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巴塘弦子舞     
《西南航空》2006,106(11):48-48
弦子藏语叫“谐”,是歌舞的意思,它的全称叫“嘎谐羌”,意为圆圈舞.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女子舞彩袖,跳时队形成一个圆圈.弦子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藏族聚居区,以四川巴塘弦子最为有名。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这里古代属白狼国地,自狼国的“白狼歌”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礼仪歌舞,巴塘弦子为其后世遗风,因此又有“巴塘弦子是藏区弦子的起源”之说.  相似文献   

2.
余茂智 《西南航空》2009,139(9):84-89
成都近郊龙泉山中,有一座名为大佛村的小山村.山村有一寺当然也叫大佛寺.寺里有一块当地人叫作“天落石”的巨大青石.青石上有文史,书法界都十分出名的“北周文王碑”。有文史专家认为,这座刻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的碑刻,是长江流域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南北朝碑刻。  相似文献   

3.
《西南航空》2004,(5):90-91
我叫Orange.新新人类.朋友们都叫我“鲜榨橙汁”,因为一旦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出现.我都是第一个知道的,我永远是新鲜事物的爆料人.别不信啊,说几个给你们听听——  相似文献   

4.
在老家.立秋那天有一种习俗叫“贴秋膘”,到现在也弄不懂什么意思,只知道立秋当天肯定要到姥姥家聚一聚炖些红烧肉。  相似文献   

5.
张选 《西南航空》2009,137(7):72-77
都是为了一些简单的理由 用多年的积蓄买了套新房,终于在成都这座“不想走”的城市给了自已一个不走的理由。搬家时朋友送来一幅油画,叫“扫雪”.是一个藏族女人在屋顶扫雪.另一个背小孩的藏族妇女从屋前走过.有点偏暖的灰调子,雪在飘。朋友有些神秘地对我说:“这是一个叫朱林的警察画的.他只画藏地题材.为了画画.和老婆离了.穷得一贫如洗,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他每天以白米饭拌着胡豆瓣充饥……”。  相似文献   

6.
魏学峰  曾子 《西南航空》2010,143(1):110-112
艺术品往往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从艺术家那里产生出来.它从艺术家那里获得了生命.它的存在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它在它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里有一种明确而有目的的力量。它存在着,它就有能力创造一种精神气氛。周裕国很少涉笔常被人描绘的名山.他的艺术视觉伸向的是川西高原那些几乎叫不出名.而又让人激动得落泪的万重深山,画家所面对的一切,是没有范式可以借鉴的全新世界,  相似文献   

7.
巴山背二歌     
陈珂 《西南航空》2006,106(11):68-68,70
“弯弯背架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打一杵来唱支歌,人家说我好快乐。”“巴山背二歌”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在当地,人们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而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时所唱的山歌就叫“巴山背二歌”.在隐藏于巴中市南江县大山里的米仓古道上,我们见到一群背运筑路条石的背二哥.他们刚爬过一个陡坡,靠着打杵在山梁上歇脚.“背二哥来好遭孽,连路走来连路歇,一年四季穿一件,浑身晒得黢麻黑。”当一个背二哥即兴而唱,其他人随即和唱起来。他们的眉宇间还滴着汗珠,用粗糙的大手捞起本已盐溃斑斑的粗布衣襟,揩着面颊的汗雨.这些汗湿淋淋,喘着粗气的沉重形象,已经一代代刻在了这条古道上。巴中境内的古道有由巴人在三千余年前开通的“巴岭路”、“大行道”.“米仓道”,北通陕西梁川、南郑、直达关中平原西安,下通巴州直延重庆。巴山背二哥像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翻越大山,长途跋涉在这些古道上,而“背二歌”这种在长途背运中产生的山歌,其历史可与巴人的背运一样追溯到秦汉以前,庞大的背运队伍在漫长的背运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学习交流,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式传承,由于背二歌旋律优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间广泛传唱。  相似文献   

