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早期的探月飞行都采用直接由地球飞到月球的地月转移方式,探测器由运载火箭直接发送到地月转移轨道,这样做的好处是飞行时间比较短,只需3至5天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探月活动中采用了一种新的飞行方式,探测器飞离地球前,先在绕地球飞行的调相轨道上运行若干圈,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一是可以在运载火箭能力不够的情况下,由探测器来补充;二是可以减小转移轨道中途修正的负担;三是可以扩大发射机会窗口。文章以嫦娥一号探测器及美、日的两个月球探测器为例,详细讨论了这种新的飞行方式,同时还对我国后续探月计划的飞行轨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
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载人登月任务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过程,其技术体系丰富,是影响载人登月任务成败的关键环节。文章详细分析了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阶段的飞行方案,阐述了载人任务与无人任务设计准则上的区别,剖析了载人月面着陆及起飞技术的内涵。此外重点分析了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10∶1深度变推力液体发动机技术、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大承载着陆缓冲技术、发动机羽流导流与防护技术、月尘清除及防护技术等六项与载人登月舱推进系统和结构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途径和解决方案,对深入认识载人登月飞行器系统的技术体系及技术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和月球坑观测与遥感卫星(LCROSS)两个月球探测器的任务概况,并重点分析了其科学目标、有效载荷与探测任务,总结了LRO和LCROSS的初步探测成果,提出了对未来月球探测的几点启示:①月球南极是探月竞争的战略制高点;②高分辨地形测绘是探月重点;③月球上的水是热点科学问题;④月面环...  相似文献   

4.
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概念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无人月球采样任务,包括采样及封装方式分析,飞行过程选择与轨道初步方案,月面软着陆方式选择,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需求,月面起飞上升的要点,地球大气高速再入返回器的外形选择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概念设想,并对其进行了简要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探月工程管理创新与专项试验验证技术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探月工程进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技术、管理方面创新等情况,重点总结分析了探月工程三期牵引发展的运载火箭和探测器系统大型地面试验验证技术的需求、创新思路及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7项典型大型专项试验的技术成果及应用情况。这些基础设备和专项试验技术能够基本满足探月三期工程特别是环绕、着陆、采样返回探测任务中的空间环境、进入环境、着陆环境及天体表面环境等特殊环境模拟要求,可验证产品设计方案、工艺方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暴露产品在制造质量、材料、工艺方面存在的缺陷,对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实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球各大航天局有可能在年内就联合开展无人月球探测签订一份宪章.以在下个年代中期把着陆探测器送上月面。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倡议的这份宪章将确立称为“国际探月网”(ILN)的这项无人探测计划的目标。ILN计划可能包括在2013年实施一项试验台技术项目.以研制可能在2017年前送往月球的通信与导航卫星和无人着陆探测器。着陆器将由ILN项目的不同合作伙伴发射,数量可能多达4个。各方将对发射安排进行协调,以确保同时有尽可能多的着陆探测器在月面上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月成为世界航天界的新热点,也成为载人航天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公布了“空间探索新构想”,其中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  相似文献   

8.
针对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任务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云架构的体系仿真系统,实现了辅助设计、方案验证和协助任务等功能应用。分别从任务设计和应用模式角度分析了体系仿真系统功能需求;根据需求给出体系仿真系统总体架构,采用仿真平台和仿真支持库统筹建设的方式,完成了系统开发与集成;提出了针对体系仿真系统建设涉及的体系建模、任务规划、推演展示、效能评估和系统联动与扩展关键技术实现方案;应用该系统实现了对典型载人月面活动场景的仿真,得到了关键参数模拟推演结果,验证了体系仿真系统各项功能有效性和正确性;最后给出了思考和展望。该体系仿真系统可支撑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相关任务开展发展论证和综合评估验证,能够为同类系统开发提供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9.
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与实施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美国基于"猎户座"飞船的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概要方案进行了描述,包括探测器系统组成、运载火箭和飞行方案等内容。从速度增量、目标星引力等方面,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并与载人火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以及无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实施途径建议,包括目标星选择、载人飞船系统设计等。讨论了其所涉及的推进、星际飞行安全保障、小行星表面行走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载人深空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简介了国外月球和火星等探测器软着陆缓冲机构"触地"敏感技术与应用,提出了采用冲击加速度检测的探测器软着陆缓冲机构(足垫)触月敏感触发方案,阐述了敏感触发装置的设计思想,分析了探测器软着陆触月过程的动力学响应,论述了触发装置的冲击加速度敏感检测方式与原理以及电路单元设计。该装置比较适合月球探测器软着陆缓冲机构的结构和工作特点,可以满足制导、导航与控制(GNC)主控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最近反驳了“月船”1探月任务花费太高的说法,称这项任务将使印空间探测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将有助于建立月球基地。该机构发言人称“月船”1任务耗资不到40亿卢比,只占该机构年度预算的10%。批评者称其它国家已开展探月活动,因此对是否有必要开展这类项目表示质疑。“月船”是印首项无人探月任务,耗资38.6亿卢比,  相似文献   

