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研究了双举升多级液压缸在进行大负载举升时的同步误差测试技术,重点分析了两种同步误差测试方法,即施加轻载测试法和位移差测试法。针对目前采用的施加轻载测试法,从测试原理和试验装置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该方法中存在的对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产生的不利因素。同时阐述了改进后的位移差测试法,通过改进同步试验台架,设计专用机电液一体化测试系统,实现了双举升液压缸在带载状态下的同步误差的精确测量,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2.
对某产品底盘中后梁组装、焊接工艺改进进行了总结分析,该工艺可有效提高后梁组装的安装精度,有效控制焊接变形,保证各安装尺寸和形位公差精度要求,从而避免举升油缸在带动举升臂举升及回抱过程中承受侧向力,通过该工艺改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同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同步轨道自旋稳定卫星海上姿态章动联合控制原理。通过分析等倾角进动过程,建立了理论与实际执行角、同步脉冲执行次数和时延的计算模型,并给出了姿章联控系统的组成及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OFDM系统的接收端对同步性能的要求很高,同步不好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非常大。符号定时同步是同步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循环前缀的符号同步改进算法,相比于最大似然估计算法,改进算法运算量小、实现简单。两种算法的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对循环前缀长度的要求要低得多,并且估计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多基站雷达同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雷达组网或多基地被动无源定位情况下各站之间必须要求的高精度同步系统的技术。首先给出了该高精度同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用途。介绍了现有的几种同步系统 ,然后重点介绍了卫星同步系统和微波同步系统的基本原理 ,最后提出了目前研制的组合同步系统模块 ,并给出了主要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突发通信系统中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通信中,要求系统的同步能够达到快速准确,以便通信的顺利进行。文章针对应用于突发系统中的OFDM的同步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分析了系统中主要存在的三种同步:符号同步、样值同步以及载波同步的原理,并给出了具体实现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DVB-RCS系统的介绍揭示了全网时间同步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通过对DVB-RCS标准规定的全网时间同步流程的分析,明确了主站提供的定时信号——节目时钟基准(PCR)的准确与否是时间同步性能好坏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定时信号产生、传输过程的分析,确定了影响定时信号准确度的因素,提出了产生精确定时信号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采用检测替换法消除抖动延迟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将SpaceWire ECSS-E-50-12C标准中基于Time-Code时间分发的同步方式应用于SpaceWire光纤总线系统中时,存在计时精度不高且计时长度短、延时误差不可控、频率偏差无法补偿的问题,不能满足纳秒级的时钟同步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使用从节点的本地时钟计数、时间戳计算平均延时、以及根据时钟频率偏差调整动态时钟计数的方法,消除时钟同步过程中时钟延时、抖动和频率漂移的影响,提高时钟同步精度。通过仿真验证,在光纤总线系统主节点和从节点的时钟频率不同,传输延时为80ns,延时抖动为8ns,且同步间隙为100μs的情况下,优化后的时钟同步精度达到了从100μs到24ns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多普勒估计是猝发传输背景下的GMSK (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高斯最小频移键控)扩频通信系统接收端同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针对短时猝发GMSK扩频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时间极短的特点,搭建了系统接收端同步段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适应该短时猝发同步段结构的多普勒估计算法,建立了短时猝发多普勒估计算法模型,推导该算法公式的同时对算法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详细阐述了该算法进行多普勒估计的实现过程,并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信噪比为1 dB时,多普勒估计准确度可达到97.2%,信噪比≥3 dB时,准确度均能在99%及以上,该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应用在猝发传输背景下的GMSK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同时也表明当通信系统处于弱信号的条件下时,该多普勒估计算法性能依然能达到一个较为优异的准确度值。  相似文献   

