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星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跟地球文明一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作为外星人乘具的飞碟,它在外星文明中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外星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飞碟来源于它所在的文明,又集中体现了它所在文明的发展程度.外星人通过飞碟实现了宇宙飞行,同时将他们的文明延伸到星际之间,这样的文明可以称为星际文明.以飞碟为标志工具的星际文明,远远超越了现阶段的地球文明,它的出现使地球文明的光环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2.
利用射电望远镜。科学家早已发现星际空间存在着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在恒星之间分布着的星际物质(如星际气体、星际尘埃和各种各样的星际云等)中,也存在着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和物质,如氢、碳、氧、磷、铁和水等等。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为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信念是:地球与其他天体大不相同,它有着许多形形色色的生命.直到目前,还有很多科学家认为,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碳、氧和氮在其他行星上是下多的.天体物理学领域中最新的发现告诉我们,这些元素过去被称为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在宇宙中并不缺乏.事实上,最近在星际空间就发现了它们.今天要提出的问题,不是除我们之外是否还有生命,而是在其他太阳系中生命多不多,进化到厂什么程度,以及我们又怎样才能与之取得联系.  相似文献   

4.
正据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报道,科学家在太阳系中发现了新的星际"高速公路"。小天体可以"借道"星际高速公路,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从小行星带向海王星之外的轨道迁移。此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迁移过程需要几十万至百万年时间。在宇宙中航行,离不开引力,也藏有"高速公路"。星际高速公路,就是太阳系中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空间流形管道构成的超级运输网络。这些空间流形管道与太阳系天体的拉格朗日点密切相关。不同天体附近的流形管道在空间中可以相互连接,由此形成庞大的星际高速公路网络。  相似文献   

5.
行星和生命     
宇宙中有无穷的奥秘,其中最大的奥秘是生命现象。组成生命的元素虽然是恒星的核灰烬,但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却是在行星上,所以我们把行星和生命放在一起来介绍。 行星的形成 恒星死亡时抛洒在太空的氢、氦和重元素,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团,它们在收缩形成恒星时旋转速度加快,离心力增大。离心力最大的是云团赤道区,它对云团向内收缩起阻碍作用,就是说使引力变弱,收缩率比其它区域小,结果使收缩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太阳高能电子和日冕区开放场及行星际磁场特征,建立了相对论电子束与伴有空间变化(空间周期变化)的轴向场相互作用模型,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该体系产生的电磁不稳定性,结果指出只有当太阳高能电子束速度和空间振荡场波数大到一定程度时,该体系才可激发在旋电磁模不稳定性,当太阳高能电子束逐一通过日冕和行星际空间时,激发具有波频向低频漂移特征的电磁波.  相似文献   

7.
他们或许出于一种纯粹的好奇心注视着我们,在他们眼里,我们不过扮演了“银河系动物园”中的一员而已.……在他们的星际飞船上装备有尚未把同地球人的接触编入程序的生物机器人.前不久,著名UFO与超自然现象专家希拉利·埃万斯在总结性研究时只谈及到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宇宙探索     
γ射线望远镜简介γ射线在光谱的X射线之外,波长小于0.01纳米,最短波长没有极限,已探测到的最短波长为10亿亿分之一纳米。γ射线具有极高的能量,没有任何一颗恒星和星际气体的温度高到能发射γ射线。只有高速旋转的黑洞、脉冲星和类星体辐射γ射线,高速运行的宇宙射线撞击星际气体的原子时也辐射γ射线,中子星、黑洞碰撞时则可发生γ射线爆发。它们构成γ射线宇宙,需要用γ射线望远镜进行探测。γ射线能穿透宇宙中的物质而跨越数十亿光年的空间,但却不能穿过地球大气层到达地面。不过γ射线撞击大气层的气体原子时会发出闪光、因而在地面上…  相似文献   

9.
北辰 《飞碟探索》2003,(2):35-37
广泛存在的星际分子1963年,由于射电望远镜的使用,人们开始陆续发现遥远的星际云中含有一些星际分子。此后,对星际分子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展,星际分子也是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之一。那个时候,天文学家谈论星际分子成了一种时髦。这些星际分子种类繁多,在空间的各个方向都发现了它们的踪迹,主要分布在银河系的旋臂中。在众多的星际分子云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是人马座B2和猎户座A,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分子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人马座B2被称为星际分子的宝库。现在,已发现的星际分子多达100多种,主要有OH、H…  相似文献   