12.
月亮女神探月计划及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日本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在顺利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于北京时间2009年6月11日受控落月.该探月计划在一箭三星组网探测月球背面重力场、有效载荷创新设计、科研活动组织、成果产出、公众参与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有许多亮点,对我国探月工程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综合回顾、分析和评述了月亮女神探月计划的任务、探测器、轨道与飞控、重要事件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载人月球极地探测任务,采用一种自由返回轨道与三脉冲机动轨道相结合的地月转移轨道方案。关于自由返回轨道部分的设计,建立了基于近月点伪参数的两段拼接模型,采用一种考虑地球扁率修正的改进多圆锥截线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显示改进的多圆锥截线法具有更高的求解精度,可为精确设计提供更好的初值;关于三脉冲机动轨道部分的设计,基于混合轨道模型,采用特殊点变轨和Lambert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计算,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速度增量的消耗。最后,通过大量的仿真计算,对轨道的速度增量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可为未来载人月球极地探测地月转移轨道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磊  于登云  张熇 《航天器工程》2010,19(2):128-135
绕月自由返回轨道用于早期载人登月任务及相关试验任务,对保证任务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可选的轨道飞行方案之一,其对当前及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设计仍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文章阐述了给定约束条件下绕月自由返回轨道的设计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分析了绕月自由返回轨道的相关特性,为任务设计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蔡晓东  杜青  夏宁  王超  杨祎 《宇航学报》2021,42(8):1015-1026
结合嫦娥五号探测器主要任务特点,简要介绍了多器供配电系统的功能需求、多器联合供电方案设计,并通过能量平衡仿真分析、多母线融合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复杂空间环境下多任务、多模式的高可靠轻小型化供配电系统设计难题。在轨飞行试验结果表明:供配电系统功能正常、工作可靠、性能优良。提出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多器组合一体化供配电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满足并确保了月面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可靠实现,可为未来探月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测领域供配电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04,(3):45-45
由于其投资1亿美元的月球轨道探测器计划进展迅速,深受鼓舞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把该无人探月器的发射时间提前一年,即从2008年提前到2007年,甚至有可能更早。称为“月船”1号的该探测器主要任务之一是寻找月球上的聚变燃料氦3。在为期两年的探测中,它将获取月面高分辨率的地质、矿物学和地形测量图。该项目一位负责人称,新的发射日期是切合实际的,因为火箭和探测器本体基本上都是现成的,有效载荷的制造工作也已启动。他说,该探测器将以印度2002年9月发射的“气象卫星”所用的平台为基础,设计配置将在3月底冻结,实验有效载荷也将在年底前冻…  相似文献   

17.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外探月返回再入飞行的工程实践情况,对国外载人航天器月地返回再入几何约束、再入走廊约束、航天员过载限制约束,以及再入轨道、再入航程、再入方式和气动外形的选择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载人探月及载人深空探测航天器返回再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人类社会和深空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火星探测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从1960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无人火星探测器至今,人类已发射无人火星探测器47次,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载人火星探测在探索地外生命、星际移民、推动科技发展、提升国家地位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航天运输系统技术是载人火星探测任务实施的基础技术,其技术水平对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风险、复杂度和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有必要开展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0.
LOX/LCH_4变推力发动机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变推力发动机和LOX/LCH4发动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OX/LCH4变推力发动机系统方案。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此方案进行了功率平衡和推力室传热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方案完全能够实现10:1推力变比。LOX/LCH4变推力发动机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运载器和航天器中,对我国探月及后续的载人登月工程均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对LOX/LCH4发动机的技术发展和未来的载人登陆火星等任务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