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航空兵的制夜权,就是指作战中,在夜间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拥有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域的控制权。随着夜视技术和装备的出现与发展,使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制夜权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作用已上升到可与制海权、制空权和制天权等量齐观的地位。美军航空兵十分重视夜视技术的发展,在近期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几乎所有参战飞机都具有夜视能力,其作为一种关键的力量倍增器,被美军称为实施主宰夜晚、保持优势的制胜之策。无论在作战装备方面、还是在作战实施方面,美军航空兵都已经实现了单方面的制  相似文献   

2.
丁国如  孙佳琛  王海超  焦雨涛 《航空学报》2021,42(4):524750-524750
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电磁频谱空间呈现出环境错综复杂、目标类型多样、用频行为多变等新挑战,导致频谱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面向复杂电磁环境下频谱秩序安全、频谱对抗安全和频谱共享安全等需求,基于人工智能的频谱管控成为电磁频谱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存在着具有挑战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首先,调研了复杂电磁环境下频谱智能管控的国家战略需求,然后,提炼了智能频谱管控的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进一步从频谱管控模型机理、频谱态势感知、频谱行为推理、频谱安全决策和频谱管控应用系统等5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相关发展动态及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电磁超材料是由亚波长微结构周期排列而成的人工复合材料,对电磁波有很强的传导调控作用或吸收作用,在航空武器装备隐身设计领域被广泛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电磁超材料的概念,综述了电磁调控型超材料、电磁吸收型超材料、主动可调型超材料和智能超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航空电磁偏折超材料、电磁吸收超材料和频率选择超材料的隐身机理及应用研究现状,分析认为隐身机理丰富和可设计性强是电磁超材料有别于传统吸波材料的主要优势。从拓展吸波频谱、增强吸波性能、吸波智能可调三方面对电磁超材料提出发展建议,包括吸波频谱进一步向红外、激光、紫外波段拓展,宽频吸波性能进一步提升,吸波频带智能可调。  相似文献   

4.
(1)军机研制的目的在于夺取制空权和制信息权.现代作战模式的转变,使得对武器系统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单方面的性能优越,所形成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构成作战能力的飞机平台、机载武器和航电系统应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研究,分析总结无人机系统在侦察作战全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电磁干扰,结合无人机系统抗干扰特性,提出应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无人机系统作战运用方法,有效提高了无人机在战场中的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6.
机载电子设备承载于特定的飞机结构中,特定的飞机结构就构成了机载电子设备特定的电磁防护特性;飞机结构的电磁防护/电磁硬化特性对机载电子设备影响巨大,军用飞机的电磁防护/电磁硬化特性是其作战完整性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对电磁防护/电磁硬化的概念从电磁兼容和电磁战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电磁加固/硬化的概念,指出飞机结构的电磁防护需要兼顾工程技术和作战任务两个视角;然后为了提升机载电子设备的作战完整性,在对典型电磁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飞机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飞机结构的电磁防护特性以及电磁损伤机理;最后从电磁防护、电磁硬化两个角度对飞机结构提出了几种典型的电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的指挥与控制系统(C4ISR)作为网络中心站的核心,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初步展示了其作战能力。信息安全是保证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使用等多个环节畅通无阻的有力保障。本文综合论述了美军在C4ISR信息安全方面的政策、网络防御及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美国海军协同作战系统、空军先进作战管理系统等跨域作战理念,深入剖析了美军跨域作战体系的历史背景、武器构成、异构信息火力一体的体系,得出互操作平台在跨域作战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跨域协同体系发展理念和对我军相关系统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军高技术装备与新作战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远  宁波 《国际航空》2003,(11):32-34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美军不断提出一些新的作战理论,包括“全维作战”、“全频谱作战”、“非接触作战”等,本文结合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介绍和分析了这些新的作战理论,同时也剖析了高技术装备中存在的一些弱点  相似文献   

10.
《航空世界》2005年10月12日,神六发射升空,遨游苍穹115个小时后携两位英雄成功返回。短短两年,3个黄皮肤黑眼睛的龙的子孙成功巡天短短两年,全世界都看到这个这个国家的崛起谁都无法阻拦。进入21世纪,我国航空业在大型运输机研制方面将会有何大动作,本刊在总结过去的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作战飞机平台上改进出同型伙伴加油机,是英国、美国和苏联/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常用做法。而现代战争环境下的制电磁权  相似文献   

