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保偏光纤进行光漂白与低温相结合处理的方式,来提高光纤的抗辐射性能。保偏光纤再经过1.0 kGy的高剂量预辐照处理后,其损耗会明显增大。随后采用980nm的激光对光纤进行光漂白处理,其损耗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处理后的样品在小剂量辐照条件下其光纤传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对于通过液氮进行冷处理的预辐照样品,其光纤传输损耗得到明显的降低,同时光纤经过小剂量辐照后的损耗同样也具有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最后,将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预辐照光纤的传输损耗,另一方面也使得保偏光纤在小剂量辐照的条件下,使其传输损耗具有减小的趋势,大大提高了保偏光纤在小剂量辐照条件下的抗辐照特性。  相似文献   

2.
开环全保偏光纤陀螺结构简单,有使用价值;进入90年代国外研究成功熔接型保偏光纤耦合器以后,这种陀螺更受重视,向实用方向发展,对研究全保偏光纤陀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光路中元器件的特性;保偏光纤的对轴熔接技术,零漂和噪声做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零漂达到1.24°/h。  相似文献   

3.
光纤陀螺温度影响与误差补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温度性能是光纤陀螺工程化面临的难题之一,建立温度模型是提高光纤陀螺温度性能的有效方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光纤陀螺零偏、标度因数温度误差是由于热作用于光纤环导致光路非互易性所引起.分析了光纤陀螺热源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光纤陀螺内部有源器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光纤环内部温度场分布变化.二者对光纤陀螺的影响是随机的,引起的光纤陀螺零偏漂移和标度因数误差可以通过建立温度模型进行补偿.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光纤陀螺零偏温度漂移模型和标度因数温度模型,对光纤陀螺输出数据进行补偿,有效改善了光纤陀螺温度性能,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型和补偿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光纤陀螺的保偏光纤热致双折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光纤陀螺在温度变化条件下的性能恶化问题,理论上分析了保偏光纤的热致双折射引起的偏振耦合是局限光纤陀螺精度的主要因素.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光纤线圈在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分布,并根据高低温不同的应力状态分别推导了双折射的变化情况.在光纤陀螺工作温度范围内,选取6个典型温度点计算光纤环上热应力和消光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干扰双折射随温度变化的减小而减小,并将理论计算结果用测试消光比的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双涂敷层光纤、胶粘剂、陀螺金属骨架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的差异,导致光纤线圈在不同温度下折射率改变.在60℃时,光纤折射率差约为1×10-4,与光纤本征折射率差5.5×10-4达到同一个量级,这将严重影响光纤保偏性能及陀螺精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空间环境对光纤陀螺各项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卫星用光纤陀螺三轴组合.针对空间辐射、温度循环和真空环境对光纤陀螺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空间环境对光纤陀螺主要参数的影响机理.利用最小二乘滤波的方法建立了偏置误差模型,利用查表法建立了标度因数误差模型,并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时进行零偏和标度因数补偿,补偿后陀螺输出零偏稳定性为0.1(°)/h.同时详细分析了陀螺在空间低角速度环境下产生死区的原因,并利用周期相位扰动调制的方法消除了死区.在卫星用光纤陀螺三轴组合的设计中,实现了光源复用和冗余、空间主动和被动防护措施、在轨故障诊断等技术.   相似文献   

6.
光纤陀螺光纤环Shupe误差的多参数影响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纤陀螺Shupe误差数学离散公式的基础上,建立四极对称法绕制光纤环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多材料组成下的光纤环在仿真时所需的综合物性参数.结合光纤陀螺工作环境的载荷和边界条件,对某型光纤环进行数值仿真,定量分析了光纤陀螺在工作温度下光纤环的Shupe误差,验证了模型建立的正确性.在此条件下,分析光纤环的结构参数、热学参数和热扰动参数对Shupe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绕制层数,提高导热系数,合理布置热源,可以明显抑制光纤环的Shupe误差,从而提高光纤陀螺的温度性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光纤陀螺光纤环受温度效应影响的机理,分析了光纤陀螺零偏产生温度误差的原因,提出了光纤陀螺基于光纤环附近多点温度的误差补偿方法,建立光纤陀螺零偏随光纤环附近多点温度及温度变化率变化的数学补偿模型。根据全温温度实验,分析光纤陀螺零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补偿模型的补偿系数,对光纤陀螺零偏进行温度误差补偿。并将多点温度补偿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单点温度补偿方案的补偿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两点及以上温度的温度误差补偿模型能将全温零偏稳定性降低2个数量级,全温极差降低1个数量级,优于基于单点类的温度补偿方案,且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光纤陀螺磁敏感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纤环是光纤陀螺的敏感部件.除Sagnac效应外,磁光法拉第(Faraday)效应也是光纤陀螺中实际存在的非互易效应.磁光法拉第效应是由于光纤制作工艺和光纤环绕制过程中存在的剩余双折射和光纤扭曲产生的,会在陀螺输出零位中附加一个固定偏置.借助有限元分析法,推导了微段光纤磁光法拉第效应的琼斯矩阵;建立了光纤环受磁场影响的数学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线圈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证明了光纤陀螺磁敏感轴是存在并且可以确定的,提出了降低陀螺受磁场影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双干涉光纤陀螺是一种新型光纤陀螺,可加倍Sagnac信号,具有轻小型、高信噪比的优点.为改善双干涉光纤陀螺光纤环的温度性能,针对其光路建立了光纤环温度致非互易误差模型,仿真分析了光纤环中90°熔点位置对温度致非互易误差的影响,提出了将90°熔点置于光纤环中点时陀螺的温度致非互易误差将显著减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结果表明将90°熔点置于光纤环中点可使双干涉光纤陀螺的温度致非互易误差降低为原来的1/400.   相似文献   

