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德国“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月15日10:14,德国军民两用“陆地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卫星系统的首颗卫星——TerraSAR-X,由俄罗斯“第聂伯”火箭从拜科努尔顺利发射升空,这是德国继2006年12月19日发射首颗军用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1(SAR-Lupe-1)之后的又一颗雷达成像卫星。按计划,卫星将在轨进行为期4个月的测试,并在11月份之前投入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于1990年初开始方案设计,预计1994年发射,卫星设计寿命5年。星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SAR),以8种方式扫描地球。分辨率最高可达10米。卫星采用周期为24天的回归轨道。成象数据传输采用实时和记录重放两种。  相似文献   

3.
2012年4月26日5时47分,印度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XL成功发射了首颗国产雷达成像卫星——雷达成像卫星-1。卫星运行在高609千米、倾角97°的太阳同步轨道,设计寿命5年。卫星重约1858千克,其中自主研发的星载C频段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效载荷质量约950千克,此星载合成孔径雷达采用5种扫描模式和多种极化系统设计,分辨率为2米~50米、幅宽30千米~240千米。卫星能够穿透云雾,  相似文献   

4.
4 日本侦察卫星计划的实施 4.1 卫星概况 □□正式批准的日本侦察卫星系统由日本三菱电气公司设计,包括4颗卫星,其中2颗是光学照相侦察卫星,另2颗是合成孔径雷达(SAR)侦察卫星。2颗光学卫星每颗重约850kg,携带1m分辨率的光学照相机;2颗SAR卫星每颗重约1200kg,装备1~  相似文献   

5.
谢国娟 《国际太空》1991,(11):19-22
经过10年的努力,欧洲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终于在7月中旬升空了。欧空局从80年代初开始实施庞大的地球资源系列卫星计划,它包括3颗卫星,地球资源卫星1用于海洋观测。资源卫星2与前者相同,只是一个有效载荷变了(用海色监视器代扫描仪)。资源卫星8是一种改进型,主要用于陆地观测,有效载荷舱是专门为陆地勘探设计的。欧洲地球资源卫星1(ERS-1)有如下特点: 1.采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器。 2.可测量到许多其它卫星无法获得的  相似文献   

6.
梁巍 《国际太空》2006,(8):10-13
德国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SAR-Lupe)卫星将于2006年第4季度发射.它是德国雷达侦察卫星项目的首颗卫星,将作为德国军方的战略侦察资源,为军方提供全天候空间侦察和监视能力,特别是对冲突、热点及灾害地区进行观测.该卫星的发射将创造多项军事领域的"第一":它是德国第一个军用侦察卫星系统,欧洲第一个军用雷达成像卫星系统,也是目前世界上质量最小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  相似文献   

7.
即将升空的德国"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昊 《国际太空》2007,(3):10-12
□□德国军民两用雷达卫星--"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卫星(TerraSAR-X,也译为"土合成孔径雷达-X")将于2007年由俄罗斯第伯聂-1火箭发射.该卫星是德国航天局(DLR)和欧洲阿斯特留姆(Astrium)公司联合研制的首颗卫星,其中德国航天局负责卫星数据的处理,阿斯特留姆公司负责提供研发、建造和部署卫星的经费,Infoterra GmbH公司负责卫星商业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8.
最近,日本研究了世界上各国提出的多种小型对地观测卫星方案,提出了今后小型卫星与大型卫星互补的新思路,并正在加紧研制干涉测量双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SIDUSS:SARInterferometryDualSatel-liteSystem)和国内城市区域观测卫星(DUOS:DomesticUreaObservationSatel-lite),用以组成卫星观测群,提高对地观测效果。1.干涉测量双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SIDUSS)它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由相距一定距离的轨道上的两颗卫星,…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艾列尼亚喷气推进(Alenia Spazo)公司提出研制命名为“埃科萨特(Ecosat)”的环境监视卫星。它是一颗搭载有大型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敏感器的平台型卫星。 Ecosat环境监视卫星的任务是:①监视环境;②早期预报大面积的灾害;③分析地球资源的分类和储量等。卫星拟用“阿里安-4”或“阿里安-5”火箭发射至高度为600km,倾角97°的太阳同步极轨道上,进行4~5年的观测。观测频率为9.6GHz。宽0.4m、长12m,重量400kg的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感器,分别能在纵摇和横摇方向上控制,上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21日,以色列首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TECSAR,见图1),由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入轨,这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第2次进行商业发射任务,也是以色列首次用印度火箭发射卫星。该卫星质量只有300kg,载有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SAR)  相似文献   

