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来迟了点评:漫画家的作品既富浪漫色彩,也富超现实主义色彩,这个场面只有在漫画家笔下才能产生。看来,在宇宙中破坏生态的星球不只是地球一家。  相似文献   

2.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个第一次:美国“近地小行星交会探测器”(NEAR,简称“尼尔”),于2月13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左右,在距地球3.15亿千米之远的“爱神”小行星上着陆。这是人类无人探测器第一次降落在小行星上,这一壮举瞬间揭开了人类太空探测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新的一期航天又和大家见面了,这已是1997年的最后一期了。我们编辑部的几个小编忙啊忙啊,终于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历时一年的“航科杯”航天漫画绘画竞赛也揭晓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在一座古老的办公楼里,我们特邀了王复羊先生、缪印堂先生等十几位著名漫画家及科普美术家做我们的评委,经过了各位老  相似文献   

4.
航天工业总公司王礼恒副总经理向出席颁奖大会 仪式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赠送航天火箭模型 获奖者代表与有关领导和科学家、漫画家合影 c,组织者为获奖者准备精美的奖品“航科杯”航天漫画竞赛颁奖大会剪影  相似文献   

5.
40 航天、航宇和宇航是如何划分的?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人们对人类在不同范围内的活动给予不同的称呼,以示区别。如在海洋上的活动叫“航海”,在地球大气层中活动叫“航空”,冲出地球大气层,到广袤的宇宙空间活动叫“宇宙航行”,简称“宇航”。由于宇宙航行的范围过于宽广,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0年《宇宙学报》的创刊词中指出,宇宙航行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地球大气层以外,太阳系范围以内活动,叫“航天”;第二阶段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叫“航宇”。钱学森还指出,人类要实现航宇的理想,在科学技术上还必须有几次大的飞跃。当然,也有人将整个宇宙航行叫做航天的。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09,(7):52-52
缪印堂先生是我国著名漫画家.先进科普工作者、艺术教育家.近年以来他目睹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首次实现航天员自主出舱.中国航天史上的这一系列壮举。  相似文献   

7.
20多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航天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若干问题,有待继续努力解决。1 关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名称航天,狭义是指人类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的航行活动;广义是指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活动。航天定义的核心在于,人类活动的场所不是陆地,不是海洋,也不是大气层,而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对于这一特定的场所的命名目前流行的有以下3种。1.1 太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航天技术》和国家军用…  相似文献   

8.
读者园地     
有问有答问:1.每年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白天最长,温度也应最高。而实际上最热的时间却是夏至过后的“三伏”天,这是太阳热能在地球积累的原因,还是地球近日点的原因?如是后者,地球每年有两次近日的机会,那么地球上每年应有两次夏天对吗?2.太阳是球形的,引力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细说失重     
朱毅麟 《国际太空》2001,(11):22-25
1 失重的机理□□失重是航天飞行中最为奇妙独特和违背“常理”的现象 ,而且是在地面上最难再现和模拟的物理过程。人们在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比有趣的同时 ,常常希望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然而关于失重原因和机理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 ,或者并不准确的解释。科普读物上常见的有两种解释 :一是“引力为零”;二是“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抵消 ,或相平衡”。这第一种解释是错误的。首先应当指出的是 ,“失重”是指物体失去重量 ,而不是失去重力。重量是物体对其周围相接触的物体或介质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 ;重力则是地球 (或其他天体 )对物体的引…  相似文献   

10.
漫画赏析     
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人类由航空走向航天,习惯于在街头散步的人类竟然到太空中去溜跶,这是咱们老祖宗想也不敢想的事。 近日翻漫画,偶见一画颇为新鲜,画的是欢迎航天员太空归来的场面:机场上胸佩奖章的欢迎者,看来都是老一代的航天员了,他们在迎接年青的航天员凯旋归来。妙在此君左手还拉着一位美丽的天使小姐,这真是神来之笔,这是现代的神话。我虽是  相似文献   

11.
第五节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是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的。人类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尝试,终于在1961年4月12日实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飞出地球,进入太空。这一天是人类航天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清晨,位于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上,矗立着高达38米的银白色多级运载火箭。一位年轻的苏联军人在迈上通向“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阶梯的最后一级时,对着前来欢送的人群高喊一声:“再见!”然后走入座舱。他就是将要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飞出地球、遨游太空的使者尤里·加加林…  相似文献   

