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虎 Thiele  F 《推进技术》1998,19(4):78-82
发展了一种求解任意坐标系下二维N-S方程的非交错有限体积法和一种高阶TVD对流格式。采用一种k-ω湍流模型和几种不同的k-ω模型对叶栅湍流分离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数值结果与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此方法不仅精度高,而且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了任意回转流面跨音速压气机叶栅中的粘性流动,四步龙格-库塔法用于N-S方程的时间推进。给出了一种抑制叶栅计算中“数值失速”的方法,并采用隐式残差光顺技术加速收敛。用所发展的方法计算了三种叶栅在宽广来流Ma数条件下的流动,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流场激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3.
分离流动对矢量喷管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会民  樊思齐  卢燕 《推进技术》2003,24(5):421-424
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轴对称矢量喷管三维粘性流场,通过改进人工粘性及其边界条件提高了计算的收敛性和数值模拟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矢量喷管的分离流动对矢量推进性能的影响,通过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精度。研究表明,分离流动对矢量喷管的性能参数尤其是有效矢量角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了超声速进气道的湍流流场,改进了离散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中粘性项的方法,使之具有较好的守恒性,研究使用了变系数的隐式残差光顺等加速收敛技术,并讨论了超音来流、收敛型进气道复杂流场初场的给定方法,所得到的数值解正确地展示了流场的复杂激波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值和实验方法对气动弯掠在压气机叶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网格数目和网格类型,进、出口边界条件和湍流模型对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的影响要大。叶片前掠改变了叶栅的三维压力场,使得低能流体重新分配。正弯与前掠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控制作用,为叶片设计提供了一个自由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限体积TVD-LW格式求解N-S方程,使用了B-L模型、高雷诺数k-ε模型和低雷诺数k-ε模型等多种湍流模型。并且用具体算例说明本文所用程序的可靠性,比较了3种的湍流模型的特点。B-L模型最大的优点是简单、使用方便。k-ε方程适应性强,分为低雷诺数k-ε方程和高雷诺数k-ε方程两种。高雷诺数k-ε方程比低雷诺数k-ε方程精度略低,但所需计算时间和存储量都比后者小,网格也可以粗些。k-ε模型对粘性层、分离区有比较高的分辨能力,高雷诺数k-ε模型比较适于一般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长尾喷管热防护结构设计提供热边界条件,从轴对称二维雷诺平均N-S方程出发,采用分区算法和有限容积法计算了长尾喷管中的湍流流动,分析了流场的结构特性,提出了长尾喷管中燃气温度,压强和马赫数分布的某些规律以及燃气温度沿壁面的分布,计算和分析结果提出了长尾喷管热防护结构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两相湍流的代数应力模型 ,并由此出发 ,导出非线性k ε kp 两相湍流模型 ,目的是合理地模拟各向异性较强的旋流两相流动 ,保持二阶矩模型的优点 ,同时比二阶矩模型简单 .文中得到了气相、颗粒相的雷诺应力和两相脉动速度关联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式。这些代数式和两相各自的湍动能k ,kp,以及两相脉动关联湍动能kpg的方程联立 ,就构成非线性k ε kp 模型 .将该模型用于模拟旋流两相流动 ,给出两相时均速度场及雷诺应力各分量 ,并且将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以及二阶矩模型的模拟结果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预报旋流两相流动的能力和二阶矩模型的能力相差不多 ,但计算量比二阶矩模型的小  相似文献   

9.
低雷诺数下涡轮叶栅流动分离实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进宝  乔渭阳 《推进技术》2008,29(2):208-213
应用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雷诺数条件下高负荷涡轮叶栅吸力面的流动分离。通过对叶片表面压力系数、叶栅出口尾迹以及叶片表面气流分离位置和重新附着位置的比较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相当好。应用本计算方法,对低雷诺数条件下雷诺数和来流湍流度对涡轮叶栅的流场的影响作了准确的模拟,对叶栅吸力面的气流分离、再附等做出了预测。实验研究和计算结果都表明,低雷诺数条件下叶栅损失的急剧增大是由于在低雷诺数条件下叶片吸力面发生了气流的分离,雷诺数越低或者进口湍流度越低,叶片吸力面的气流分离就越严重,由此导致的叶栅损失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0.
