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国际空间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项目,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尽管存在政治分歧、经济困难、社会变革,但各个伙伴国能克服困难、协调一致、分享经验,共同致力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得益于此,"国际空间站"从2020年延寿至2024年。然而,2024年后"国际空间站"何去何从,各伙伴国仍然不置可否,至今未达成统一的意见。近年,各国航天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就"国际空间站"的后续发展纷纷给出预测和建议,其中私营公司参与"国  相似文献   

2.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3,(2):12-15
"天鹅座"货运飞船将首飞国际空间站由美国私营企业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将于4月5日进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首次发射。飞船或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个多月,定于5月7日与空间站脱离。根据不同配置"天鹅座"飞船可将重达2吨~2.7吨的货物  相似文献   

3.
2012年是国际空间站进入全面应用的第一年。自1998年首个舱体升空至今,国际空间站走过近15年的历程。目前,国际空间站已明确延长运行至2020年以后。作为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同时也是大型国际航天合作项目的典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就、发挥的作用及未来走向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开启人类航天史崭新一页历时13载,终成人造天宫自1998年11月第一个核心舱"曙光"号升空,至2011年7月最后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执行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国际空间站历经十三年完成基本组建,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奥兰-M(又译作海鹰-M)航天服是"国际空间站"舱外活动使用的主要航天服之一,其功能和实用性得到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一致认可.为了便于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俄罗斯曾对奥兰-M航天服进行了修改(分2个阶段完成),其中也适当地考虑了航天服在和平号空间站上的使用经验.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平台,主要采用政府提供资助、承包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模式。随着商业公司在"国际空间站"活动参与度的增加,从制药公司在"国际空间站"上开展基于商业目的的研究,到私人公司为"国际空间站"研究提供独特的运输、保障服务,再到商业运输旅游乘员项目,"国际空间站"正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模式需求——商业需求,这是一种以公司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作为客户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1 "国际空间站"合作现状与运行机制 1)"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合作是全方位的.截至2020年底,"国际空间站"由NASA、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共同运营,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7.
二○一○年2010年国际空间站的组建已近尾声,航天飞机3次造访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增添了美国"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号观测舱、俄罗斯"黎明"号小型实验舱;更换了已经用尽的氨冷却剂储罐和一些旧电池组;安装了通信天线等部件。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技术开发与验证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为全球最大的在轨航天器,"国际空间站"(ISS)已实现连续有人驻留超过15年,并在空间应用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国际空间站"成员国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际空间站"研究能力可能带来新的探索机遇、促进商业发展并对教育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国际空间站"已在人体学研究、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物理科学、技术开发与验证、地球与空间科学、教育等六大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开发领域的应用是其重点。由于美国对"国际空间站"应用的组织管理、项目规划和实施最为系统,因此本文以美国为主,介绍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2024年"国际空间站"(ISS)即将结束运行,尽管美俄两国都有延长其寿命的意愿,但专家们已经开始思考后"国际空间站"(ISS)时代载人航天的发展方向。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建设现代化美国近月空间站的想法,希望以此来取代"国际空间站",成为下一个载人航天发展平台。自2017年以来,NASA一直在研究月球轨道站的概念,起初近月空间站名为"深空之门"(DSG),NASA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时间7月7日上午9时36分,国际空间站第48长期考察团的3名乘员搭载新型"联盟"MS飞船从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北京时间7月9日中午12时,"联盟"MS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大约2个多小时后对接完成。3名航天员将在国际空间站开展为期150多天的科考工作,进行大约40项实验。指令长伊万尼申是第二次进入太空,曾在2011年和2012年  相似文献   

11.
正空间站航天员出舱活动医学保障工作,是载人航天长期飞行医学保障的重点,也是空间站运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以"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为背景,介绍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舱外活动的概况、舱外活动的工作组织原则与医学保障系统,阐述了舱外活动的减压安全保障措施、舱外活动期间航天员作息制度的特点,最后分析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舱外活动的主要结果。随着航天员舱外活动个体装备技术的完善及其功能可靠性的提高,舱外工作逐渐由短时行为变为航天员有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次推迟,2012年5月22日,美国私营航天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猎鹰-9(Falcon-9)火箭终于第二次把"龙"(Dragon)货运飞船发射升空。经过3天飞行,"龙"货运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5月31日,"龙"货运飞船在完成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后,成功溅落在太平洋海面。这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验证飞行,并意味着美国面向"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航天发展逐步走向商业化途径,为长远的载人航天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使美国航天商业化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2日,NASA发布资料图,纪念人类使用国际空间站15周年。国际空间站指令长、美国资深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庆祝15周年,与地面站举行的连线记者会上说:"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试验,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空间站作为在轨平台,让人类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凯利是在太空中连续逗留最长时间的美国人,他和俄罗斯航天员科尔尼延科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年,以研究长期太空飞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空间站"(ISS)运营期,如何有效地利用其实验载荷,最大化地发挥其效用并回馈社会,同时减少对国家财政资助的依赖,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空间科学促进中心(CASIS)作为美国航天局授权管理"国际空间站"美国国家实验室的非盈利性组织,自2011年运营以来,在"国际空间站"实验项目的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朱莉·鲁滨逊博士在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的报告整理。在国际空间站运行十几年来,科学家们从这座"天宫"里经过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成果。下面是国际空间站项目科学家和项目合作各方共同选出的十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1 各国围绕"国际空间站"积极开展空间活动 "国际空间站"连续有人驻留15年,延寿已成定局 2000年11月2日,第1批长期考察组进驻"国际空间站",自此之后15年,这一迄今规模最大的在轨航天器始终保持有人驻留的状态.空间站从1998年11月开始建造,共有代表15个国家的5个空间机构为此付出了财力和物力,总花费超过1600亿美元.最初预计于2006年完工,但是2003年"哥伦比亚"(Columbia)事故使航天飞机计划搁浅长达2.5年,空间站的建造也从2002年11月开始停滞,直到2006年9月复工.  相似文献   

17.
<正>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国际合作建设的空间站,建造这个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例如辐射、真空、微重力)进行地面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国自空间站一开始建立,就利用它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至2011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有人值守的11周年之日,共进行了1400多项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促进了地面医药、生物、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并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美国航宇局认为他的科学实验成果可以向美国的纳税人作交待,在向国会申请航天飞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12,(1):2
<正>2011年12月21日,国际空间站新考察组搭乘俄"联盟"TMA-03M载人飞船升空,12月23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作为第30/31考察组执行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考察组的3名航天员分别是俄罗斯的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的唐纳德·佩蒂特以及欧洲空间局的荷兰人安德烈凯珀斯。为凯珀斯准备的10千克"老阿姆斯特丹"奶酪分为两次送往国际空间站,每次5千克。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国际空间站的多功能后勤舱内,这位女航天员用双腿夹住两个文件夹并伸开双臂,表演悬空特技这位航天员更神奇,只用一个手指就将另一位航天员稳稳地"平举"在指尖上,一动不动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内,3位航天员在各自的舱外航天服前面,以头顶相触的方式合影7位航天员聚集在国际空间站瞭望塔内,沿周围舷窗排列一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4月2日,由欧洲萨瑞航天中心(SSC)负责研制的"碎片移除"(Remove Debris)试验卫星搭载猎鹰-9(Falcon-9)火箭上的货运"龙"(Dragon)飞船运送至"国际空间站"(ISS)。2018年6月20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使用空间站实验舱遥控机械臂系统成功在轨释放Remove Debris试验卫星,试验卫星也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