11.
贾朝文  冯兵  鄢勃  杨洋  张学帅  刘翔  李燕平 《航空学报》2021,42(2):324507-324507
战斗机电子战系统提供的态势感知、无源攻击引导、电子对抗和主动隐身等作战能力可以极大提升飞机的生存力和杀伤力。为满足电子战系统越来越高的新质作战能力要求、作战对象快速能力提升、贴近实战的作战样式和作战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新要求、适应不同战斗机平台及航电任务系统要求等需求,追求高质量和敏捷开发模式,电子战系统架构必须精心设计。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按照能力视图、作战视图、系统视图和技术视图对需求和技术进行了迭代研究,基于灵活数字处理算法支持不同战法、全域综合共用、以快应变和以柔制变等顶层设计思想,从全数字化处理、综合化、可扩展和开放式等多个视角论证了电子战系统架构设计需求,并给出了核心设计要点和方案。战斗机电子战系统架构在大量实践中得到验证,效果良好,能够满足作战使用需求,对下一代战斗机电子系统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新的空战理论--基于网络中心战空战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它的特点,并比较了基于网络中心战空战和早期空战及基于平台中心空战的优劣,给出了基于网络中心战空战的系统结构,列举了基于网络中心战空战应用的总线型结构,分析了基于网络中心战空战的全新空战理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卫星导航系统的脆弱性,美国首先提出了导航战的概念。近几年来,美国密集制定了多项有关导航战的政策文件,不断丰富和发展导航战理论与技术,同时将导航战加入到作战演习和部分实战中。从梳理导航战技术现状入手,进而阐述了美国导航战条令与政策的最新进展,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导航战演习与作战应用实践,最后总结并提出了美国导航战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粗糙集的空战效能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现代空战的特点,构建了空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由于超视距空战和近距格斗是现代空战的两个主要模式,因此在指标体系中分别引入了与这两种模式直接相关的分项能力,并且给出了各分项能力的计算模型,针对以往效能评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中权系数确定的主观性问题,应用粗糙集理论对第3代战斗机的各种指标数据进行挖掘,利用信息熵概念求得各指标的属性重要度,并归一化处理为各指标的权系数,克服了传统权系数确定方法的主观性。最后,建立了空战效能评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磁脉冲武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以及对飞机的电磁效应.研究了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并在最后谈及飞机电磁脉冲防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电磁脉冲武器产生的电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电子杀伤武器,具有极高的军事应用价值。本文阐述了电磁脉冲武器的特点及高能电磁脉冲的形成过程,并对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最后,介绍了预防电磁脉冲武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电子战展望与未来海军电子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20世纪武器装备电子技术和军事技术及本世纪电子战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我海军电子战的特殊要求和我海军电子战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云作战是云计算技术在军事领域带来的全新作战模式。在未来空天成体系对抗中,云作战将具有作 战力量聚散无形和作战行动虚实结合的优势。本文分析了空天信息装备体系的建设需求,基于云作战概念,构建了空天信息装备体系;从重视云作战制胜机理研究、提升装备融合能力、重视可靠性和安全性、坚持统筹协调 等角度,探讨了云作战概念对空天信息装备体系建设的启示,深化了空天信息装备体系建设需求与实现途径的 认识,对空天战场信息装备成体系建设与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CS for carrier electronic warfare airplan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adar cross section(RCS) of carrier electronic warfare airplanes.Under the typical naval operations secti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radar wave’s pitch angle incidence range analysi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ATIA software, considering dynamic deflections of duck wing leading edge flaps, flaperons, horizontal tail, and rudder, as well as aircraft with air-to-air missile, anti-radiation missile, electronic jamming pod, and other weapons, the 3D models of carrier electronic warfare airplanes Model A and Model B with weapon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hysical optics method and the equivalent electromagnetic flow method, by the use of the RCSAnsys softw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rier electronic warfare airplanes’ RCS under steady and dynamic flights were simulated under the UHF, X, and S radar bands.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detection probability of aircraft by rada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lectronic warfare, and completes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A of carrier electronic warfare airplane is better than Model B on stealth performance and on discover probability by radar detection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4):442-454
The laser weapons will play a special role in the future high-tech wa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airborne laser weapon on the System-of-System (SoS) effectiveness in cooperative comba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dicator constru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eapon cap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and the combat simulation.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capability is divided into 4 layers by the bottom-to-up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indicators. It can describe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cator layers from a qualitative perspective. Together with the 4 layers capability indicator system, a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airborne laser weapon is established by the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mpact analyses show that the SoS effectiveness improv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laser weapon output power, the laser launcher diameter, and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ixel. But the SoS effectiveness promotion brought by the photoelectric sensor pixel is limite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ctical airborne laser weap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