高负荷轴流压气机叶栅二次流动与损失关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压气机中二次流与损失生成的关联性,对一高负荷轴流压气机叶栅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叶栅流动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推导定量模型估算流场中的损失源,并由此获得二次流动诱发损失的机理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部分攻角范围内,二次流诱发的损失未超过50%。相对于二次流间接作用于低速流而诱发的损失而言,其直接耗散产生的损失仅为小量;在角区失速时的详细观测也显示,通道横流的流向变化,也即二次流对低速流间接影响的变化是导致通道内损失随攻角激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一种以有限体积的时间推进方法为基础求解跨声速压气机叶栅设计的反问题方法。应用这一技术设计叶型,规定叶片表面无量纲目标速度分布,通过比较目标速度分布和计算获得的速度分布来修改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的坐标,最终获得要求的叶片形状。计算程序使用分布体力方法模拟粘性,用局部时间步长和多重网格方法加速收敛。还介绍了这种方法求解的基本方程系统,并给出了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无激波超临界跨声速压气机叶栅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参数对流动分离控制的效果和机理,以高负荷扩压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抽吸布局和抽吸流量对叶栅内部流动分离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附面层抽吸能够显著改善叶栅内部流动,降低因附面层分离和端区角区分离、相互掺混造成的流动损失;高亚声速下附面层抽吸的最佳位置在附面层充分发展区域而非分离起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连续方程、稳定不可压缩椭圆型和抛物型时均N-S方程及K-ε双方程湍流模型计算了平面叶栅湍流尾迹。计算表明,上述两种方法都能得到较好的数值结果,但抛物方法可节省大量计算时间和内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涡轮叶栅流动和传热耦合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曾军  卿雄杰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6):1204-1210
通过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ST(Shear stresstransport)湍流模型,完成了带简单冷却的MARKⅡ涡轮导向叶栅流动和传热耦合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捩模型的数值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叶栅温度和外换热系数的计算精度.同时研究发现,湍流模型对叶栅表面压力分布影响很小,而对叶栅表面温度和外换热系数影响很大;在其它边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口湍流度对壁面压力几乎无影响,但对叶栅温度和外换热系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压气机叶栅流场,发展了一套基于两步集合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的试验数据驱动的流场预测框架。首先使用测试函数校验了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准确性,并探讨了各超参数的选取准则,分别使用S-A和SST湍流模型对MAN GHH叶栅在设计马赫数不同攻角工况下流场进行了试验数据驱动的流场预测,预测流场与试验测量结果高度相符。结果表明:相比原始参数的预测结果,数据同化校正后的流场与试验测量结果的偏差减小了将近70%;对于多数工况校正后流场叶片吸力面尾缘分离泡尺寸明显减小,分离起始点延迟,2种湍流模型校正流场的来流边界条件、流场物理量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试验数据驱动的流场对湍流模型的依赖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朱海涛  李岩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6):1286-1295
采用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直接求解二维Navier-Stokes方程组,数值模拟V103平面压气机叶栅分离流动,数值结果表明:在瞬时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发生流动分离,在分离区前端存在大尺度分离涡,分离涡下游是由二次涡和脱落涡交替形成的涡串,直至叶片尾缘,形成以脱落涡为主结构的尾迹;在时均流场中,吸力面后部存在短分离泡,分离区压力分布存在明显压力平台。与逆压力梯度下平板边界层分离流动相比,瞬时和时均流场结构相似;叶栅通道内无量纲涡脱落频率是前者的两倍。与文献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叶片表面压力分布除分离区外吻合很好;非定常计算所得分离区轴向长度比定常计算大41%。在分离区内三个二阶统计量均达到最大值,表明流场强非定常性集中在分离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解决二维超声速及高速声速流动问题。通过采用坐标交换技术,可以方便地将有限体积TVD格式应用到各种形状的流动问题中,各种典型算例的计算表明该方法数值计算稳定,捕捉激波分辩率高,能很好地模拟超声速和高速超声流动中激波反射及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等各种复杂流动现象。湍流计算中采用BaldwinLomax湍流。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及理论解的对比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涡轮叶栅外换热系数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曾军  卿雄杰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7):1198-1204
采用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N-S)方程和带转捩模型的二方程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湍流模型,完成了MARKⅡ,VKI两个高压涡轮导叶叶栅及一个VKI高压涡轮动叶叶栅的外换热系数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表明,发展的带转捩模型的数值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外换热系数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为更准确地预测压气机静叶角区失速以及为角区流场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在压气机平面叶栅环境下,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方法,研究来流边界层厚度变化对角区流场及角区失速特性的影响。在角区失速前后的典型工况,利用总压损失系数和折转角的展向分布显示不同流场结构引起的性能变化;利用表面极限流线、总压损失云图和Q判据等手段显示角区涡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当来流边界层厚度从1%展长增加到25%展长时,角区失速提前3°攻角发生,叶栅低损失工作范围缩减近30%。而在角区失速发生后,来流边界层厚度变化对角区失速结构没有明显影响,但仍会增强叶栅内其他区域的二次流效应。  相似文献   

20.
非轴对称端壁下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二次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中应用非轴对称端壁的有效性.首先利用NUMECA/Design3D优化软件包来完成了对端壁的优化,然后推导并建立了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出口含全部掺混损失的二次流损失的计算方法,最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对轴对称端壁和非轴对称端壁结构的高负荷压气机叶栅内部及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攻角和非设计攻角下采用非轴对称端壁均能改变端壁附近载荷分布、降低叶片通道的二次流动损失;在设计攻角下使叶栅周向质量平均总压损失减少约为9.4%,在非设计攻角(±3°)下分别减损7.7%和11.8%;当非轴对称端壁幅值为4%叶高时,二次流动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