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春晚轰动亮相的天宫一号展现了未来我国空间站的雏形,它是我国具有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目前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计划于2010年升空。据介绍,天宫一号大致可分为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资源舱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可为天宫一号提供动力。天宫一号的重量和神舟七号差不多,约为8吨。  相似文献   

2.
陈立 《中国航天》2011,(11):22-22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飞入太空,在宇宙中遨游。天宫一号上有两个舱段: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在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方面肩负了巨大任务,也吸引了较多关注,相比之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生产的资源舱就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3.
正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的基础上,根据天宫二号任务的需要改装研制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了天宫二号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电缆网)、资源舱结构及总装工作。天宫二号搭载了全新配套的空间应用系统载荷设备,无论配套设备数量还是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所以,天宫二号资源舱虽然和天宫一号资源舱是"孪生兄弟",内涵却有所不同。为了满足任务需要,八院早在2012年初,就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左永亮 《航天员》2012,(4):60-69
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7fl,1-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舱门,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随后刘旺和刘洋也陆续进入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一起微笑挥手致意,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在距离地球30万米的高空,3位航天员开始了为期10天的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5.
2007年2月7日,国际空间站的重要组件——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从日本横滨启程,3月12日安全运抵肯尼迪航天中心。“希望”号实验舱是首个日本建造的可供人居住的太空设施。主要由日本筑波航天中心研制。“希望”号实验舱由压力舱、舱外设施、两个实验设施、一个实验后勤舱、一个舱外实验平台及机械臂等部分组成,它们将先后搭乘美国航天飞机升空,与空间站完成组装对接。  相似文献   

6.
庞之浩 《航天员》2012,(2):62-65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是国际空间站最庞大、最复杂的舱段,所以用美国航天飞机分3次把它发往国际空间站。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暴露设施、实验后勤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后勤舱又包括增压段和暴露段2部分,是日本实验舱的主要储存舱,用来储存和供给实验样品、各种气体和液体以及日本实验舱的备件。该舱暴露段位于暴露设施前端。可容纳3个有效载荷,用于为暴露设施储备和提供物资。  相似文献   

7.
庞之浩 《航天员》2012,(1):61-64
有人把当今最大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比作不落的航天母舰,这很形象。欧洲对国际空间站有两大主要贡献,即研制了“哥伦”布号实验舱和自动转移飞行器(ATV),另外还有“和谐”号节点舱-2、“宁静”号节点舱-3等。  相似文献   

8.
《航天》2011,(3):38-41
二○一○年2010年国际空间站的组建已近尾声,航天飞机3次造访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增添了美国"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号观测舱、俄罗斯"黎明"号小型实验舱;更换了已经用尽的氨冷却剂储罐和一些旧电池组;安装了通信天线等部件。  相似文献   

9.
邸乃庸 《航天》2009,(7):38-41
2001年航天员承担了更为繁重的太空建筑任务.为国际空间站增添了三个舱段(美国命运号实验舱、美国探索号气闸舱和俄罗斯码头号对接舱)和一只手臂(第一套遥控机械臂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阿里安火箭搭载再入实验舱的有效载荷舱和服务舱结构;实验舱的主要技术参数;热防护系统、热控系统、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电源、数据处理系统等各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实验舱的主要用途及研制计划。  相似文献   

11.
林利栓  李筱梅 《航天》2012,(8):19-19
2012年6月18日17时10分,航天员景海鹏打开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飘入天宫一号,面对镜头向人门招手示意,随后航天员刘旺、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依次飘入天宫一号。  相似文献   

12.
邸乃庸 《航天》2010,(9):32-35
2008年2月7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将欧洲制造的、价值20亿美元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至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呈圆筒形、重约10吨、直径4.5米、长7米、容积达75立方米、能容纳3名航天员、安放10套科研设备,其命名源自著名的欧洲探险家哥伦布。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5日晚22点04分,沐浴在中秋皎洁月光之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了一声巨大的轰鸣声。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直刺苍穹,踏上了它的太空旅程。经过575秒飞行以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后,将变轨进入高度约384千米的运行轨道,进行在轨测试。  相似文献   

14.
盛世起“天宫”和平号诞生于前苏联航天活动的鼎盛时期,是前苏联第三代载人空间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9座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它的设计工作始于1976年,1986年2月20日核心舱发射升空。接下来量子1号舱(1987年)、量子2号舱(1989年)、晶体号舱(1990年)、光谱号舱(1995年)和  相似文献   

15.
针对梦天实验舱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和科学载荷试验的任务需求,以及大质量、大尺寸的构型特点,结合天宫空间站双自由度对日定向的整体构型要求,从总体构型和布局2个方面,梳理梦天实验舱的设计约束、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途径,介绍梦天实验舱的构型与布局设计状态。通过仿真分析、试验模拟、在轨飞行等验证手段,验证设计效果,分析、总结梦天实验舱总体构型及布局特点,可为同类航天器的总体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许斌 《中国航天》2011,(11):16-17
天宫一号是新研制的飞行器,虽然使用了很多成熟的技术,但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非常多。单看天宫一号的个头——长10.4米、直径3.35米就比以往的飞行器大很多,如何保证它能够成功升空,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并在太空平平安安地飞行两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者们为此煞费苦心,做了大量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17.
罗斌  季逸民  吴军 《上海航天》2023,40(5):1-14
作为空间站主要舱段之一,梦天实验舱主要为各类舱内外载荷的在轨试验提供支持,具有特有的载荷货物进出舱支持和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支持能力,可全面提升空间站的综合应用效益。梦天实验舱2022年10月31日入轨,入轨后完成了初始状态设置、在轨测试和多次货物进出舱任务,各项功能正常,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回顾梦天实验舱研制历程,概述梦天实验舱总体方案,总结其主要技术特点及创新点,介绍在轨测试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8.
受运载工具运载能力的限制,大型空间站须在太空对接组装。对接与转位机构在空间站组建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用于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及转位,实现空间站实验舱的组装。空间站实验舱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是实施对接与转位任务的主动端,为复杂的空间机电热一体化机构产品,在正常模式下,由主动端实施分系统所有动作。在研制过程中,分系统充分论证系统方案,集中攻克关键技术,充分试验产品样机,并先后在轨圆满完成了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的对接与转位任务。论述空间站实验舱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的研制技术,对后续空间机构产品研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入预定轨道,在太空等待与神舟九号飞船交会对接的那一刻。在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研制队伍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研制天宫一号年轻的总体设计博士团队。这个团队诞生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19名博士都是"70后"和"80后",其中6人是近两三年与天宫一号结缘的。走近这个博士团队,能够感受到他们充满多彩梦幻和追求现实的内心世界。受航天精神传承的航天年轻一代,正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为载人航天工程奉献着青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国际空间站"(ISS)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合作完成。"希望"号实验舱是ISS最庞大、最复杂的舱段之一,由舱内实验室、增压后勤舱、舱外实验平台、暴露后勤舱、机械臂及卫星间通信系统六部分组成,用航天飞机分3次发射后对接到ISS。1985年5月日本开始着手"希望"号实验舱的设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于2009年完成了在轨组装。从启一、应用概况2010年8月,日本宇宙开发战略本部做出2016-2020年继续参加ISS计划的决定。计划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年至2010年年中,第二阶段从2010年年中到2012年年末,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四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图1给出了到2020年日本参与ISS计划各阶段的应用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