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仿真转台用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低速摩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摩擦特性是影响仿真转台用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超低速性能的重要因素。介绍了马达内部摩擦的形式 ,对叶片作了系统的受力分析 ,通过计算机仿真揭示了马达低速运行时摩擦力矩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改善马达摩擦特性以提高超低速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液压伺服马达拖动和液压伺服加载,目前列为液压技术研究的前缘学科。本文专门对直升机液压伺服马达拖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游金禄 《航空学报》1981,2(4):79-87
 飞行模拟转台的伺服系统要求阀-马达组合的连续调速比很大(例如1100以上),负载惯量大的(例如30千克·厘米·秒2)模拟转台只能采用电液伺服系统。本文介绍一种电液复合伺服系统,使阀-马达组合的调速比由原来的180提高到1800左右,系统的其它指标也有改善,满足了转台伺服系统的要求。 文章列举了国内用于模拟转台的马达的调速比,分析了柱塞式马达调速比低的原因及改善办法,提出了电液复合伺服系统。文中介绍了电液复合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复合系统方块图及传递函数,对复合系统进行动态分析并与原系统对比。最后给出了一系列实验的典型数据和曲线。  相似文献   

4.
陈铮  朱荣初  曾俊英 《航空学报》1987,8(4):157-164
本文研究了动力装置控制系统动态半物理模拟试验设备的重要性,着重讨论了电液伺服的泵控油马达转建控制系统的研制,包括设计、静态和动态特性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校正及调试结果分析。 所研制的泵控油马达转速控制系统具有动态响应快,调速简便平稳和静态精度高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功率大、转速高、双泵控制油马达,能源使用合理等特有的优点,从而适用面广。 这种试验设备的研制成功,不仅为航空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的动态半物理模拟试验提供设备,而且也为高质量的地面转速控制系统提供动态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周洪  路甬祥 《航空学报》1990,11(10):431-436
 本文用最优线性二次型性能指标原理设计了电-气位置比例/伺服控制系统的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器,采用特殊方法获得了具有希望的主导极点的LQ控制器。实践证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变结构系统(VSS)理论对某飞行器伺服回路进行了变结构设计,给出了控制器设计的详尽步骤,设计方法几何意义直观,在IBM4341机上通过了数字仿真,给出了仿真框图;与原伺服回路的控制性能进行了比较。仿真表明,VSS比传统普通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点:(1)快速、无超调、无稳态误差;(2)对系统参数交化具有鲁棒性;(3)对外界干扰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P变换阵将同步发电机的时变动态方程,转换成所谓尸派克方程。由此建立了单台发电机的状态方程。在航空无刷交流发电机中,由于调压器的非线性作用及交流励磁机的延滞,使主同步发电机的激励函数UF(t)可归纳为带滞后(tE)的指数曲线(等效时间常数Tff)。 用数字机对上述状态方程按解析法、四阶龙格库塔法、指数矩阵(eAT)法、网络拓扑法等四种方法,分别打印出八种同步发电机动态曲线。分析了四种算法的计算精度及稳定区域,确定其应用范围,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飞机的伺服-气动弹性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邹丛青  陈桂彬 《航空学报》1987,8(3):200-205
现代飞机的自动控制系统都具有控制与增稳两种功能,它通过伺服系统与控制面相连。这种系统与控制对象——飞机之间形成一个闭合回路,如图1所示。考虑到控制系统与飞机两者间动力学特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系列性质各异的回路问题。根据他们不同的外部条件和涉及面的特性差异,形成了多种现象,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闭合回路的稳定性问题。通常在把控制系统或结构作为单独分支而设计时是稳定的,而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时,系统的稳定性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道进口波系结构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和隐身性能。生成了这种三维进气道的计算网格,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道进口波系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道进口的流场特性,总结了斜切角、压缩角、来流马赫数等多种影响参数对进气道进口波系结构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用于测量涡轮叶片和涡轮外环换热的高频双膜热流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对双膜热流计的校验方法,阐明了双膜热流计的设计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型电液伺服飞机发动机模拟系统及其智能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一类大功率飞机发动机地面模拟装置的电液伺服系统方案,研究了该系统用于模拟飞机发动机承受阶跃负载作用时的智能控制,并实现了对飞机发动机模拟的高性能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行善 《航空学报》1988,9(9):490-494
 本系统采用了两台微型计算机并行工作。TMS320以极高速度实现各种算法,而以M68000为CPU的计算机系统则完成人机对话、系统管理及计算控制参数等任务。两者通过VME总线协调工作,实现对中功率电力传动装置的调速控制。本计算机系统将功能强两速度不够快的微机与速度快但功能弱的微机并行工作,使各发挥长。对于复杂而高速的数据处理或控制任务,是一个可供参考的计算机并行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阎杰  赵晓蓓 《航空学报》1998,19(1):50-53
讨论了电液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正在使用中的一个被动式电液伺服气动力加载系统,给出了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其数学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并从数学上证明了所建模型与被加载对象无关。  相似文献   

14.
王文平  余利风  张鸿涛 《推进技术》1992,13(3):16-19,34
从理论上探讨了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中影响其两级推力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导弹/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优化模型,对一种推进剂实现双推力,双燃速推进剂实现双推力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求出了使导弹射程达到最大,又能够在设计中实现的最佳推力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亚/超双模态超音速燃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在超音速燃烧室中如何从亚音速燃烧模态转变为超音速燃烧模态的概念和目前的研究状态,并用实验表明改变氢燃料喷射位置和当量比对燃烧状态的影响,以及燃烧室各截面参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邱新宇  张学仁  刘兴洲 《推进技术》1990,11(2):7-14,75,76
本文对双管头部进气旋流-突扩燃烧室模型进行了冷态流场试验研究,以探索进气方式(全旋型或部分旋型)、旋流强度(旋流数S或旋流角(?))、旋流室出口扩张角2α、旋流室长径比l/d、内通道相对面积F等参数对燃烧室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当选择燃烧室结构参数可以在燃烧室中形成稳定的中心回流区和头部旋涡回流区.当(?)=45°、α=15°、l/d=1.3、F=0.41时,除了形成旋流室回流区外,在其尾部还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切向分速较低的中心回流区,两者“联串”在一起.部分旋的中心回流区长度与相同旋流角全旋进气时的回流区长度几乎相等,但总压损失却降低63.4%.  相似文献   

17.
王艺兵  王占林 《航空学报》1998,19(3):365-370
飞机操纵系统中因舵机输出较快,助力器响应较慢而存在相互运动碰撞,影响操纵品质和飞行安全。对发生碰撞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舵机与助力器运动特性匹配关系和用于碰撞研究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找到了对碰撞最有影响的参量。  相似文献   

18.
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二次点火内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X射线高速帝时荧屏分析(RTR)技术对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二次点过程进行了内研究,通过对RTR图像的分析,弄清了隔板的打开模式以及塞子在一级燃烧室听运动规律,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还获得了塞子飞出隔板后的平均速度及塞子与喷管碰撞后的反速度,这些结果为这种新型发动机的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信  张中钦 《航空学报》1984,5(3):288-295
 本文介绍两种预估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的计算方法,重点介绍时-空交替计算方法。为了进行装药计算,采用了作者提出的二维装药通用计算程序,因此使得本文所介绍的内弹道性能预估方法具有通用性。以上计算方法已统一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并对三台不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了验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