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双曲面壳(Doubly curved shell,DCS)是工程领域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在热环境中,DCS的振动特性将受到热效应的影响,但对DCS在热环境中振动特性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研究了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变和杨氏模量的变化,系统地建立了DCS能量方程.使用谱几何方法构造了DCS的位移容限函数,使用瑞利?里兹法求解了...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MgTi2O5和Fe2TiO5复合添加剂对Al2TiO5/Al2O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得出在Al2TiO5中添加5mol%的MgTi2O5和1mol%的Fe2TiO5复合添加剂时,Al2TiO5与Al2O3合成的Al2TiO5/Al2O3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制备了Al2O3体积百分含量为10%、20%、40%、60%、80%、90%的Al2TiO5/Al2O3复合材料,并且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Al2TiO5/Al2O3复合材料的烧结致密度、强度与弹性模量随Al2O3体积百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Al2O3体积百分含最从10%增加到90%时,复合材料的三点抗弯强度从16.25Mpa上升至272.05Mpa  相似文献   

6.
深冲钢W08Al热轧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热模拟试验机上对 W 08 Al深冲钢进行了热轧模拟试验,测量了材料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变温度,考察了不同热轧工艺参数对晶粒尺寸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铸坯经预先热变形后重新加热测量相变时,相变温度较低,而直接热变形后测量相变温度升高;在 Ar3温度以上采用大变形量可以使晶粒细化,但在两相区终轧变形会造成混晶现象; Ar3温度以上热变形所得的变形织构是弱的,进入两相区终轧变形则不利织构(100)成分很快发展起来,并且织构的取向密度沿板厚方向明显不均匀。最后对 W 08 Al热轧合理热轧工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Al,Cu在真空状态下的纯固相接触反应情况,试验表明,Al粉、Cu粉在600℃,保温6h时,两者以完全发生反生成CuAl2(θ相),生成的θ相沿铝基体组织晶界分布并在结晶过程中具有择优取向特性,形成仅含沿晶界方向的主干与垂直于晶界的二次晶轴的树枝晶形貌。  相似文献   

8.
高比例SiCp/Al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无压渗透法工艺 ,选用不同颗粒度 ( 70 #,10 0 #,15 0 #,180 #) ,不同颗粒形状 (不规则多边形 ,近球形 )的SiC ,制备了不同基体材料 (纯铝 ,ZL10 1,ZL3 0 1)的复合材料试样 ,并用云栅干涉法对各试样的膨胀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SiCp Al的膨胀系数随颗粒尺寸的增大而下降 ,近球形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膨胀系数比不规则多边形要小 ,不同基体材料的复合材料的膨胀系数按着ZL10 1,纯铝 ,ZL3 0 1的顺序增大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Ti6A14V合金锆刚玉页轮和碳化硅页轮的磨削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磨削用量对磨削力、磨削温度和磨削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磨削力通过KISTLER9265B测力仪测定,磨削表面温度由NIUSB-621X信号采集系统测得,磨削表面形貌和金相组织由HiroxKH-7700型体视显微仪和Quanta200型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粗糙度由Mahr Perthometer M1粗糙度仪测得,表层显微硬度通过HVS—1000硬度计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页轮磨削钛合金工件表面没有发生烧伤现象,磨削热影响区厚度小于50μm,锆刚玉页轮比碳化硅页轮更适合干式磨削钛合金。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了粘结剂的含量、成型压力和烧结工艺对SiCp预制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粘结剂含量的增加,预制坯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越来越小,抗压强度在粘结剂含量为30%时达到最大,随后缓慢下降;成形压力在10-25MPa之间时,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预制坯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越来越大,其抗压强度也越来越大;在800℃以下烧结时,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预制坯中SiC颗粒的体积分数变得越来越小,但在800℃以后没有明显的变化,预制坯的抗压强度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在1100℃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脉冲氩弧焊条件下铝基复合材料SiCp/2124Al的可焊性。通过正确选择填充材料和在焊接过程中加入微量脉冲,大大减弱了增强体SiC颗粒与基体Al之间的界面反应。拉伸实验和显微硬度测试表明,接头质量良好,与母材强度相比,接头的抗拉强度未见有大幅度下降;金相组织观察显示,焊缝组织致密、无夹杂和裂纹等缺陷。对接头进行X射线衍射相结构分析和拉伸断口扫描电镜观察等微观分析,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焊接过程中抑制SiC/Al界面反应发生的机理,提出了在氩弧焊条件下获得高质量SiCp/Al焊接接头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7075Al/SiCp复合材料热压缩变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圆柱试样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对7075Al/SiCp复合材料进行高温压缩变形实验,变形温度为300-500℃,应变速率为0.001-1s^-1。结果表明:7075Al/SiCp复合材料的流变应力大小受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强烈影响,流变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出现一峰值后逐渐下降;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可用Zener—Hollomon参数的双曲正弦形式来描述7075Al/SiCp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变形流变应力,其变形激活能Q为279.659KJ/mol。  相似文献   

