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子骥 《飞碟探索》2004,(3):41-41
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我们的地球曾先后孕育过许多文明:它们有的灿烂辉煌,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如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有的则如流星一般,在一刹那的闪耀之后就消失在黑暗之中,如曾经出现在南美洲茂密丛林中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或者是更晚一些的印加文明……  相似文献   

2.
@朱海峰当我翻阅许多科普读物的时候,我的心里产生一种奇异的遐想,既然在地球诞生后的漫长岁月里,有一两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造成了恐龙类的绝灭,那么,人类诞生后,是不是也受过这种灭顶之灾呢?史前文明或许曾经有过,或许UFO现象正是史前文明的一种。人是在这种灭顶...  相似文献   

3.
那里是一片永久的黑暗,太阳成了60亿千米之外的一束遥远的光线。温度在-230℃左右——比液氮还要冷。如果你从那里发出求救无线电信号,要经过5小时才能到达地球。  相似文献   

4.
上 天 的 感 觉   大力神火箭燃料点火,一阵震颤,火箭与发射台的连接镙栓断开,我感到一种震源遥远的颠簸。   1972年 12月 7日 0时 33分,在佛罗里达州,“阿波罗 17”号起飞,我们向上穿行,冲过朦胧的雾层,黑暗中的发射真美。大火箭开始慢速升离地球,一阵沉闷的隆隆声。初始的缓慢上升一下子变为爆发性速度的脱离,我们起飞了。火箭疾驶飞越大西洋,重力像砖块在我脑部堆积一样地加大,我咬紧牙关。   大气越来越稀薄,燃料消耗后载荷越来越轻,飞行速度越来越快。此刻,我们已成了从地球远远延伸过来的雾化尾迹上端的一个小圆…  相似文献   

5.
有时,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这个简单的也许只有孩子才会问的问题,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困扰着科学家。早在19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对此做出认真的思考。在1826年,奥伯斯在一篇宇宙学论文里提出了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科学假设,被称做奥伯斯佯谬。他假设:无数颗恒星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里,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在以地球为中心距离无限远的半径上,会有无限个球壳。奥伯斯计算出每一个球壳射到地球上的光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因此到达地球上的光的数量是无限多的,整个天空将是无限亮的(虽然现在…  相似文献   

6.
众议院     
《飞碟探索》2009,(10):22-22
张展赫: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我在阅读2009年9月份的《飞碟探索》杂志上发现一处错误:19页左竖行的图片f4左下角的那个自然段里第4行中,“在地球上,氮气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占大气的77%”,应该是“78%”(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化学》27页的图和文字说明)。望贵刊编辑核实一下。  相似文献   

7.
星际怪兽     
贡海星 《飞碟探索》2008,(6):F0003-F0003
象鼻星云是由气体与尘埃云所组成的恒星形成区,看起来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在这团星云中,有一处像人形的部分。然而,这里唯一真正的“怪兽”,只是一颗因为距离地球太远而不致伤害我们的年轻亮星。从这颗恒星发出的高能量光线正逐渐侵蚀图片上方黑暗的彗星状云球的尘埃部分,同时,  相似文献   

8.
我打算带你们去地球72%的地方,做16分钟的旅行,好,请系好安全带。很好,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我们将沉浸在我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也有可能那是代表一种导航意义,也说不定。我现在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这7个金字塔的排列方式和北斗七星一样的话,它指向猿猴脸,代表北斗七星指向一颗星,也许指向地球,那颗星有生物存在,这就是一种宇宙语言,告诉宇宙人,地球上有生物。“7”这个数字在很多文化里代表幸运数字,可能代表某种含义。我觉得宇宙间能量存在的形式并不一定如我们所认为的,譬如何谓生命?有些科学家把生命解释得太窄了,认为要如人类式的生命才算数,因此谈到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就以地球条件及物理现象来对比,并认为不可能有生命,这是最低等的…  相似文献   

10.
张元国 《飞碟探索》2013,(12):62-63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遗落战境》里,汤姆·克鲁斯扮演一个末世后守在地球上的无人机维修员。他一个人在森林里投篮、看书。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在体育场感怀最后一场“超级碗”橄榄球赛.在残破的建筑物中与危险的攻击者进行殊死搏斗。没有了人类的活动,地球上天很蓝,树很绿。所有的文明遗存都残破不堪。  相似文献   

