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杭仁 《航天员》2009,(4):35-37
“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脉络 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登月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引起全世界震动。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应用分析吴国兴前言载人航天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梦想。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卫号载人飞船成功地飞上太空,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以来,载人航天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这30多年中,人类曾多次登上月球,研制出可多次使用的航天飞...  相似文献   

3.
航天短讯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1):116-117
我国将首次发射环境卫星;我国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发射航天员将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嫦娥”备份星拟2009年发射;NASA计划2011年发射新的月球探测器;欧盟首艘自动运输飞船将于2008年2月发射。  相似文献   

4.
沈羡云 《航天》2014,(11):28-31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12名美国阿波罗航天员在月球上生活几天后,安全地返回地面。21世纪,人类的外太空探测目标已经不局限于月球,而是瞄向更远的火星。移民火星,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高歌 《航天》2012,(7):50-51
理查德-尼克松曾任美国的第37任总统,他就任的1969年正是阿波罗计划“瓜熟蒂落”的阶段。同年7月16日,美国发射了载有三名航天员的阿波罗11号飞船,随后尼克松参与了航天员成功登上月球和安全返回的有关活动。7月20日,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踏上月球时,尼克松在白宫与他们通话,祝贺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相似文献   

6.
图片解读     
2009年6月,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被称为曙光的太空计划(Aurora),宣布欧洲从2001年就已开始准备,并计划在2024年登月。计划的目标是:力争在2030—2035年间向火星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实现欧洲航天员登上这颗红色星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月震是什么     
发生在月球上的地震称之为"月震"。众所周知,地球每年都发生许多次地震,月球也会发生月震。月球的内部能量已近于枯竭,虽然现在它是一个几近僵死的天体,但仍然有轻微的活动,因此经常有微弱的月震发生。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航天员登月后在月球静海西南角设置了检测月震的仪器。此后,相继在月球着陆的几艘"阿波罗"飞船又先后在不同位置放置了月震仪。月面上的6台月震仪组成了检测月震的网络,它可以记录月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震源深度。至1977年8年为止,月球上的月震仪共监测到10000多次月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杨孝文 《航天员》2012,(5):61-63
1968年12月21日,3名美国航天员搭乘“阿波罗”8号飞船随“土星”5号火箭升上太空,进行绕月球轨道飞行,实现了人类首次进入另外一个天体的重力场,此次飞行也因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勇敢、最无畏的飞行之一。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08,17(6):138-139
2008年10月29日,NASA在美国德来顿飞行研究中心首次公开展出下一代飞船——“猎户座”乘员探索飞行器,并特意展示了一个指令舱,它将在2020年把人类送上月球,而且最终前往火星。“猎户座”看起来与1969年往返于月球的“阿波罗”飞船惊人相似,但前者直径是16.5英尺,后者直径仅为12.8英尺。飞船通过扩大空间,可以携带6名航天员。模型重14000磅。制造完成后,  相似文献   

10.
《航天》2009,(8):43-43
为了重返月球,美国目前正在打造新型登月飞船“猎户座”。这种新型飞船大胆借用了阿波罗工程的可靠经验:“猎户座”的外形酷似阿波罗飞船。“猎户座”月球着陆器仍采用阿波罗飞船登月舱的设计理念,即由上升级和下降级组成,上升级是航天员完成登月使命后将他们送回月球轨道的乘员舱,下降级是一个有4条腿、通过火箭发动机实现“软着陆”的着陆平台。  相似文献   

11.
贾永  李宣良 《航天》2012,(7):6-7
一个梦想,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的千年梦想,随着3位中国航天员由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终于成真。  相似文献   

12.
雨轩 《航天员》2013,(4):72-75
2013年6月26日上午,神舟十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成功返回地面,这距离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已有10年之久。10年间,中国恰有10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而神十也恰好是我国神舟飞船系列的第十艘飞船。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迄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载人航天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和礼炮号、和平号系列空间站,近来又在努力试验航天飞机。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他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险和365天22小时39分钟长期太空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08,17(4):F0003-F000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自1968年组建以来,研制并发射成功6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其中,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第一颗现代小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和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  相似文献   

15.
提高航天员工能力的方法及春研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挥航天员工作能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人具有思维、认知、决策和操作能力。在空间飞行过程中,可利用人的这些能力,使之与自动操作的机器之间优势互补、配合协调,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下面以美国水星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例,阐述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人在航天中对意外情况能及时做出反应。例如当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向月球表面降落时,发现预定的降落点很不安全,航天员立即决定更改原方案,重新选择安全的地方降落相反,前苏联的一艘无人飞船登月时,因不能机动选择着陆地点而失败。 2.当载人航天器的硬…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人类对绕地运行的月球有着无尽的好奇,遥寄了种种联想和梦幻,希望能够亲眼去看一看“广寒宫”的真面目。历史定格在1969年7月20日,在这一天,人类终于踏上了这个让许多人魂牵梦绕的星球:美国著名的阿波罗11号飞船将两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这次行动无疑是人类对太空探索里程碑式的活动,从此开辟了人类向宇宙进军的新阶段。在37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次激情燃烧的登月之旅时,仍然能感觉它的经典和辉煌。  相似文献   

17.
喻京川 《航天员》2012,(5):78-80
《登陆月球》描绘了想象中的登月航天员在月球上铺设各种仪器设备的情景。画面背景是被太阳照亮的月球山峰,天空上漂浮着我们的家园——地球。然而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画家还只是把登月飞船想象成一枚带有翅膀的火箭的样子。月面的山峰也过于高大险峻了。  相似文献   

18.
袁越 《中国航天》1998,(3):30-32
雅典娜将月球勘探者送往月球袁越图1雅典娜2运载火箭起飞的情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雅典娜2运载火箭1月6日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进行了首次发射,有效载荷为美国航宇局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这是最后一艘阿波罗飞船发射25年来美国航宇局发射的第一颗专用...  相似文献   

19.
《航天员》2007,(1)
登陆火星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无数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正在默默耕耘、积极探索,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但是,通往火星的道路并不平坦,其艰巨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这意味着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突破大量关键技术,研制出可靠的火箭和飞船,还要保证火星航天员的安全和健康。前往火星的发射窗口,大约每两年才有一次。从地球出发到达火星,单程需要半年的时间,从火星返回地球也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航天员执行一次火星任务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三年多的火星任务中,航天员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氧气和饮用水。如果乘组为6名航天员,每人每天消耗0.9千克氧气、0.6千克食品和2.5千克水,如此一来,仅此三项三年时间总消耗量就达26280千克。因此,火星飞船必须采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对水和氧气进行再生和循环,甚至应通过受控生态系统,实现食物的在轨生产。此外,前往火星,运载火箭必须要有足够推力,飞船等设备具有高可靠性、易于维修,以保证飞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航天员能对乘坐的飞船进行维修。登陆火星过程中,航天员会遇到上述的诸多技术挑战。然而,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叶秋 《中国航天》1995,(4):15-16
月球上氦3含量丰富叶秋1985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对阿波罗号飞船航天员带回的月球岩土样品的分析,证实了月球上存在氦。这一发现,给月球的研究和探测工作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人们过去只知道,月球上存在大量的硅、铁、铝、钛、钙和氧等元素。这些东西地球上都很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