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17日,嫦娥一号卫星顺利通过今年的第二次月食考验.目前,卫星重新处于对月定向正飞姿态,星上各项设备工况正常.  相似文献   

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飞行至距地球380000km的月球,实现环绕月球对其遥感探测。由于任务目标不同,嫦娥一号卫星将遇到比近地轨道卫星更复杂的空间环境和飞行控制过程,所以必须解决面临的所有新技术问题。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在轨道设计、月食、热设计、制导导航、测控、数传等方面的技术特点及研制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11,(1):21-21
据《新京报》报道,2010年12月21日14时50分,正在绕月飞行的嫦娥二号卫星首次遭遇月食。月食期间,嫦娥二号卫星面临3个考验:仅靠蓄电池长时间维持运行;长时间遭遇零下200余摄氏度极寒;月食过程中,国内监控站不能全程跟踪和控制卫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根据计划安排对卫星实施控制,约3个小时后,卫星走出阴影区,安然度过月食考验。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嘉浩表示,嫦娥二号的最终结局目前尚未决定,作为后续工程的嫦娥三号目前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4.
航天短讯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2):117-118
嫦娥一号提前调整轨道成功 2008年1月27日,嫦娥一号卫星于当天23时50分48秒实施轨道调整,发动机点火60余秒,卫星轨道抬高近2km。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称,2月21日有一次月食,届时,整个月球以及绕月卫星都会被地球挡住阳光,预计时间为3~4h。这次轨道调整后,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2月18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的第95次发射,2018年的第13次发射,也是其第5次执行探月工程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三号A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送入预定轨道,可以称得上是嫦娥奔月的"专属列车"。  相似文献   

6.
<正>"嫦娥"四号任务概述"嫦娥"四号任务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进行的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2016年1月14日,"嫦娥"四号任务通过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开始实施。工程任务中的运载火箭系统、"嫦娥"探测器系统及"鹊桥"中继卫星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通过实施"嫦娥"四号任务,我国将实现两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第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2月21日下午2点10分左右,嫦娥1号飞出地球阴影,成功经受了月食考验,地面工作人员已经恢复与它的通讯联系。受月全食影响,嫦娥1号一度中断联系近4个小时。据嫦娥1号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介绍,从目前的监控数据来看,卫星的表现比原先预计的要好。比如原来预计在零下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11月24日04时30分,"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降落月面;在此后的48h内,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共采集了1731g的月球样品。12月17日0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4年后再次从月球取回月壤和岩石样品。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于2018年12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将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活动首次公布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外观设计构型。截至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已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任务。自2013年12月15日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到2016年  相似文献   

10.
"嫦娥一号"有望于8月完成月球全貌拍摄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有望于今年8月完成对月球表面全貌的拍摄。由中国科协组织主办的"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在京启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做首场科普报告时透露上述信息。栾恩杰还透露,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预计在6至7年后能投入航天飞行。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背面"登陆"之旅开启。2时23分,中国"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随后,器箭成功分离,"嫦娥"四号成功进入近地点约200km、远地点约4.2×105km的地月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2.
<正>备份是"嫦娥"四号原本的使命,奔向月球背面则是它新的担当。此刻,风尘仆仆奔向月球的"嫦娥"四号绝不是"嫦娥"三号的复制品,它所承担的任务,也肯定不是重复它的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首飞"。为了成功实现人类前往月球背面首航的科学和工程目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制人员根据任务的需要,对"嫦娥"四号重新进行"梳妆打扮",可以说,"嫦娥"四号的"五脏六腑"都已"脱胎换骨",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归纳起来,"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相比主要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5、36颗卫星发射升空,随后,火箭上面级成功与双星分离,将其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6次发射,是该系统的第11颗和第12颗卫星。此前,"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完成5组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14.
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热管的应用及验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克服由于月球热环境的特殊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困难,尤其是卫星度过月食的极端状态条件,首次采用了舱外两舱热耦合热管、相变材料热管技术,为最终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状态满足总体的技术要求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两舱热耦合技术的采用,两舱的热能量得到了相互补偿,因此减少了整星散热面,减少了热补偿功率需求,提高了月食结束时蓄电池的温度,使热控技术方案成为相对优化的方案。文章对热管技术在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热分析及热平衡。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2月8日,"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两器一星,即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着陆器)、月面巡视探测器(巡视器)、"鹊桥"中继卫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5个半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包括巡视器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电源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移动/机构控制与驱动组件、着陆器一次电源分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说,"嫦娥二号"任务对探月工程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整个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嫦娥一号"任务相比,"嫦娥二号"任务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  相似文献   

17.
月食过程月表太阳辐照和温度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月食对月球轨道探测器的温度有重要的影响,分析月食时月表的太阳辐照和温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给出了通用的月表温度模型和月食时月表太阳辐照模型,根据某次月食的天文参数,用太阳辐照模型可求出月表任一点在月食时的太阳直接辐照变化过程,代入温度模型可求出任一点的温度变化过程。此模型和方法可用于对任何一次月食的分析,并以2007年8月28日的月食为例,模拟了该次月食的表面太阳直接辐照和温度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航天员》2008,(1):52-55
2007年11月26日国防科工委公布"嫦娥"一号拍摄的第一张月球图像,嫦娥工程一线专家、"嫦娥"一号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高级工程师、"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总体设计工作负责人邓湘金做客新浪,解读"嫦娥"一号第一张月球图像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2月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 m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据悉,制作完成的7 m分辨率全月球分幅影像图产品共746幅,总数据量约800 GB,影像分辨率比"嫦娥一号"的120m提高了17倍,数据量则增加了300倍。专家表示,"嫦娥二号"7m分辨率全月球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2月15日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圆满完成第十三个月昼的全部预定工作,顺利进入月夜休眠。截至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3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安全着陆月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在地外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