13.
Fe3Al基合金拉伸和蠕变性能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合金化对Fe3Al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微量的Ce对提高Fe3Al基合金室温塑性非常有效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层分析证明了微量Ce的加入改变了氧化物的化学组成,从而使试样表面快速钝化.用W,Ni或者Mo,尤其是W与Ni或者W与Mo复合合金化可以使Fe3Al基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蠕变抗力明显提高.W、Ni或者Mo的加入会明显改善合金的微观组织,它们在合金中能够形成含有W的类似M6C碳化物形式的沉淀相.  相似文献   

14.
Ni3Al(Zr)合金在700~1 050°C之间存在低塑性区,无论在空气还是在真空中,都表现出脆性的沿晶断裂,塑性很低.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的致密氧化铝薄膜能够有效地阻止氧向基体中扩散,减少环境脆性,提高合金的高温塑性.活性元素Zr能够与氧原子相互作用,减少裂纹沿晶界扩展,改善合金的高温塑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于Al2O3陶瓷表面制得Cu涂层,研究了不同球磨时间的工艺条件下,陶瓷表面金属涂层的微观组织形貌,并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陶瓷表面金属化的过程作了相关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在磨球撞击和摩擦的反复作用下,铜粉首先附着在陶瓷基体表面并填充表面的凹坑,然后在进一步球磨过程中冷焊到基体表面,最终在陶瓷表面形成Cu涂层;涂层与基体之间基本无扩散,结合机制主要为机械结合;适当延长球磨时间,有利于涂层厚度、致密度的增加。划痕法测试表明,涂层与陶瓷基体结合较为紧密且并无起翘剥落。  相似文献   

16.
Ti6Al4V钛合金在不同钙磷浓度电解液体系中进行微弧氧化制得氧化膜,并进行水热处理。采用SEM观察微弧氧化膜微观形貌,使用EDS、XRD分析膜层成分和相组成。结果表明:电解液中钙磷浓度直接影响其在膜层中的含量,且钙离子主要靠扩散作用进入膜层,而磷离子靠电迁移进入膜层;微弧氧化膜中的钙盐、磷盐水热处理后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羟基磷灰石,但处理温度过高,会出现晶粒粗大,适宜的水热处理工艺是200℃水热处理12小时。  相似文献   

17.
Al2O3陶瓷的损伤型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NSTRON材料试验机和SHPB(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对Al2O3陶瓷材料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测量了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和真实应变。实验结果表明,Al2O3陶瓷是应变率敏感材料。通过对准静态和高应变率下的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损伤型ZWT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能较好地描述Al2O3陶瓷在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力学行为,用遗传算法确定了本构关系中的参数。研究表明,所用损伤型ZWT本构方程和用遗传算法确定的参数在10-4-102s-1应变率范围内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SiC颗粒的高温氧化和增重实验,研究了SiC高温氧化规律和氧化动力学,探讨了SiC高温氧化后SiC_p/Al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结果表明,SiC颗粒氧化增重随氧化时间增加,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符合抛物线规律。SiO_2氧化膜厚度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温度低于900℃时氧化速度较慢,超过1 300℃时氧化膜厚度随氧化温度增加而增加不明显,SiC颗粒表面氧化处理应以氧化温度为1 100℃和氧化时间为10 h为宜。SiC颗粒氧化处理可使SiC_p/Al复合材料界面反应形成Al_2O_3界面相,而有效抑制了界面相Al_4C_3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爆炸焊接316L不锈钢/Al复合管的界面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爆炸焊接工艺对316L不锈钢管及铝管进行了爆炸复合.利用SEM,XRD对复合管结合区形貌及相组成进行了研究;测试了复合管的结合强度及过渡区的显微硬度,并进行了径向压扁及弯曲成形试验.结果表明:直线状及波状界面同时存在;过渡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元素扩散现象并形成了金属间化合物;结合强度为75MPa,过渡区的显微硬度最高;压扁及推弯试验后的复合管未出现分层,制备出的复合管结合性能优异,可以承受大的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