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纵向大迎角飞行品质对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等效系统,频域,时域等多种飞行品质评价方法和准则。根据数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放宽带稳定的电传操纵飞机从小迎角到失速前大迎角纵短周期飞行品质对于气动及惯性参数变化的灵敏度。结果表明,飞行品质对操纵导数及惯矩的变化最灵敏,对升力线斜率变化呈一定的灵敏度,而对其它参数变化则不太灵敏,灵敏度具有体量值测随角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大迎角飞行品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飞行包线向低速大迎角扩展后飞行品质研究面临的几个重要方面,即需要提供直到充分过失速迎角的飞行品质指标,这是设计飞控系统的依据之一:纵,横,航向操纵效能要求,这是配置,裁减操纵面的依据,机动任务集,这对于提出品质指标与操纵效能要求,及早发现飞机缺陷和全面评价飞机系统的战术效能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总结有关的研究思路以及目前的进展,并给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横航向飞行品质评估准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等效系统法对某型先进战斗机进行了横航向等效系统拟配,在时域、频域内验证了拟配结果。按照美军现行的MIL-STD-1797A规范对该型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做出了评估,重点分析了操纵系统中反馈通道对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带电传操纵系统的第三代飞机的作战使用与飞行品质潜能的发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包括非线性环节在内的横航向驾驶员—操纵系统—飞机本体组合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闭环控制原理,对JJ-7飞机横航向驾驶员诱发振荡PIO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地讨论了驾驶员参数及其各种操纵动作、操纵系统和飞机本体气动参数对横航向PIO的影响,探讨了横航向PIO产生的机理。文中以JJ-7飞机为例,采用时域法在整个飞行包线各点进行了检查,并用固基飞行模拟器进行模拟验证。其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吕新波  刘振钦 《飞行力学》2011,29(2):10-12,16
经计算并和常规布局大型飞机对比分析,给出了盒式机翼布局大型飞机的气动特点;然后研究了盒式机翼布局大型飞机本体横航向飞行品质;针对盒式机翼布局本体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较差的问题,研究了提高盒式机翼布局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盒式机翼布局大型飞机具有良好的升阻特性和特殊的横航向气动特性;修改布局参数对提高...  相似文献   

6.
YF—16电传操纵系统控制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飞行操纵系统的发展,就YF-16电传操纵系统纵向控制律的组成、功能作了详细分析,推导给出放宽静稳定性补偿公式,并就横航向控制律,特别是对横、航向解耦控制、消除副翼逆偏航、保证大迎角操稳品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横航向动态飞行品质概述几种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初步分析带有倾斜理想自动器飞机的横脆向动态特性分析歼击机滚转操纵效率的初步分析非对称推力时的横一航向操纵侧风中的横一航向操纵定常侧滑时的横一航向操纵关于飞机速度稳定性的判别式问题歼七机着陆进场时飞行轨迹稳定性计算飞行轨迹稳定性沉浮稳定性要求短周期模态要求三种飞机的纵向动态品质计算和初步分析用自动器改善纵向短周期阻尼特性的分析歼教五、六,歼六正反尾旋特性以及现代后掠翼谭振华刘爬方振平罗荣增顾立行李云军余松涛方城金金长江范立钦周仕林周仕林徐瑞娟张子彦南航…  相似文献   

8.
张宏 《飞机工程》2006,(1):15-20
运输类飞机改装为新用途飞机时,常常因气动布局改变、总体布置变化和结构加强等因索引起飞机气动特性和质量特性有较大变化,尤其是机身上新增大型部件对尾翼的影响,使得航向静稳定性显著减小,造成飞机飞行品质变差。为保证改型机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采取增加腹鳍、增加垂尾面积或平尾上加装端板等气动补偿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飞机航向静稳定性,利用飞控系统增稳补偿可达到有效改善横航向动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结冰后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问题,引入结冰影响模型,对不同结冰条件下的飞行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和典型模态特性,利用等效系统拟配原理在时域范围内对飞机结冰后的滚转角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典型模态下对飞机横航向时域响应进行拟合,从而计算出结冰后横航向模态特性参数的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结冰严重程度对飞机横航向飞行品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结冰后飞机横航向模态特性变差,飞行品质发生降级,对飞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高速飞行时副翼效率不足的问题 ,现代战斗机在横航向操纵中广泛采用了差动平尾和方向舵辅助滚转 ,这样适用于常规操纵飞机的横航向运动方程已不能应用于此类飞机。本文重新推导了针对此类飞机的横航向运动方程和传递函数 ,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可以为飞行品质分析、飞行模拟和空战仿真提供可用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对小展弦比飞翼气动布局外形,通过常规测力风洞实验方法得到其纵向气动特性和偏航控制特性,在分析其气动特性后,选取典型的状态采用 PIV 实验方法对其流动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小展弦比飞翼在较小的迎角下即出现前缘分离涡,随着迎角的增大,前缘分离涡强度增大,且逐渐往机体对称面方向移动,随着迎角进一步增大,分离涡变得不稳定,涡核开始摆动,最终破裂,破裂位置从后缘开始,逐渐前移。对小展弦比飞翼气动布局飞机的控制难点偏航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飞翼布局模型在实验迎角范围内偏航方向是静稳定的,在小迎角下具有可操纵性,迎角大于6°后嵌入面处于破裂的前缘涡尾迹之中,操纵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现代超声速战斗机横航向模态特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非  李嘉林 《飞行力学》2000,18(4):33-36,53
首先推导了适用于某第三代超声速战机横航向运动方程的传递函数,然后对三种等效系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选用了效果较好的方法,并验证了计算模型,最后,对某战斗机的横航向模态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推导了模型正确,控制系统对某点头机横航向飞行吕质的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作战飞机偏航轴飞行品质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林  王立新 《航空学报》2009,30(6):972-978
