵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叙述了发生不对称推力飞行的条件,在不对称推力飞行条件下的操纵方法,以及和最小操纵速度的关系。然后,从横航向运动方程入手,推导出了地面和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的计算公式,并以H6飞机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面和空中最小操纵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作发动机推力形成的偏转力矩。最后,分析了影响最小操纵速度的因素,指出了考虑最小操纵速度时不对称推力飞行的特点,可供飞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种飞机大包线控制律增益调参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飞行控制系统大包线控制律中控制器参数规律难以拟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包线范围内工作点的选择方法和按动压调参的控制器参数范围设置方法,按本方法所选择的工作点在包线范围内分布均匀,控制器参数随动压单调变化,便于拟合。为证明本方法的有效性,以某型运输机为例,对纵向控制增稳系统中的参数进行了调参规律拟合。仿真结果表明,所得控制律在整个包线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  相似文献   

12.
对自修复飞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可重构飞控系统进行了论述。介绍了目前主要的一些重构控制方法的特点,并对控制算法的优缺点及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针对已进行了的可重构飞控系统的飞行试验进行了分析,并对试验结果做出了评价;指出了未来可重构飞控系统的实现途径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针对飞控系统故障诊断难的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设计了一个飞控系统传感器的故障诊断系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LS-SVM具有很高的建模精度和较强的泛化能力,基于LS-SVM的故障诊断系统能对各型传感器的故障进行诊断和定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当前全包线飞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几种主要方法,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线性变参数系统(LPV)的自增益调度控制器设计,说明了其中两种重要的设计方法LFT(线性分式变换)法和Lyapunov函数法,应用Lyapunov函数法设计了大包线范围飞机的集镇爷角速度自增益高度控制系统,进行了变参数仿真,仿真结果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基于RBF(Radial Based Function)神经网络和动态面控制的飞行控制律设计方法。针对飞机气动参数变化引起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通过RBF神经网络在线逼近。动态面飞行控制律消除了反推设计方法中由于对虚拟控制反复求导而导致的复杂性问题。同时,在控制律设计中引入一个鲁棒因子项来补偿外界干扰和神经网络的逼近误差,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使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的跟踪控制性能。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半全局一致终结有界,并且通过适当选择设计参数,跟踪误差可收敛到原点的一个小邻域内。最后,通过飞机俯仰运动飞行的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平流层飞艇飞行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平流层飞艇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系统分析了反馈线性化控制、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方法的特点及其在飞艇控制系统设计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平流层飞艇的环境特性和应用特点,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重难点问题,包括多物理场耦合与协调控制、上升段航迹优化与控制、异类执行机构复合控制等,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针对飞控系统故障引起的参数跳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交互式多模型飞控系统容错控制方法,该算法建立在多个辨识模型和最优二次型控制、特征值配置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作动器故障参数模型设计一系列并行的辨识模型,每个模型对应一种故障;然后,分别采用最优二次型控制和特征值配置的方法设计对应于正常模型和故障模型的控制器;最后,基于交互式...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于依靠RCS(反作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的返回舱等跨大气层飞行器,如何获得其在真实飞行条件下RCS的控制力矩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采用系统辨识技术得到RCS控制力矩的思路,研究建立了基于最大似然准则和牛顿-拉夫逊迭代算法的参数辨识算法模型。仿真辨识及对某飞船返回舱实际飞行数据的辨识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是有效的,利用其能够对飞行器的气动力矩和RCS控制力矩同时进行有效辨识。  相似文献   

20.
Electromagnetic formation flight(EMFF) leverages electromagnetic force to control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satellites. EMFF offer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propellant-based spacecraft flight formation. This novel strategy is very attractive since it does not consume fuel. Due to the highly coupled nonlinearity of electromagnetic force, it is difficult to individually design a controller for one satellite without considering others, which poses challenges to communications.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decoupling control of EMFF, including regulations, constraints and controller design. A learning-based adaptive sliding mode decoupling controller is analyzed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 of existing results, and input rate saturation is introduced to guarantee the validity of frequency division technique. Through transformation, the imposed input rate saturation is converted to state and input constraints. A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based robust optimal control method can then be used and improved to solve the transformed problem.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coupling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