11.
纪舟 《飞碟探索》2012,(4):50-50
地球上有没有生命?这算是相当蠢l的问题吧?不过如果我们是外星人,真的对地球一无所知,该怎么做才会知道答案呢?又假设,如果我们的位置是在宇宙中另一个恒星系统里的一个行星上,要怎么样才能知道地球上是有生命的呢?其实我们需要一丁点儿光,在太阳的强光下几乎看不到、稀稀微微的地球反照光——地照。  相似文献   

12.
UFO信箱     
云南田振志:我是在1996年结识《飞碟探索》的。近来读王中纲先生《UFO可能是地球人所为》(《飞碟探索》2001年第4期)一文,对于王先生能有幸在黄河岸上一睹“没有光亮,没有声响,个头有轿车那么大,速度和轿车差不多”的飞碟,我是羡慕不已。但是,对于王先生文中称UFO“倒像是地球人驾驶的一种新型飞行器”的观点和其下的几点理由,我却不敢苟同。在此不揣浅陋,谈谈我对飞碟及王先生文章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与更多有识的朋友来一起探讨关于飞碟的问题。关于飞碟是否客观存在、在地球上频繁出没的众多的UFO其实质是…  相似文献   

13.
《太空探索》2011,(9):2
2003年2月1日是人类航天史上一个黑暗的日子,这一天,执行完既定任务正准备返回地球的美国航宇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大气层中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时隔8年之后,人们在德克萨斯纳柯道奇县的一个湖泊中找到了当时航  相似文献   

14.
《飞碟探索》2014,(9):18-18
我在地球上所有的海洋里潜过水,曾亲眼见过巨大的珊瑚礁,曾在红海的各种彩色鱼儿中间畅游……这次,为了给我的太空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我想来点儿刺激的。那么。还有比探索外星球海洋更疯狂的举动吗?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读过一本科幻小说.小说里的宇航员航行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球.渐渐患上了思乡病:“想想吧,现在地球上是春天!”你可能不会马上看出这有什么不对头,我们的北半球中心主义就是如此根深带固.  相似文献   

16.
《飞碟探索》2010,(8):29-29
备注:我多年来始终对UFO抱有一定兴趣,曾是《飞碟探索》杂志的老读者,并且相信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并不是一枝独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我竟然目睹了一次UFO。我在2010年4月的澳大利亚旅行中,乘坐的是北京至悉尼的国航CA173次航班,  相似文献   

17.
有时候我和别人开玩笑,说如果物理学是研究时间之本质的学科的话,那么地质学、古生物学就是研究时间之表象的学科。一般人眼中的时间是线性前行的,今年20、明年21,五年计划、十年规划,阶段与阶段之间是相加的关系。可是地质学的时间概念却是对数的,分成不同的尺度,一层层的时问单元——宙、代、纪、世、期、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地球的各种变迁在不同的时间尺度里,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色彩宇宙     
龙夫 《飞碟探索》2005,(5):47-47
在浩瀚无际的太空里,星球的颜色五光十色,如同一座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奇妙宫殿。我们的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海洋的面积为地球面积的70.8%,而海洋是蓝色的,另一方面陆地上的大部分植物又是绿色的。因此,在月球和宇宙飞船上看地球,它就像一颗蓝色的珍珠。地球上的一昼夜是23小时56分4秒,月球上的一昼夜则长达27.32个地球日。夜晚,在太空看月球,它是一轮硕大无朋的银白色的“明月”——反射着太阳的光亮.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要大出80倍。  相似文献   

19.
《太空探索》2004,(12):12-13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是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的。人类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1961年4月12日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飞出地球,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一、伽里略探测器伽里略探测器于1993年8月28日接近小行星Ide,双方相距2400公里。到9月底,探测器以40bit/s的速率发回18幅Ide图象。初步分析表明,Ide是一颗长32公里、直径28公里的小行星。到1994年春,探测器与Ide将再次相遇。伽里略探测器将于1995年12月7日到达木星轨道。并向木星大气层释放一个小型探测装置。伽里略探测器是1989年10月8日发射的,在1990年飞越金星,1990年和1992年两次飞越地球,借助金星和地球的引力场加速,1991年10月飞越小行星Ga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