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生命科学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87年以来,为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有计划地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简要介绍了在空间生命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张祝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1,11(2):16-25
着重分析了低速自旋式卫星作为刚性转子在立式硬支承平衡机上做平衡的工作原理及校正原理;给出了校正公式和对YLP-1型立式硬支承平衡机的最小可达剩余不平衡量的标定方法和标定结果;扼要叙述了卫星平衡过程中误差源分析及数据处理,并推导出决定刚性转子最终平衡精度的剩余不平衡量α的计算公式;给出返回式遥感卫星平衡试验的两组数据,飞行试验证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4.
叙述了1990年中国返回式卫星采用的微重力测量系统概况、微重力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微重力测量结果与分折。指出:这是国内首次空间微重力水平监测;研制的JS05-1A 微重力测量仪动态精度优于4μg,响应时间6ms,达到了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该仪器为指导优化空间晶体生长的微重力环境及了解卫星工作状况提供了有力手段。通过对该卫星微重力水平监测所获得的73505对数据进行分折,发现有效载荷动作是影响卫星微重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为10~(-4)g 量级;有效载荷不动作时,除1.23%的时间存在10~(-4)g量级不明干扰外,有97.6%的时间微重力的绝对值小于4×10~(-5)g,仅O.3%的时间在10~(-4)g 量级。 相似文献
5.
郑松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8,8(6):52
本文介绍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微重力搭载试验和具体实施的办法,以及试验所获得的令人鼓舞的科学成果。同时还提出研制微重力卫星的新设想,为进一步开展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徐济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0,10(6):49-56
介绍我国返回式卫星热控设计方案。根据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特点,描述了热惯性法在热设计中的应用。地面热试验数据与飞行遥测温度数据比较表明,两者一致性良好,热控系统工作正常,星体与星内仪器温度均较好地处于所要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搭载任务—空间材料科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为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剩余载荷能力,有计划地以搭载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文章简要地介绍在空间材料科学试验方面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李颐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0,10(6):30-33,43
从一假想的卫星的返回轨道分析出发,论述了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过载一时间”控制方案,说明了该方案是无人卫星回收的一种简便的、可行的控制方案。建议对某些卫星采用长的抛罩后的滑行段,以降低开伞马赫数及速压。 相似文献
9.
简介 从1974年起,中国发射了一系列返回式卫星,这些卫星与涉及遥感和微重力研究等计划相关。虽然第一次发射失败,但其后的飞行均获得了成功,这个记录使中国可以宣称他们从轨道上回收卫星完全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导出了近地卫星上任意部位微重力水平的表达式,分析和近似估算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首次空间材料加工试验时的微重力水平,表明是在按轨道周期变化的优于1×10~(-5)g_0的准稳态加速度上,迭加了幅度不超过2×10~(-4)g_0的随机加速度脉冲干扰。我国在1987年8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空间晶体生长炉,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以砷化镓为主的十项材料加工试验。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必须知道晶体生长期间的微重力水平。本文结合卫星的实际运行参数给予了估算。 相似文献
11.
L. Scarsi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1993,13(12):369-374
Information is given concerning the satellite for X-Ray Astronomy SAX, a project of the Italian Space Agenc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Netherlands Agency for Aerospace Programs, due for launch at end 1993.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the payload are described, together with the ground system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2.
陈世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6,16(6):39-44
从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对信息基础设施和卫星通信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据此对卫星通信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介绍了国际上最新提出的一些推进卫星通信发展的新思想、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Yongliao Zou Yan Zhu Yunfei Bai Lianguo Wang Yingzhuo Jia Weihua Shen Yu Fan Yang Liu Chi Wang Aibing Zhang Guobin Yu Jihong Dong Rong Shu Zhiping He Tielong Zhang Aimin Du Mingyi Fan Jianfeng Yang Yongqing Peng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includes Cospar's Information Bulletin, Space Research Today)》2021,67(2):812-823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payloads of Tianwen-1, China’s first exploration mission to Mars. An orbiter, carrying a lander and a rover, lifted-off in July 2020 for a journey to Mars where it should arrive in February 2021. A suite of 13 scientific payloads, for in-situ and remote sensing, autonomously commanded by integrated payload controllers and mounted on the orbiter and the rover will study the 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of Mars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solar wind, the atmospher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of the planet, looking at the topograph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and in particular for subsurface ice. The mission will also investigate Mars climate history. It is expected that Tianwen-1 wi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dvance our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Mars.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已经发射了近1万个人造航天器,其中大约10%执行的是空间科学和探测任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础研究经费,经济转型也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中国对空间科学的投入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以来先后成功发射了悟空号、实践十号、墨子号和慧眼号4颗科学卫星,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重要科学发现和成果正在不断地产出.空间科学卫星任务(或称计划)与应用卫星从提出到评价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空间科学界从科学团队、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提高认识,确保未来的空间科学任务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大科学产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的40年,是中国空间探测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40年,空间探测极大推动了空间科学和相邻学科的发展,也影响到经济、军事和日常生活诸多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从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成立的1980年至今,中国空间探测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探空火箭、高空气球、科学卫星、月球与行星探测、载人航天空间探测、遥感卫星地面站等主要项目、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对未来若干年空间探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气象卫星现况及未来发展,指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方向,并对我国气象卫星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Chang'E-1, the first lunar mission in China,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on October 24,2007, which opened the prelude of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Later on, the Chang'E-2 and Chang'E-3 satellites were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2010 and 2013,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cience objectives, various payloads boarded the spacecraft. The scientific data from these instruments were received by Beijing and Kunming ground stations simultaneously. Up to now, about 5.628 Terabytes of raw data were received totally. A series of research results has been achiev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scientific results and latest progress from Chang'E-3 mission. 相似文献
18.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e Observation Mission, OSCOM)首次提出海表流场、海面风场和海浪谱(简称 “流–风–浪”)一体化探测的多普勒散射计(Doppler Scatterometer, DOPS)测量原理和系统体制。OSCOM采用Ka-Ku双频多波束圆锥扫描体制的真实孔径雷达,将实现超过1000 km观测刈幅、公里级分辨率的“流–风–浪”一体化卫星直接观测。OSCOM将突破海洋亚中尺度非平衡态动力学、海洋多尺度相互作用、海气耦合的研究瓶颈,支撑实现海洋系统科学、气候变化等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未来,应用OSCOM海表流速观测的模式改进,将奠定海洋非平衡态过程数值模拟、同化和预报的动力学基础,实现海洋和海气耦合模式的重大改进。通过与多源数据融合,OSCOM海流观测的应用将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收支研究和国家重大任务提供支撑。OSCOM科学卫星的实施对于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和卫星对地观测重大应用的突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望带动我国应用卫星的发展从追赶、并行走向领跑。 相似文献
19.
王希季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5,15(6):1-8
返回式航天器从一次性使用向多次重复使用的发展,从技术角度看是合乎逻辑的。从技术和经济分析,中国如果发展载人航天器,则不宜发展航天飞机,应该发展载人飞船。中国发展返回式重复使用的飞船式航天器是适宜的。中国宜于继续发展一次性使用的区域着陆和允许无害受损的返回式卫星,发展返回有效载荷重复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