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消息     
美国拟开发下一代航天飞船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洛克希德公司就开发下一代航天联络船——载人航天器(SpaceVan)达成价值167万美元的合同。该合同要求洛克希德公司按照美国副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宇宙开发措施的建议,对继航天飞机之后作为载人航天运输手段的载人航天器所需技术和费用进行综合调查。载人航天器可载员10人,全长9米,翼长7.2米,重量为航天飞机的1/10,具备卫星维修和应急脱离等多种功能。据美国航空航天局估计,该载人航天器  相似文献   

2.
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二十多年里,对载人航天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也促进了作为生命保障技术医学基础的航天医学的发展。 60年代,航天工程技术和航天医学保证了航天员的航天安全,证明人可在太空生活并能有效地工作。70年代,出现了空间站,航天医学开始研究较长时间的空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并进行一些新的生物医  相似文献   

3.
□□目前,美国已开始研制新型载人航天器——轨道空间飞机(OSP),以便满足国际空间站(ISS)的需求,并突破一些关键技术,最终研制出乘员转移飞行器(CTV)。 OSP在很多方面具有优势,它以现有的技术为基础 ,研制成本低、风险小。它将代替航天飞机执行乘员运输任务,使航天飞机从载人飞行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繁重的货物运输。美国航宇局(NASA)在修改后的综合航天运输计划(ISTP)中,把OSP作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许多航天专家建议,应该加快OSP的研制步伐,使其提前取代航天飞机承…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初兴起的载人航天开辟了人类飞出地球、遨游宇宙的新纪元。目前,载人航天事业已从试验阶段转向实用阶段。载人航天活动是一个经济效益极高、开发潜力甚大的发展领域。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现正分别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即天地运输系统和空间站。天地运输系统主要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在这方面美国处于领先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04,(10):16-17
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在1961年发射的东方号载人飞船:迄今为止.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便用的载人航天器一共有3种: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在1 961年发射的东方号载人飞船.迄今为止,人类研制发射成功并正在使用的载人航天器一共有3种: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相似文献   

7.
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工程中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是全面完成载人航天任务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是人类向更大规模、更远宇宙空间进行航天活动的必要前提。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朱仁璋著)已于2007年10月出版面世。全书共分6章,着重阐述航天器交会对接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8.
欧洲调整载人航天发展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澈 《国际太空》2000,(11):11-13
□□ 4 0年来 ,世界载人航天共经历了 5个阶段。第 1个阶段是 50年代的准备阶段 ,第2个阶段是 60年代的以发展载人飞船突破载人航天的起步阶段 ,第 3个阶段是 70年代发展试验型空间站阶段 ,第 4个阶段是80年代发展航天飞机阶段 ,第 5个阶段是90年代发展和应用大型空间站阶段。在这 5个阶段中以美苏互相竞赛式的发展为主。欧空局也曾根据其“增强欧洲技术、工业能力 ,掌握所有航天应用技术 ,到 2 1世纪初与其他空间大国保持同等水平”的战略目标 ,确定了在载人航天领域发展哥伦布空间站、“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有人照料自由飞行器”( …  相似文献   

9.
一个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包括空间站、大型运载火箭和天地往返运输器三个系统,缺一不可。欧洲一直向往建立一个独立自主(不依赖于美国)的载人航天系统。欧洲空间局80年代初提出,在本世纪末之前,研制出“哥伦布”空间站、阿里安-5运载火箭和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三大空间基础设施。后因“赫尔墨斯”小型航天飞机关键技术多,久攻不下,且经费亦难以支持,不得不在1992年取消了“赫尔墨斯”计划。自“赫尔墨斯”下马后,欧空局提出了一个以发展一次性载人飞船为核心内容的“载人空间运输计划”(MSTD),其目的是一方面可圆其…  相似文献   