10.
数字闭环光纤陀螺振动误差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光纤陀螺的振动误差直接影响其使用精度.为解决振动问题,分析了陀螺振动特性的主要误差源.推导了闭环光纤陀螺光功率和输出关系的表达式,得出了光纤缺陷以及光纤、器件尾纤受振动产生寄生应力导致传输光偏振性能和光强变化是引起振动误差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对陀螺振动性能受结构谐振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改善光纤陀螺振动性能的具体措施,包括光纤环及尾纤固化工艺、优化结构设计以及改进闭环控制.结果表明,经改进后的陀螺,振动条件下其动态精度接近静态指标,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光纤陀螺系统热建模及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热状态方程的数学离散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某一高精度光纤陀螺的热模型,介绍光纤陀螺电子系统热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结构体几何模型的建立、内部热源模型的建立以及热敏光纤环体模型的建立.模型建立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对象,对于结构和组成类似的其他类型的陀螺也是适用的.并通过稳态热仿真研究了系统内热点分布及温度场分布;瞬态仿真分析了陀螺在常温(25.6℃)、低温(-40℃)以及高温(+60℃)环境下,启动过程中陀螺内部温度的变化,实验测试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个有意义的结论,这将有益于高精度光纤陀螺的工程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空恶劣辐射环境会造成光器件的光学性能降低或失效的问题。本文利用改良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结合原子层沉积(ALD)掺杂技术制备铋铒共掺光纤(BEDF),经不同辐照剂量的伽马射线处理,与掺铒光纤(EDF)的光谱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光纤样品分别经0.3 kGy、0.5 kGy、0.8 kGy 和 1.5 kGy辐照处理,对比光谱发现 BEDF的辐照诱导损耗(RIA)的增加明显低于EDF, 特别是经1.5 kGy 的辐照处理,EDF的RIA比BEDF增加1.93 dB/m。EDF的荧光强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低于未辐照前的荧光强度,而对于BEDF而言,其荧光强度随辐照剂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弱,且均高于未辐照的荧光强度。实验结果表明,BEDF光纤具有一定抗辐照特性,对应用于太空环境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了采用碳纤维集束和基于单向复合材料的碳纤维轴向导热性能测试方法的差异性,研究了纤维体积分数、试样厚度等对导热测试的影响,分析了聚丙烯腈基高强型、高模型碳纤维和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对该测试方法的适用性,考察了碳纤维轴向导热性能与其结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纤维向树脂的传热作用,单向复合材料试样比碳纤维集束试样具有更低的热扩散系数,采用碳纤维集束试样可获得准确的纤维导热系数,而基于单向复合材料计算得到的纤维导热系数偏高。纤维体积分数越高、试样厚度越大,基于单向复合材料计算得到的碳碳纤维导热系数越大;采用碳纤维集束试样测试碳纤维导热系数时,碳纤维体积分数变化对碳纤维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测试结果影响不大。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高模型碳纤维、高强型碳纤维导热系数依次降低,晶面间距越小、晶粒尺寸越大,碳纤维导热系数越高。研究结果对准确表征碳纤维导热性能、设计高导热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Cell metabolism, secretion and cell-cell interactions can be altered during space flight. Early radiobiology experiments have demonstrate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microgravity as indicated by increased mutagenesis, increase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hibited development, and retarded growth. Microgravity-induced changes in immune cell functions include reduced blastogenesis and cell-mediate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s, increased cytokine secretions, but inhibited cytotoxic effects and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These effects are 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high radiosensitivity of immune cells. It is difficult to compare ground studies with space radiation biology experimen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types of radiation damage and repair mechanisms. Altered intracellular function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ace radiation experiments. Critical steps in radiocarcinogenesis could be affected. New cell systems and hardware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low dose rate, isotropic, multispectral space radiation and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radioprotectants during space flight.  相似文献   

15.
玻璃纤维束增强聚氨酯泡沫的拉压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普通聚氨酯泡沫塑料和纤维束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准静态拉伸和压缩实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纤维束质量填充比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观察表明,拉伸试件沿垂直载荷方向断裂,呈脆性破坏特征;而压缩破坏试件表面存在着斜向裂开的小块体.实验结果表明,纤维束增强泡沫塑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与普通泡沫塑料相同的特征;纤维束能够有效提高材料的模量和强度;材料密度越大,纤维束和树脂基体的体积含量越高,增强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