10.
嫦娥一号卫星(Chang'E-1)上搭载的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A/B)是国际上首次在200 km极月轨道观测等离子体环境的探测仪器.SWID-A/B的科学目标是探测月球附近等离子体与月球的相互作用,获得月球附近的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是各能量成分离子流量的直接反映,包含了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密度和温度信息.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离子流量数据反演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的算法,并通过模拟太阳风离子注入探测器的过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对月球附近太阳风离子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时,行星际太阳风运动到月球附近后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和密度与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相近;太阳风离子的温度则比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高103 K.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虽然热衷于从降落到地面的陨石中获取星际尘粒,可许多人还梦想从另一个来源——彗星上获得宇宙尘.电于彗星几乎不会降落到地球上(对地球来说是幸运的),所以收集足够的彗星物质就意味着要离开地球——拦截一颗彗星,而后把样品带回地球.欧洲空间机构已经制定计划,由罗塞塔使命——21世纪初期,欧洲空间机构的“基石”使命之一——实施此项任务.罗塞塔将要寻找到一颗驶向地球较近的彗星,在彗星上着陆,搜集一些冰物质,而后飞回地球.  相似文献   

12.
利用行星际监测数据进行地磁暴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地磁Dst指数的预报中.对ACE卫星探测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及其变化对未来几小时的Dst指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些行星际实测参数中,对Dst指数作用较为明显的是太阳风速度、太阳风质子密度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同时,当前Dst指数实测值对今后几小时的Dst指数已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全连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由于采用了全连接神经网络结构,模式能够反映出太阳风、行星际磁场等参数与地磁Dst指数参数的复杂联系,可以自动建立输入参量的最佳组合方式,提高了预报精度.通过利用大量实测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式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利用优选的ACE卫星行星际监测数据提前2 h对Dst指数进行预报.通过检测,预报的误差为14.3%.   相似文献   

13.
“先驱者10号”在茫茫太空中遨游了25年后仍在向地面发回信息。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空间考察器中飞行时间最长和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星际探测器。 “先驱者10号”探测器是美国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系列,从1958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月,美国航宇局用德尔它Ⅱ型运载火箭,将“冰星”和“宇宙星际热质谱计”两颗卫星送上太空。 其中,“冰星”卫星,主要用于测量地球表面冰层,同时也能测量地球的陆地和云层。 “冰星”携带的主要探测仪器  相似文献   

15.
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Solar flares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s,CME)是产生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源扰动.Ⅱ型射电暴是CME驱动的激波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运动引起电磁波辐射的结果.以研究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警预报为背景,对Ⅱ型射电暴特别是甚低频Ⅱ型射电暴的频谱特征以及物理成因进行分析,认...  相似文献   

16.
从行星际磁场的大尺度螺旋形构型和扇形边界附近太阳风流动与冕旒的可能相关,本文得到一个推论,即在行星际空间可能存在一种较厚的螺旋扇形过渡区。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的实地观测证实了这种较厚的螺旋扇形过渡区的存在。在所分析的45个螺旋扇形过渡区中,磁场强度都不为零;大部分大于或小于周围平均场强。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磁增大和磁减小两类过渡区中的物理性质和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7.
能量中性原子(Energetic Neutral Atoms, ENA, 简称能原子)是指在日球层内外空间, 拥有>0.1keV动能的原子.在此空间领域并没有温度>106K的中性气体, 但却充满动能>0.1keV的正离子.因此能原子A应该是A+离子与原地稀薄气体B原子或分子交换电荷所产生的, 即A++BA+B+. 电荷交换涉及极小的动能变化, 新生的能原子A和离子B+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有动能. 离子B+随即被当地磁场俘获, 能原子A则脱离磁场约束并携带其原属离子群的成分和能量信息而直线运动, 成为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有效媒介. 美国人造卫星 IBEX (Interstellar Boundary Explorer) 直接探测得到来自日球层以外星际空间的能原子, 大幅延伸了利用能原子遥测空间等离子体的领域. 本文据此论述了空间能原子的发现, 综述了探测空间能原子的基本概念与实例、取得的主要成果、仪器设计和研制进展以及未来空间利用能原子遥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木星电子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虑了行星际平均螺旋场的影响,推导了木星电子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对流-扩散方程;讨论了木星电子的传播。其结果和观测资料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9.
能量粒子进入磁层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来自行星际的能量粒子进入磁层的过程一直是磁层研究的热点,也是空间天气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以往的工作大都集中在讨论不同行星际条件下粒子进入磁层的统计规律.本文在T89磁层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太阳能量粒子进入磁层运动的程序,计算了几种不同能量的质子从不同方位角入射到磁层的运动轨迹.模拟结果表明,能量粒子沿着磁力线方向才可能穿越磁层到达地球表面,越偏离这个方向,则越早被反弹.能量越高的粒子进入到地球磁层上空的角度范围越大,但仍然只有沿着磁力线入射的粒子才能到达地球表面.这些结果与理论预言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以1997年1月空气天气事件期间的观测为依据,在构造了比较接近真实的背景太阳风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三维时变的MHD模式,模拟了CME(日冕物质抛射)激发的扰动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过程,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及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Bz在1AU的时间经历。模拟结果与WIND卫星的测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拟与观测得到的扰动得到地球的时间、地球空间环境各量的变化及Bz的时间经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