10.
发展具备全自主操作能力的在轨服务航天器是未来航天领域的重要方向,而赋予航天器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自主化操作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国外在轨服务操作的重要研究计划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系统论述了基于学习的机器人操作技术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然后,结合未来在轨服务的需求,对我们在此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基于学习的在轨燃料补加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航天领域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学习的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栽人航天器“人在回路”的特点,在评价现有人控交会对接试验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地面验证系统设计原则进行归纳,提出一种载人航天器人工控制系统地面验证平台设计方案.该方案在继承以往航天器自动控制系统地面测试系统设计要点的基础上将“人”纳入控制闭环中,确保了载人航天器人工控制系统地面验证真实性.最后对平台的信息流回路、光学变换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Extended manned space missions will require 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techniques. Past U.S. manned missions used nonregenerative expendables, except for a molecular sieve-base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system aboard Skylab. The resupply penalties associated with expendables becomes prohibitive as crew size and mission duration increase. The U.S. Space Station, scheduled to be operational in the 1990's, is based on a crew of four to sixteen and a resupply period of 90 days or greater. It will be the first major spacecraft to employ regenerable techniques for life support. The paper use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Space Station to address thes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控制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器控制技术是决定航天器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不同航天活动对航天器控制的特殊要求,分析了高性能卫星、载人航天器、月球探测器和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控制的现状.杨嘉墀院士指出航天器控制必将走向智能自主控制之路.进一步提出,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应秉承"理论方法、系统结构、器部件要同步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从目前应用情况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基于特征模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是大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故障诊断神经网络系统的专家知识表达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其它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故障诊断神经网络系统,提出了两种故障诊断神经网络的专家知识表达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飞行器液压动力系统的故障诊断,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并且专家知识表达方法对诊断结果有很大影响,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它动力系统的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5.
Life Support is a basic issue since manned space flight began. Not only to support astronauts and cosmonauts with the essential things to live, however, also animals which were carried for research to space etc. together with men need support systems to survive under space conditions. Most of the animals transported to space participate at the life support system of the spacecraft. However, aquatic species live in water as environment and thus need special developments. Research with aquatic animals has a long tradition in manned space flight resulting in numerous life support systems for them starting with simple plastic bags up to complex support hardware. Most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have to be identified as part of a technological oriented system and can be described as small technospheres. As the importance arose to study our Earth as the extraordinary Biosphere we live in, the modeling of small ecosystems began as part of ecophysiological research. In parallel the investigations of 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s were launched and identified as necessity for long-term space missions or traveling to Moon and Mars and beyond. This paper focus on previous developments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for aquatic animals and will show future potential developments towards 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which additionally strongly benefits to our Earth's basic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返回式航天器从一次性使用向多次重复使用的发展,从技术角度看是合乎逻辑的。从技术和经济分析,中国如果发展载人航天器,则不宜发展航天飞机,应该发展载人飞船。中国发展返回式重复使用的飞船式航天器是适宜的。中国宜于继续发展一次性使用的区域着陆和允许无害受损的返回式卫星,发展返回有效载荷重复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载人航天器的安全可靠,载人航天器控制计算机一般需具备拜占庭故障恢复的能力。根据拜占庭恢复理论,提出一种拜占庭容错计算机实现的原理性方案,然后对这种拜占庭容错方案进行了原型实现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器的防火与灭火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分析了微重力下着火和燃烧的特点,有重点地介绍了适合不同火情的火信号探测器和怎样合理确定火探测器的种类、数量和布置,建立有效的火、烟探测警报系统。对可用在载人航天器上三类灭火剂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在载人航天器上怎样进行灭火,并提出了灭火后的处理要求。强调指出了在载人航天器上对火必须以防为主,执行严厉的防火要求,采取严格的防火措施。最后,还介绍了国外载人航天器的火、烟探测和灭火系统。  相似文献   

19.
空间站概述     
自1961年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员上天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载人航天器已由初期的小型载人飞船,发展到大型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空间站的诞生,特别是永久性空间站的建立,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众多方面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就过去十多年中美国、苏联和欧洲发射的空间站作一简略概括,然后对空间站的构型,用途和未来发展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KM6载人航天器空间环境试验设备是中国最大的一台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 ,是国际上五大典型空间环境试验设备之一。已建成的有 9个分系统 ,模拟室由三舱组合 ,主模拟室直径 1 2 m、高 2 2 .4m,极限真空度 4.5× 1 0 - 6Pa、热沉温度 1 0 0 K,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章对其技术指标、系统组成、功能、特点进行了介绍 ,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对研制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