12.
刘杰 《国际太空》1994,(4):23-23
美空军航天司令部在高1万英尺(约3048米)的夏威夷火山上设立的毛伊(Maui)航天监测站,使用光学、光电和红外探测器识别空间人造物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光学望远镜能分辨出运行在约37800千米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小至8厘米的人造物体。试验表明,光学探测器是分辨地球同步轨道上人造物体的主要手段。由于离地球甚远,红外成像技术难以实现,而雷达探测器由于功率损失太大以及地球同步轨道物体与地面相对运动太小也十分困难。美航天司令部航天监测中心采用光学探测器对空跟踪,迄今已发现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大约有7…  相似文献   

13.
探索俱乐部     
地外到底有没有生命?外星人是否存在?这是许多航天、天文爱好者所关注的问题。前几天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谈了他对上述问题的一点看法,现摘要刊登出来,供广大爱好者探讨、研究。 现在科学家们的“搜寻”外星人(宇宙生物)的工作,犯了一个主观错误,就是把宇宙间所有生物的起源(维持)都以地球上的生物来看待,但或许只有地球上的生命才以水和空气来维持生命,而其它的宇宙生物则以另一种方式生存。科学家们把  相似文献   

14.
宇宙航行是当今人类最远大、最美好的理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 ,宇宙航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航天 ,即冲出地球大气层 ,在太阳系的广阔空间内活动 ;第二阶段为宇航 ,即冲出太阳系 ,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活动。人类的航天时代 ,如果以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 ,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 ,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 ,飞出了地球村 ,登上了月球。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 ,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时才能飞出太阳系 ,进入宇航时代 !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  相似文献   

15.
航天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把卫星送入太空已经不在话下,载人航天乃至“嫦娥奔月”也早已成行,但要论经济性和便捷性,航天运载器与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空间宝贵资源、或实现人类上天日常观光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人们期待着能够在地球与太空之间快速往返飞行、经济上更为便宜的航天运载器。  相似文献   

16.
金兑 《太空探索》2003,(10):4-7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 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重83.6千克,向地面发回“噼噼啪啪”的无线电发报声,叩开了进入太空的大门。从此人类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F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人类进入载人航天的新阶段。1963年6月6日,苏联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载上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48圈,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迄今已有40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困扰UFO学界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果外星人访问过地球,为什么不与人类正面接触?不要说是外星人经过几十年、几万年的长途旅行,就是现在的城里人走亲访友时,都要先打个电话问一问对方是否在家。外星人发射飞船拜访地球,这些“地球的兄弟”们也应该在飞船上放点什么做个自我介绍。就是我们地球(人)为寻找“地球知音”也想到这些。除了发送电报、收集并分辨外星人发来的电报外,也派出“和平使者”飞出太阳系去茫茫宇宙中寻访,每个和平使者的飞船上都带有地球人自我介绍的名片,或是介绍人类自古至今的伟大成就的唱片。那么…  相似文献   

18.
曹夫 《飞碟探索》2004,(5):41-42
在1997年美国天文学年会上,天体物理学家杰弗里·马斯和保罗·巴特勒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新闻:在室女座和大熊星座中有两颗行星,“其上可能有人”评论家认为此说只不过是一种推测假定这两位科学家所言不谬,而且地球上的人愿意与这两颗行星上的人建立联系,那么双方怎么才能交往呢?就此问题,欧洲航天局火箭运载系统部技术司负责人吉恩·弗朗索瓦兹·利伯海尔接受了德国记者的采访记者:如何与生活在遥远星球上的人交往?利:要想得知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得具有极强的记忆力这两颗行星距地球大约有30光年(1光年即光在1年中所走的距离)远,也就是说,地…  相似文献   

19.
20 0 1年 10月 2 2日 ,印度成功地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 (PSL V)把 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 3颗卫星中有 1颗是印度的侦察卫星 ,另外 2颗分别是比利时和德国的。印度航天界认为 ,这标志着印度已跨入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此前的 4月 18日 ,印度将新一代“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 (GSL V)成功地发射升空 ,并将 1颗重达 15 40 kg的试验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这种火箭是印度政府费时 10年、耗资近 3亿美元的航天“力作”。2 0 0 1年 7月 7日 ,印度退役空军上校、原印度动力有限公司主席戈帕拉斯瓦米在美国盐湖城参加“全球动力推进…  相似文献   

20.
探索“外星人”是科学上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外星人”总是和“飞碟”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思维上的经验性圈子。另一方面,地球生命的发展证明了宇宙中生命的存在,宇宙中生命是否表现在地球这一唯一之点,在实践上是要探索的。在实践上没有实证之前,应当对宇宙中生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首先,地球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也是宇宙中的产物,是宇宙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这一点如何认识可能存在的外星人呢?外星人,如果存在,不管其文明发达到什么程度,也是宇宙进化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