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射诱饵是以RCS信号模拟系统、雷达干扰机为载荷,对敌方地空防御武器系统中的雷达探测系统实施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的电子战武器.本文对空射诱饵发展进行了分析.概述了空射诱饵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空射诱饵作战使用方式,论述了空射诱饵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红外诱饵是对抗红外导弹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红外诱饵及其投放/发射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对此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航空拖曳诱饵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诱饵释放过程中,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集中质量法,将柔性拖曳缆绳离散为一系列由阻尼弹簧连接的节点,建立了缆绳的动态模型;对诱饵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诱饵的六自由度模型;提出了缆绳与诱饵的耦合条件,以使模型更加完整。对诱饵释放过程中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并分析了缆绳的形状、张力和诱饵的姿态角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载机飞行马赫数越大,缆绳下沉量越小,因此,应控制释放过程中载机最大飞行速度,以避免缆绳进入载机的高温尾喷流区。为避免出现"鱼钩"现象,应尽量减小诱饵的释放初速度与载机空速方向的夹角。按梯形速度释放诱饵时,缆绳中拉力的最大值比匀速释放诱饵时要小,且诱饵的俯仰角变化没有匀速释放时剧烈,因此建议以梯形速度释放诱饵。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在美国AOC年会上展出了几种对抗雷达制导导弹的新型机载拖曳式诱饵及对抗红外制导导弹的一次性诱饵。拖曳式诱饵称得上是对付先进单脉雷达制导导弹十分有效的干扰手段。作为拖曳式诱饵的先驱,美Tracor宇航公司从80年代初开始研制这类产品。美海军在1987年与雷神公司签订了一份开发ALE—50拖曳式诱饵的合同,现在F/A—18E/F、B—1B及部分F—16飞机上广泛采用。与第一代拖曳式诱饵不同,新一代诱饵均设计成可发射欺骗性的信号给敌方导弹,将其引向诱饵所在位置。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研制的光纤拖曳式诱饵已开始在F一4和“阵风…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外的军用机特别是战斗机为了对付各种导弹和防空火力的攻击,或多或少都带有用于自卫的电子战系统。近年来,国外电子战设备的发展很快,出现了不少新的技术和系统,这必将给飞机的攻击和防御系统的设计带来很大变化。本文将分别介绍国外机载电子战设备的热点技术,供读者参考。拖曳式诱饵机载电子战系统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是拖曳式诱饵,这种诱饵用来对抗雷达制导导弹,补充和取代传统的机载干扰机。拖曳式诱饵将装备美海军的F/A-18E/F,空军的H-1B和F-16,还可能装备F-15和U-2。  相似文献   

6.
拖曳式诱饵是对付防空导弹的有效手段.探讨了拖曳式诱饵干扰雷达导引头的角度跟踪系统和速度欺骗原理,介绍了国外拖曳式诱饵的研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7.
雷声公司近日宣布,已经完成了 ADM-160B 小型空射诱饵(MALD)的飞行试验。小型空射诱饵以涡喷发动机为动力,可对敌防空系统实施干扰,其载机包括 B-52轰炸机和 F-16战斗机等。迄今为止小型空射诱饵在 B-52轰炸机和 F-16战斗机上共进行了35次飞行试验,其中33次获得了成功。小型空射诱饵重为115kg,采用可折叠弹翼,可装备多种作战飞机,只要这些作战飞机具有悬挂227kg 炸弹的能力即可,其中装有1760数字武器数据库的作战飞机还具备发射前的诱饵航迹重新规划能力。目前雷声公司正在对在小型空射诱饵上加装数据链进行演示验证,目的是使小型空射诱饵具备发射后的航迹重新规划能力。  相似文献   

8.
航空拖曳诱饵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东立  刘亚枫  林鹏 《航空学报》2014,35(1):161-170
 为准确预测航空拖曳诱饵系统能否干扰成功,建立了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集中质量法,将柔性拖曳缆绳离散为一系列由阻尼弹簧连接的节点,建立了缆绳的动态模型;对诱饵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诱饵的六自由度模型;提出了缆绳与诱饵的耦合条件,使模型更加精确。分别对诱饵释放过程中,以及释放完成后载机机动时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并分析了缆绳的形状、张力和诱饵的姿态角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为避免出现“鱼钩”现象,应尽可能减小释放诱饵的初速度与载机空速的夹角;应按梯形速度释放诱饵,以使缆绳中拉力的最大值较小。释放完成后,应控制载机最大飞行速度,以避免缆绳进入载机的高温尾喷流区;载机作盘旋时,缆绳在载机的圆形轨迹之外,且载机飞行速率一定时,角速度越大,缆绳向外趋势越大,越有利于避开载机的尾喷流区。  相似文献   

9.
马东立  刘亚枫  林鹏 《航空学报》2014,35(1):161-170
为准确预测航空拖曳诱饵系统能否干扰成功,建立了系统的物理数学模型并对其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应用集中质量法,将柔性拖曳缆绳离散为一系列由阻尼弹簧连接的节点,建立了缆绳的动态模型;对诱饵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诱饵的六自由度模型;提出了缆绳与诱饵的耦合条件,使模型更加精确。分别对诱饵释放过程中,以及释放完成后载机机动时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并分析了缆绳的形状、张力和诱饵的姿态角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为避免出现“鱼钩”现象,应尽可能减小释放诱饵的初速度与载机空速的夹角;应按梯形速度释放诱饵,以使缆绳中拉力的最大值较小。释放完成后,应控制载机最大飞行速度,以避免缆绳进入载机的高温尾喷流区;载机作盘旋时,缆绳在载机的圆形轨迹之外,且载机飞行速率一定时,角速度越大,缆绳向外趋势越大,越有利于避开载机的尾喷流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航空拖曳式诱饵释放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根据诱饵的运动状态,将释放过程划分为自由状态、放索状态和拖曳状态。利用Kane方程建立了拖曳式诱饵释放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拖索离散为若干段刚性杆,诱饵视为刚体与拖索铰接,其上的作用力包括铰约束力、气动力和重力。针对放索过程中第1个索段质量时变引起的变质量动力学问题,采用Generalized-α算法进行时域求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载机不同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拖索释放速度以及拖曳点位置对诱饵释放过程中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空高速下释放,诱饵的俯仰角幅值较小,质心相对位置变化较稳定,收敛速度较快,但载机飞行速度过大时,诱饵容易靠近载机尾流区并受其影响;放索速度增大时,诱饵俯仰角幅值增大,质心会出现纵向沉浮运动;拖曳点远离重心时,俯仰角震荡幅值增大,当靠近重心时,收敛性变差,应合理设计并优化拖曳点位置和放索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