11.
卫星姿态指向抖动与SAR成像质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了卫星姿态指向抖动的数学模型,基于成对回波畸变理论推导了存在姿态指向抖动时点目标扩展函数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卫星姿态指向抖动幅度与星载SAR(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质量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为SAR卫星总体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孙佳 《国际太空》2012,(9):32-38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能够全天时、全天候地获取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从开始的单频段、单极化、固定入射角、单工作模式,逐渐向多频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和多工作模式方向发展,天线也经历了固定波束视角、机械扫描、一维电扫描及二维相控阵的发展过程。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分辨率等技术指标逐渐提高,卫星功能逐渐增强,卫星的质量也逐  相似文献   

13.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拉达克里希南(K.Radhakrishnan)在印度国立开放大学(IGNOU)25周年纪念讲座中表示,由印度自行研发的新型雷达成像卫星一1(RISAT-1)将于2011年发射,一旦这颗卫星成功发射,将大幅提升印度对地观测能力,成为印度航天能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拉达克里希南表示,印度现有的遥感卫星主要使用可见光与红外谱段,因此不能穿过云层拍摄地球;而RISAT-1卫星具备全天候对地观测的能力。其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由ISRO自主研发,能够全天时工作,从而提高印度救灾响应能力。RISAT-1卫星还将有益于测绘和管理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和滑坡,此外,它可提高防御监视能力,帮助追踪有威胁的船只等。  相似文献   

14.
将要上天的加拿大雷达卫星-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计划背景 □□在美国的帮助下,加拿大航天局(CSA)在1995年11月发射了其第1颗装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雷达卫星-1(Radarsat-1).10多年来,Radarsat-1一直运行正常,其数据广泛应用于监测全球环境变化和自然资源管理,特别是其商业化运营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4 当今纳卫星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举一些纳卫星的典型事例,一方面进一步具体回答纳卫星的用处,另一方面也借以说明当前纳卫星技术的发展水平。 4.1 一箭10星 2000年1月27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10颗卫星。这10颗卫星包括2颗50~60kg的微卫星,3颗10kg纳卫星和5颗皮卫  相似文献   

16.
天兵 《太空探索》2007,(6):38-41
欧洲现正在努力建立和发展自己独立的军用卫星系统,特别是侦察卫星。在发展了两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之后,欧洲于2006年12月19日用俄罗斯宇宙-3M运载火箭发射首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放大镜”(SAR-Lupe),它也是德国的第1颗侦察卫星,可为德国提供天基军用侦察能力,使德国在构建本国太空侦察体系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7.
夏光 《国际太空》2002,(11):9-10
□□加拿大雷达卫星计划项目官员称,加拿大计划研制双雷达卫星的前景取决于国家军方的资金支持,该计划将从2003年开始。双雷达卫星主要用于收集地貌估测的数字信息。 加拿大国防部已经开始对计划发射的军用雷达卫星-3测绘卫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雷达卫星-3将和之前已经验收  相似文献   

18.
4.5 绕月飞行纳卫星 □□绕月飞行纳卫星是1颗从日本于1990年1月24日发射的月球探测器(MUSES-A)分离出来的子卫星,用于试验绕月飞行技术,并观测月球。这颗卫星重12kg,它从主星分离出来,进入1个距月球2 000km的圆轨道,成为世界上第1颗绕月球飞行的纳卫星。 该纳卫星是1  相似文献   

19.
4月20日,印度在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采用“极轨卫星运载器”CA型火箭发射了“雷达成像卫星”2以及安娜大学的“安娜大学星”小卫星。  相似文献   

20.
国外把质量为1~10kg的卫星称为纳卫星(这并不确切,也许不用词头“纳”,而用千克级表示,似比较科学,以下姑且用纳卫星一词)。亚利桑那大学卫星-1(ASUSat-1,以下简称亚大卫星-1)质量为5.9kg,是一颗标准的纳卫星,由美国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