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9月2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与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杂志联手打造的专刊《系统工程在中国》正式发行。60年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巨匠,总结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开辟了系统工程发展的新高度。十二院(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正是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等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明确提出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是对所有系统都适用的技术和方法。这篇文章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一个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并在迅速发展之中,而且越来越显出其强大生命力。钱学森是公认的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整个创新过程,在工程、技术、科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月13日,第十三期钱学森论坛"相聚丝绸之路起点,奏响强国战略号角——钱学森智库聚焦古都复兴"在西安盛大开幕。一周后,2018年1月21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十二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钱学森军事系统工程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期钱学森论坛在深圳盛大召开。本期钱学森论坛以"引领改革先声四十年,抢抓时代历史新机遇——钱学森智库聚焦创新中国"为主题,旨在践行十九大精神,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创新中国建  相似文献   

4.
40年来深圳市通过不断创新始终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效益、深圳模式",成为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伟大成就。本文是李德仁院士在第十四期钱学森论坛上作的报告,论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用深圳的创新理念、钱学森战略智慧,点亮"创新中国"的一个开始。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今年,我国已经发射了长征七号火箭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还将在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这将在全国掀起新一轮关注航天、关注科技创新的热潮。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央电视台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国内、国外的智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是大都缺乏一种东西,就是决策支持的方法工具。而对于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工具体系这个问题,钱学森早在1978年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1978年,钱学森等人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文中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这一文章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系统工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开创和发展过程中,在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探索形成的具有航天特色的系统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理念、体系和方法,并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文章从系统工程的起源和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航天器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及应用实践,提出了新时期坚定系统工程理论自信、推动空间事业新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钱学森科学历程的三大创造高峰:创建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建立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创建系统学,并开创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领域.以钱学森建立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为基础,分析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学与综合集成方法,以及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110周年. 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的一生、创新的一生和辉煌的一生.在长达70多年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涯中,钱老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1月份:中巴资源卫星转向第二代,“资源一号”03、04星通过总体方案评审,初样研制启动。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召开第一届年会,开创中国深空探测研究。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挂牌。“神舟五号”当选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 2月份:为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庆祝五院建院37周年,钱学森铜像在北京航天城揭幕。 3月份:国际小行星委员会决定以“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命名太空中新发现的小行星。  相似文献   

11.
正钱学森,一个值得让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名字。1955年10月,钱学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值此钱学森归国63年之际,"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从2015年  相似文献   

12.
<正>王越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与钱学森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并对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王越院士的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20世纪60年代,我和钱学森接触过一段时间。1965-1967年的时候我曾任某型导弹预研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西安的某设计所工作,当时是属于七机部的,而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那个时候钱学森作为领导,我有时向他汇报一些问题,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13.
正薛惠锋教授曾在西北工业大学执教,对于钱学森与西北工业大学的情缘有着颇深的感触。薛教授通过饱含深情地回顾钱学森一生的光辉历程和爱国情怀,重温了钱学森留给西北工业大学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抒发了对于钱学森作为一位思想先驱、科技泰斗、做人楷模和育人导师的崇敬之情。以下内容是根据薛惠锋教授口述录音整理编辑而成。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宇航学会成立于1979年10月,是由钱学森、任新民、张震寰发起,国务院、中央军委、民政部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术性机构和法人社会团体。学会由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其宗旨是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中国宇航学会下设38个专业委员会,拥有179个团体会员单位和3万余名个人会员。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内、国际航天交流与合作活动,与众多国际航天组织、机构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组织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关系,在促进航天学科发展、推动航天技术创新和推进和平利用空间资源造福人类社会的活动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黄顺基教授与钱学森曾多次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科学研究上得到了钱学森的多次指导。以下内容是根据黄顺基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在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关心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对钱学森的认识,以及钱学森对我的影响4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16.
正航天化学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主要聚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协同创新,打造引领本技术领域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目前设有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相关的三个研究方向,涉及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  相似文献   

17.
正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经历,李佩教授翻译并主持编著了钱学森的多部论著。李佩认为,钱学森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一个领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蒋英夫妇很熟。从1945年开始,  相似文献   

18.
动态     
《航天员》2011,(2):49-51
杨利伟出席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3月18日,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影片《钱学森》由西部电影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侨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拍摄,主要讲述了钱学森留学美国、冲破重重障碍回国建设、用毕身精力投入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以及钱学森与蒋英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参加开机仪式的还有广电总局与陕西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及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等。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11,(3):I0001-I0001
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功勋卓越的人民科学家。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领域作出了重大开创性贡献,为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航天事业描绘出了长远的发展蓝图。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他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力倡导培养科技帅才和将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20.
近日,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为主研制的风云三号02批首发星03星装运出厂.卫星出厂前,中国气象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联合组织召开了卫星出厂评审会,对卫星研制流程和技术状态进行了严格评审,认为,卫星作了多方面的创新和改进,其主要功能、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卫星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