8.
剪不剪掉我披肩的长发这个问题我想了十年.可剪掉它只用了一分钟.生活有时就是这样.这就叫过程!我喜欢过程。[编按]  相似文献   

9.
自在于其中     
“自在于其中”,在西方现代绘画中.是一种艺术理念。它要求画者不是平面地.直观地描摩对象,而是直接进入画面之中.反映出自己在三维、四维时空里的切身感受.其中,既有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有空间的分割、穿插乃至重叠。这类作品.充分地反映了以人为本和人的主观意识,既有天人合一,又有物我两忘.自在于其中。放大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一种思辨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0.
抽烟、喝酒、跳霹雳.这是小的时候老师给“坏孩子”下的最被广泛普及的定义。所以后来同学们追捧“四大天王”时,小哥儿几个跟着崔哥“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吼着“沿着掌纹烙着宿命”……就被广泛定义为下九流了。确实有好长时间不明白,这世界怎么变化的这么快。才在“子宫内”跟着柯本游了一小段儿,就发现“好孩子”们都开始哼哼“放学了”,那几个小破孩儿公然还叫“花儿”……  相似文献   

11.
邓砚  刘雪 《西南航空》2009,134(4):82-84
“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里,不在咖啡馆里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这是一句关于咖啡的名言.也描述出了现代都市人对咖啡的一种独有的情怀。很多人喜欢咖啡.是因为更喜欢咖啡馆里的那份浪漫、温馨、缱绻、舒适、怡情和慵懒。这家叫“溯禾”(英文名seedm emory意为“追溯种子最原始的味道”)的红酒咖啡馆位于成都最繁华的中央商务区核心位置——成都玉带桥以东约300米处的白丝街2号缤纷假日酒店5楼,  相似文献   

12.
谢罡 《西南航空》2010,146(4):92-97
沿214国道上行足巨大理古城4公里处的公路边上.有个叫观音堂的地方。观音堂是大理镇的一个行政地名,该名依据此处古老的寺庙观音塘谐音而来。观音塘,又名大石庵。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坐落在苍山清碧峰伸向洱海的“龙脉”上。观音塘分前院、前阁.中殿和后殿。  相似文献   

13.
刘红 《西南航空》2006,103(8):62-63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又叫道场音乐.简称“道乐”.道乐虽然是在宗教场合中运用的音乐.但由于道教生长于本土.因此.道乐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音乐.对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中国人来说.道乐其实并不生疏.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地了解它.认识它.一旦我们接触道乐.反而会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几千年以来.它一直伴随着道教、道教文化的兴盛而兴盛,伴随着道教、道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噶举”在藏语里的意思为“口授传承”,强调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而八帮寺作为“噶举”派的主寺庙之一,坐落在万山峻岭中,它的神秘,再加上遥远的路途,使所有朝拜它的人需经受更多的考验.我第一次看到八帮寺的图片时,恰恰是一张寺庙在血红夕阳下的轮廓,宏伟壮丽都不足以描述它当时带给我的震惊。人们说八帮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我却说,它的静谧和安宁是现在的布达拉宫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15.
元波 《西南航空》2012,(1):106-107
四川出版了一本书叫《千年英雄苏东坡图传》。一听这个书名,稍有不惯。千年文豪还差不多,称为“英雄”,与惯常思维中的概念就一下子难以接榫。  相似文献   

16.
美味珍御膳     
《今日民航》2004,(3):81-81
专吃满汉全席的“美味珍”总投资7000万元.绝大部分钱用于店内展出的古董.在金壁辉煌的餐厅里.每一件古董价值不菲的环境中,享受着3天6顿的满汉全席定能感受到什么叫皇家贵气吧?  相似文献   

17.
《西南航空》2006,103(8):58-59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在中国饮食文化和岁时节令的宜忌上.都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在饮食理论方面.道教主张饮食应重视阴阳调和.荤素平衡.饮食有节的观念.自古以来便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与应用。道教起源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  相似文献   

18.
世界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宋元后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相似文献   

19.
邓平模 《西南航空》2011,(1):38-46,48
目的地是南美。此“南美”不是广袤的南美大陆.它只是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下属的一个乡.1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生活着4500多人.其中3200多人为拉祜族.是一个拉祜族乡。南美由傣语“南勐”演绎而来.意为“古老的基地”。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名言“美是难的”!川菜亦然。它虽与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但是谁能道出川菜美的奥秘呢?对于什么是川菜的美,仿佛美食家有美食家的见解,公众有公众的看法,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