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太空探索》2003,(8):46-46
“天空”是与“地面”对应的,其原有的含义是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空间。但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将“天”与“空”区分开来了,“空”是指地球大气层空间.“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广大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2.
宇宙空间是个充满剧烈活动的场所:恒星接二连三地爆炸,在它们巨大的中心里不停地释放各种元素。星系互相碰撞,又分崩离析,温度高达几百万摄氏度,物质被能量强大的巨型黑洞无情地吞没这些景象只有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有利位置上,借助于高能X射线才能看到。令人欣慰的是,美国计划于1999年4月在太空部署一部轨道X射线高技术望远镜。这部望远镜耗资1-3亿美元,是人们经过20年努力的结晶,被称为“昌德拉”望远镜。如果一切顺利,在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送入近地轨道之后,这部重5吨、长13-8米的望远镜将为X射线天文…  相似文献   

3.
8月17日,伊朗宣布,当天该国发射了一枚“使者”运载火箭,将一颗模拟卫星送入太空。“使者”火箭全称“和平使者”,为两级火箭,长约22米,直径1.25米,重26吨多,可将一颗轻型卫星送入250千米~500千米的低地轨道。  相似文献   

4.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研制的一台天文望远镜。它以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P.哈勃命名,以纪念他在20世纪前半期对于星系天文学和宇宙结构组成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它是迄今人类送往太空的最大的望远镜,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年4月22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地球轨道,人类从此摆脱了大气的束缚。在离开故土的日子里,哈勃望远镜像一名忠实的侦察兵,把窥测到的太空奥秘报告给地球人,从而赢得了“太空千里眼”的美誉。一、哈勃“肌体”构造哈勃太空望远镜实质上是一颗大型天…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10,(1):21-21
2009年11月10日,俄罗斯联盟U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新对接舱“探索”,与已在站上的“码头”基本相同,将装在“恒星”舱的上方,作为联盟号和进步号飞船的对接口和太空行走的气闸舱。它还将为科学实验和物品存放提供更多空间,并为将由俄科学院研制的两个外部科学有效载荷提供供电和数据传输接口。“探索”舱由能源火箭航天公司建造,重4吨,直径2,6米,长4.6米,内部容积为12.5立方米。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太空     
在太空这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宇航员的生活方式自然与在地球上时迥然不同,在太空的衣食住行既有不少惊险,又有许多奇趣。 太空中如何穿衣 ? 宇航员在密封的座舱中穿的服装与在地面上穿的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中,衣服失去了重量,将衣服展开,它可以在空间中保持原状,只要将手臂伸进袖筒就穿上了。 宇宙空间几乎是一个真空的环境,若宇航员要走出座舱,进入宇宙空间,就必须穿上特制的宇航服才能生存和工作。宇航服实际上是宇航员个人的独立生命保障系统,每件造价高达上百万美元,重约一百多千克,真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7.
庾晋 《飞碟探索》2005,(1):43-43
彗星是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构成的.由于它自身的温度极低并处在温度极低的宇宙空间,因此在太阳系诞生46亿年来,彗星几乎始终保持着形成初期的状况,对它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揭开太阳系形成之谜。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宇宙探索局(JAXA)计划在12月份发射一枚专门面向纳型卫星的运载火箭。这种火箭由原本用来开展宇宙空间观测的SS-520探空火箭改装而成,有望把发射费用降低到较大型H-2A和"艾普西龙"火箭的十分之一,即几百万美元。该火箭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公司宇航部门制造,高10米,直径约50厘米,将在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  相似文献   