10.
引言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流量与日俱增。空管自动化系统在空中管制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而时间同步技术在空管自动化系统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雷达自动化处理使用精确的时间同步有效消除远距离数据传输过程中误码、滑码现象,保证雷达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统一混沌系统同时作为同步系统的驱动系统和响应系统,在已确定驱动系统方程的情况下,利用混沌同步的三种方法:PC激活控制法、反馈法、Lyapunov直接法,去构造响应系统方程,并将构造的响应系统以L¨u为例,从理论和数值上进行了分析,又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以L¨u系统为例得出两个统一混沌系统达到同步的充分条件,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给同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同步是OFDM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同步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将任何一种同步技术分离出来单独进行都是不可能的。针对全相位OFDM系统,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的定时和频率偏移估计联合同步算法,该算法利用了全相位OFDM系统数据帧的完全自我复制的特点来实现。利用数据序列及其在时域复制间的自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最大似然函数,系统完全可以实现精细的符号定时和频偏估计。最后,与其他的同步方案在性能上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联合同步估计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直扩通信码同步捕捉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指出在扩谱通信中,扩谱同步的重要性,它是系统获得处理增益和优良特性的前提,其中码同步捕捉是直扩系统同步的关键。为此,较详细地介绍了扩谱通信的扩谱码同步捕捉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无线数据广播系统中 ,由于数据编码格式多采用无帧间隔的同步方式 ,这给接收机解码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 ,如何确定同步并区别误同步就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文中在目前现有的硬件同步方式的基础上 ,针对某些小系统的应用 ,提出一种以软件形式解决无帧间隔同步机制的方式 ,它充分利用现有微处理器的高速和高性能 ,有效地减小了小系统组成的硬件成本 ,并增加了系统实现同步和区别误同步的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灵活性 ,对无线数据广播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6,(6):131-137
针对有效载荷地面测试系统难以适应卫星有效载荷工作模式快速切换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有效载荷地面测试系统星地时间的同步方法。该方法利用测试局域网中卫星遥测帧广播的频率实现了星地时间的同步,根据遥控指令使地面测试系统准确切换状态以配合有效载荷的测试。星地时间的同步为地面测试系统的状态记录提供了时间标志,可作为有效载荷数据判读的输入条件。此方法易于实现,通用性强,可为有星地时间同步需求的地面测试系统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对TD-SCDMA空中接口的初始化同步过程做了简要分析之后,给出了解决其中两个关键性问题的办法,并用所述的方案对初始化同步过程进行了Matlab仿真,最后给出同步性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时间同步的重要性 将通信网上各种通信设备或计算机设备的时间信息基于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例如UTC时间),将时间偏差限定在足够小的范围内,这种同步过程叫做时间同步。一般来说,时间同步广泛应用于INTERNET。计算机时钟系统用于记录事件的时间信息,如E-MAIL收发时间、文件创建和访问时间、数据库处理时间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OFDM系统以其优秀的频带利用率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OFDM系统在高速数据传输环境下出现的符号定时同步问题与经典同步算法中的问题的不同点做了分析,并对针对小子载波数情况出现的不同对已有的经典符号定时同步算法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最后使用Matlab对其进行了仿真,可以得出在小子载波数的情况下捕获性能良好,是一种可以用于高速OFDM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相似文献   

19.
扫描系统可以使光学遥感器获得更大的成像幅宽。为实现大角度扫描,光学系统采取扫描主镜和半角随动镜的两轴形式。文章对光学遥感器扫描系统两轴随动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两轴随动装置周期性较强的特点,提出在主从同步系统的常规PID控制系统基础上增加重复控制环节,重新设计了一个改进的同步控制器。利用重复控制对周期性外激励信号的跟踪、抑制性好的特点,增强系统对同步误差的抑制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利用重复控制理论设计的同步控制器在保证原有系统跟踪精度和动态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的减小了扫描成像时间段内的同步角度误差。扫描成像阶段内同步误差减小了78%。  相似文献   

20.
新型飞行器利用动态瞬时角速率信号进行气动辨识。遥测系统采用光纤陀螺测量动态瞬时角速率信号,通过RS422串口与采编设备进行数字通信,通过同步信号和移位脉冲信号控制角速率信号同步采集与传输,且在传输信号中设置帧头和帧尾,保证了数据信号同步的正确性。测试结果表明光纤陀螺动态测量精度达到0.01°/s,随机振动过程中的均值漂移优于0.01°/s,且具有良好的抗力学环境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