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动雾化喷嘴喷雾粒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粘性液膜气动不稳定概念,并考虑了初始液膜厚度的确定和液膜厚度的沿程变化,建立了气动喷嘴的喷雾理论模型和平均滴径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喷雾滴径随工作条件(包括空气速度和气油比)的变化规律。根据试验结果,整理出计算值与试验值之比随空气速度、气油比和空气旋流角变化的关联式,计算与试验值的量级相同,且空气旋流器角度较小时,二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3.
4.
本采用装有小流量双径向扰流器混合杯式喷雾装置的二元矩形试验燃烧室,在常压及进口空气不加温条件下工作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双扰喷雾装置对燃烧室的出口温度分布质量的影响。试验经果表明:正确设计的双扰喷雾装置将明显改善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质量。这对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以及三大部件中短环形燃烧室的研制都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8.
考虑到空间飞行器姿态控制和弹道导弹的多头分导及弹头机动飞行的需要,我们研制了液体双组元可变推力发动机.本文叙述该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和有关性能.该发动机可使用多种推进剂,推力可在(137.3~686.5)N的范围内连续无级调节,调节比5:1.发动机阶跃响应低于80ms,混合比偏差小于±5%.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研究了Epibond 1543A/B液体垫片和试验所用铝合金、钛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这些材料剪切性能和耐湿热、耐盐雾性能等基本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液体垫片低温、常温下均具有较高的剪切强度和优良的耐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10.
11.
12.
通过电偶腐蚀、加速腐蚀和缝隙腐蚀试验,研究了液体推进剂贮箱材料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试验后的材料表面腐蚀形貌.结果表明,铝合金LF6、LD10、2219和LF3与不锈钢1Cr18 Ni9Ti和316L的电偶电流均小于0.3 A/cm2,属于A级相容;无论贮箱箱体主材料为LD10或2219,在与箱体附件材料LF3组成的电偶对中,LD10和2219均为阴极金属受到保护;2219和LD10在20℃室温、68%硝酸环境下的阳极极化曲线相似,年腐蚀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3.
14.
民用飞机吊挂易燃液体排液地面试验用于对全机防火设计中易燃液体排液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从而表明对 CCAR 25. 863、25. 1182 条款的符合性。 梳理了吊挂易燃液体排液地面试验的试验件通用实物构型检查要求,分析了针对排液路径上内外部零部件的特殊实物构型检查要求,并针对用于确认特殊实物构型检查要求的研发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 制定了试验点选取要求,并建议在试验点规划过程中通过数字样机空间分析和装配仿真确保试验点接近方式的操作可行。 给出了吊挂易燃液体排液地面试验程序,对于在完成注水和收集排液量后的积液检查和积液收集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试验结果分析方法,从而完整论证了民用飞机吊挂易燃液体排液地面试验方法,对民用飞机吊挂易燃液体排液地面研发及符合性试验的策划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以双下侧进气布局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为研究对象,以补燃室中燃气与空气的掺混燃烧效率规律为研究目标,将燃气喷管数量、补燃室头部距离、补燃室长径比、空气进气角度、空气进气速度5个因子作为二次燃烧效率的影响因子,基于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5因子2水平的全因子试验表,并以该表为基础对构建出的32种不同掺混结构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的反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用试验设计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5个显著因子及各因子对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从试验设计表中选取5种掺混结构进行了地面连管试验,试验结果与分析结论一致。将试验设计方法应用到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烧性能的研究中,为发动机性能寻优提供了新途径,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铝颗粒的团聚效应会对固体推进剂燃烧造成不良影响,产生积渣、两相流损失等问题。为掌握铝颗粒的团聚机理,了解初始铝颗粒尺寸以及压强对铝团聚的影响,以优化推进剂配方及粒度级配,有必要对三维空间内铝颗粒的粒度分布进行研究。为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景深问题,采用了数字同轴全息(DIH)技术,并用普通镜头搭配4f透镜组取代长焦显微镜头构建了成像系统。实验一方面对两种具有不同初始粒径的推进剂A和B进行燃烧测量,另一方面对推进剂B分别在0.1,0.2,0.3MPa三种不同压强下的燃烧进行了测量,然后通过全息重建以及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燃烧铝颗粒的粒径信息,相对测量误差在9%以内,最后采用Normal和Log-Normal多峰拟合获取了粒度分布的详细参数。对比实验结果发现,常压下铝团聚体的尺寸随着初始铝粉粒径减小而减小;随着压强增大,铝团聚物的尺寸逐渐变小,体积概率密度逐步由双峰分布变为单峰分布,说明压强升高对于铝团聚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