9.
徐菁 《国际太空》2005,(8):22-24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太空探索新构想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探测计划,其中包括“无人月球探测计划”(RLEP)。RLEP的第1个项目已经确定,就是研制“月球勘测轨道器”(LRO)。LRO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发射,它将是NASA重返月球迈出的第一步.将为未来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铺平道路。图1为LR0设想图。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千辛万苦的长期努力,美国终于在1999年4月15日,成功地用“德尔它2”号火箭发射了期盼已久的“陆地卫星”7号资源卫星。 现代科技的发展表明,地球资源卫星在当今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人类从新的高度——宇宙空间观测地球上的大千世界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地球犹如一粒微尘,在深邃无垠的宇宙空间默默无闻地向前运行。然而,它的运转却又是有条不紊的,这是因为地球跟其他天体一样,稳定地置于宇宙网络的一个特定网节之上。宇宙中的天体之间既互相吸引,又受离心力的作用互相保持一定的距离,纪律严格地在自己的曲线轨道上运行。这一切使得整个宇宙成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破不了的有机网络。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已经运行几十亿年了,由于地球只是太空中的一个普通天体,所以在宇宙空间它的地位并不特别优越。 地球在自己轨道上的运行活像一艘宇宙飞船,全部人类和整个动植物都是它的“…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美国航空航天局是半军事化组织,它成立于1958年6月,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实施开发宇宙空间的计划,实现前往宇宙空间被研究对隙的飞行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在1958年7月29日的《宇宙法》第102条匣有此说明,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正是根据该法律而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徐菁 《太空探索》2006,(1):40-41
全球已经掀起了探月热,欧洲的SMART-1已进入月球轨道;中国正在研制嫦娥-1号卫星;印度将通过月球初航1号卫星考察月球。而在美国,自从2004年1月布什宣布新太空设想以来,美国航宇局制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探测计划,其中包括无人月球探测计划,该计划的第1个项目已经确定,就是美国新型绕月卫星——“月球勘测轨道器”,该卫星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发射,它将是美国重返月球迈出的第一步,向来来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4.
航天简讯     
国际日-地计划的第二颗卫星国际日-地计划的第二颗卫星“风”于1994年11月1日用德尔它-2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第一颗是日本发射的Geo-tail卫星,第三颗将是美国的“极”(Polar)卫星,它计划于1995年底发射。“风”卫星重1250千克,由马丁·玛丽埃塔/阿斯特罗空间公司制造。星上带8种科学探测仪器,其中有6种是美国仪器,法国和俄罗斯各有1种。卫星将进入一条“8”字形轨道。头两年运行在近地点29000千米、远地点160万千米的轨道上。1996年底转移到一条绕拉格朗日L-1点的圆形轨道…  相似文献   

15.
日本间组公司估计在空间站时代到来之际,必定会出现增加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搭载量,使宇宙空间往来变得频繁起来。为此,间组公司议定了利用压缩空气从地下2000米发射火箭这一发射基地的构思,这样,火箭的小型化和搭载量便成为重要课题。这一构思主要点是在地下挖一个2000米深,直径为10米的竖坑,从它的底部发射火箭。过去为了保密起见有从地下发射导弹的先例,但要  相似文献   

16.
周晓珊 《飞碟探索》2012,(10):10-11
如果认为美国航空航天局不知道月球上有这类神秘的发光物体,在准备“水星”和“双子座”计划以及登月计划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在宇宙空间与其发生接触的可能性的话,那就太天真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对宇航员在月球上可能发生的遭遇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正因如此,他们事先准备好了保密行动。  相似文献   

17.
199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将一座科学史上最复杂、最昂贵的仪器送上了近地球轨道.这就是以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的名字命名的“哈勃”宇宙天文望远镜,它耗资达15亿多美元.学者和设计者们相信,“哈勃”能看到迄今还没有其它任何天文望远镜可以达到的遥远的宇宙空间,因而这笔巨额的支出是值得的,并将得到绰绰有余的补偿.“哈勃”装备有最精确的光学仪器和十分复杂而极其灵敏的接收、分析设备系统.它摆脱了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03,(9):40-41
无限的宇宙空间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物质财富,期待着人类去开发利用。与宇宙空间相比,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宇宙空间中蕴藏的资源品种和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地球,人类渴望获得的许多宝贵资源,如轨道资源、环境资源、物质资源等,都可以在宇宙空间得到满足。航天活动就是对宇宙资源的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近邻     
前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索罗琴科博士等科学家,在1986年曾宣布:根据他们近5年的宇宙空间研究,地球外存在生命的说法无根据。中国的徐仁江进一步论证了上述观点:“地球之所以有人类,除了空气和水之外,还在于它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太空位置。倘若它离太阳再近些,...  相似文献   

20.
韩国谋求战略型空军的诉求:F-15K战斗机通过更换最新武器电子设备,已达到“三代半”战机的水平,在今后10多年里,它将是远东最先进的作战飞机,它的到来也意味着韩国空军未来将在远东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平衡作用。根据韩国国防部制定的《2006-2015年来来发展计划》,韩国空军将从被动的“本土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建立一支以首部为中心,作战半径1800千米,能在广阔的范围内实施空中机动作战,具有远程空中精确打击能力和较强威慑能力的战略型空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