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空间观测热带地区的降雨分布,并以此为目标制定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计划(TRMM),将由美国和日本合作完成。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将于1996年从日本种子岛发射中心用H-Ⅱ火箭发射,搭载在卫星上的降雨雷达遥感器由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应用大型望远镜跟踪、观测人造卫星,精确地为其定位完全是可能的。大型望远镜不仅可用作观测天体,而且也可用在观测卫星上。近来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CRL)研制了卫星跟踪光学装置,用它进行了低地球轨道运行卫星乃至静止轨道卫星的光学跟踪,即开展卫星精确定位研究,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光学跟踪卫星通常情况下,采用无线电跟踪卫星,即接收来自于卫星发射的电波,在得出卫星方向的同时,利用多普勒效应求得速度。在跟踪数据的基础上求得卫星轨道参数,从而做出卫星轨道预报。  相似文献   

3.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1987年空间活动预算为五十亿二千二百万法郎(1986年是四十八亿四千七百万法郎)。该中心还等待另外增加空间经费,估计为四十亿至五十亿法郎。这批费用将花在欧空局的几项大的空间活动中,例如欧洲哥伦布空间站,阿里安-5运载火箭和赫尔墨斯航天飞机以及未来的欧空局 PDSE 通信实验卫星、法国和美国合作的海洋观测卫星(Topex-Poseidon)。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坐标转换,利用卫星位置、速度参数精确估算星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全观测带多普勒参数的方法.利用卫星速度、位置,通过星载SAR空间几何模型和坐标转换关系,建立SAR图像中斜距同卫星下视角之间的四次方程,解出下视角并进一步计算出该斜距处的多普勒参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无卫星位置、速度误差情况下估算精度达到0.02Hz(多普勒中心频率)和2×10-4Hz/s(多普勒调频率);存在卫星位置测量误差(300m)以及速度测量误差(0.3m/s)的情况下,估算精度达到0.8Hz(多普勒中心频率)和0.07Hz/s(多普勒调频率).该方法适用于单星SAR以及分布式SAR高精度多普勒参数的估算.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  相似文献   

7.
针对空间动目标指向任务对卫星提出的高精度控制需求,研究了卫星星体/快反镜二级复合系统的指向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空间运动目标高精度指向控制方法。首先,基于近圆轨道Clohessy Wiltshire方程获得追踪卫星与目标卫星的位置信息;然后,基于扩展Kalman滤波算法进行多信息融合确定追踪卫星姿态参数,并实时解算出追踪卫星载荷光轴与目标卫星的相对姿态,获得跟踪指向所需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最后,通过星体一级姿态控制和基于快反镜的载荷光轴二级指向控制,实现对目标卫星的快速、高精度指向。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保证快速性的同时实现动态指向控制误差小于072″。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空间目标的高精度指向控制,为未来空间中激光通信等航天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编队小卫星应用系统的地面运控管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由于空间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空间技术及微型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小卫星星座和编队飞行(星间距维持在50~1000m)或分布式运行技术(部署在椭圆轨道上相距500km的母卫星与子卫星)已成为空问技术的热门话题之一。该技术在空间构成虚拟平台,使得小卫星星座中替代巨大天线的虚拟天线,高分辨干涉仪、大容量通信设备及多种仪器能对同一目标进行同时观测,以便减少观测偏差、提高观测精度等,并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和行星际探测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日本1992年空间预算申请额比去年增加7.2%,达1904.75亿日元。 1.科学技术厅与1991年相比,增加11%,为1449.15亿日元,这是若干年来,要求预算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其原因是地球观测平台技术卫星(ADEOS)及其2型(即ADEOS-2)、通信广播技术卫星(COMETS)、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技术试验卫星-7(ETS-7)等大型卫星计划,陆续进入预研阶段或研制阶段。空间站  相似文献   

10.
空间技术,特别是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器,为光学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使得对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研究发生了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光学也由此获得新生。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天文观测和地球观测两个方面。 (一)天文观测在天文观测上,光学仪器借助于航天器,穿出了地球大气层的屏障,从一些行星附近通过,有的仪器甚至还在某些行星上着陆。观测的清晰度得到提高,光谱范围也大大扩展。因此可以说,空间光学观测的天文学成就可以和过去的全部成就相匹敌。随着1983年空间望远镜的发射,天文学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部轨道天文设施(ST)将包括一部天文望远镜系统(OT人)和五部能够接收天文望远镜输出图象的仪  相似文献   

11.
哈勃空间望远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美国航宇局研制的最昂贵和技术最复杂的一颗科学卫星。这颗卫星由马歇尔中心、洛克希德公司和帕金·埃尔曼公司组成的承包小组负责研制。欧空局和几家欧洲公司也参与了研制工作,并负担15%费用,研制太阳电池翼和暗弱天体照相机两个部件。作为交换,美国航宇局保证欧洲科学家获得15%的观测资料。卫星由三大部分组成:光学部件、科学仪器、保障系统。卫星重12.5吨,主结构尺寸为42.5英尺×14英尺,太阳电池翼全部展开后,宽度可增加到45英尺。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究所于1967年11月开始从事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的单位。截至目前,研究所先后为我国各类遥感卫星提供了上百台(套)空间光学遥感器,超过我国所有在轨业务运行空间光学遥感器的80%,成功率100%,性能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欧洲新一代商业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新一代昴宿星"(PleiadesNeo)于2021年4月29日成功发射,首星命名为新一代昴宿星-3。"新一代昴宿星"具有分辨率高、侦测一体、图像采集能力强、卫星高度敏捷和星座高频重访等特点。1发展历程在法国太阳神-2(Helios-2)军用光学成像卫星和军民两用"昴宿星"(Pleiades)部署完毕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寻求下一代光学成像卫星的研制方案,旨在实现小时级重访和更高的分辨率,并提升卫星持续观测时间以及高响应能力。为了响应CNES的需求,阿斯特留姆公司(Astrium),  相似文献   

18.
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和未来技术是法国空间活动的三项优先的中心任务。换句话说,这三项中心任务即是巩固欧洲运载火箭的地位、发展空间应用和未来的空间技术。这一决定是由法国新任工业部长热拉德·隆盖在布尔歇宣布的。他希望加强有关材料、推进、电子、信息处理、通信和观测系统方面的技术力量。还将通过分别在1994年和1999年发射的斯波特-4卫星和斯波特-5卫星增加民用方面的观测活动。  相似文献   

19.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委员会已批准了斯波特(即试验性地球观测卫星)的整个研制费,总数达八亿一千五百万法郎,按目前四个法郎等于一块美元比值来算,折合二亿零三百万美元。而美国一九八二年初将发射的“陆地卫星D”,迄今已追加到一亿美元的研制费。法国已与国内几家私人宇航企业签订了研制合同:马特拉公司研制多用途平台,其费用为五亿二千万法郎,还制造星上仪器和高分辨率照相机,费用一亿四千万法郎,仅这一家公司承包合同费是六亿六千万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诸多因素使空间工业对小卫星重新发生兴趣,其中包括微型技术取得新的发展,新的发射手段进入市场(如小型运载火箭、一箭多星技术等)。尤其是一些小国家对小卫星的低费用优点极为青睐,它不仅可用于科研,而且能进行对地观测、通信和星际飞行。欧洲咨询委员会估计,今后10年内将有180颗小卫星升空,其主要研制者是美国。欧洲现在也开始相信小卫星了。最近,法国国家空间中心、欧空局等单位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小卫星座谈会,提出了许多小卫星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