依据MIL—STD—1797A飞行品质规范,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作战飞机的偏航轴飞行品质进行了评定研究。评定结果表明:由于构型的原因,飞翼布局飞机本体的稳定特性和阻尼特性都较差,因此飞行控制系统对其动态响应特性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稳态配平特性主要受构型的影响,飞翼布局飞机一般不能完全满足飞行品质的要求。由于可控性的设计要求需采用多操纵面的组合操纵,控制分配技术导致某些现有的品质准则需要修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取消了垂尾(方向舵)并采用了新型操纵面(ICE),在某些情形下对偏航轴操纵效能的需求与常规飞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之,在飞翼布局作战飞机的构型设计、飞控系统设计以及飞行品质评定条款的制定、实施中,均需考虑这些新的飞行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H_控制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子强  方振平 《航空学报》2000,21(3):230-233
 对 H 控制理论在飞行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典型战斗机的横航向飞行机动为例,介绍了将飞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转化为标准的 H 控制问题,继而进行 H 控制器设计,以提高其机动特性的鲁棒性。采用显模型跟踪技术,飞行品质的要求包含在反映状态变量侧滑角、稳定轴角速率对指令输入响应的理想模型中,通过使理想模型输出和实际对象输出之间的加权误差最小,同时保证控制面不饱和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飞机模型气动参数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增广系统达到了期望的性能指标,显示出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5.
小展弦比飞翼标模尾部畸变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飞翼布局模型风洞试验中,为实现尾部支撑需对模型进行尾部修形。为摸清飞翼布局模型局部外形畸变的影响规律,本文在 FL-14风洞对某小展弦比飞翼布局原始模型和尾部外形畸变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增量法获得了尾部外形畸变的影响规律,并与国内三座低速风洞的三种支撑装置的近/远场支架干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侧滑角时,在小迎角范围内尾部畸变影响量显著大于支架干扰量,在中大迎角范围则与支架干扰量级相当;畸变横向影响量较大,且随侧滑角增大而增大。所以应对全机的试验结果进行正确的“畸变”修正,或对尾部畸变外形进行优化,以减小畸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4):1-18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ime delay compensation in flight control systems are all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aerodynamic derivative model and conducted in longitudinal motions at low angles of attack.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effects of time delay on the lateral-directional stability augmentation system in high-α regim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β̇ model, which is proposed in our previous work and proved as a more accurate aerodynamic model to reveal the lateral-directional unsteady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Both the β̇ model and the quasi-steady model are used for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time delay on the flying qualities in high-α maneuver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s that the flying qualities are much more sensitive to the mismatch of feedback gains than the state errors caused by time delay. Then a typical adaptive controller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dynamic derivative model and a gain-prediction compensator based on β̇ model are designed to address the time delay in different maneuver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in-prediction compensator is much simpler and more efficient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Finally, the gain-prediction compensator is combined with a linearized β̇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 to compens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very large time delay, which exhib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when addressing the extreme conditions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现代飞机的飞行品质特性,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一个低阶系统去等效拟配真实的高阶系统。本文根据MIL-HDBK-1797中提出的横航向低阶等效拟配模型,对某三代战斗机两种典型状态的横航向飞行品质进行分析。在拟配过程中,首先用一简化的荷兰滚航向低阶等效系统模型进行等效拟配,将拟配结果作为横航向全拟配等效模型的初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战斗机具有良好的横航向飞行品质;等效拟配系统具有很小的失配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该型飞机的横航向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8.
发展了一种集成旋翼状态反馈(Rotor-State Feedback,RSF)控制的飞行控制系统,以提升直升机在大气紊流环境中低速飞行时的飞行品质。基于经典显模型跟踪控制系统,对机体和旋翼状态反馈增益进行协同设计,以综合优化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和直升机在飞行品质相关频率范围(1~12rad/s)内的紊流缓和能力。同时,设计了一个旋翼前馈控制以增强直升机的操纵响应特性。对直升机飞行品质的线性分析表明:RSF控制的引入能够在实现旋翼/机体耦合动稳定性控制的同时使滚转和俯仰通道的指令跟踪延迟时间分别降低21.87%和25.82%,扰动抑制带宽分别提升243.22%和72.56%。最后以飞行试验验证的高阶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控制系统。结果表明:RSF控制的引入使直升机滚转、俯仰角速率对紊流响应的标准差分别降低55.68%和26.81%。集成RSF的控制系统能够提升直升机在紊流中的飞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