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伴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真正进入到了空间站建设的实质阶段。在这次举国关注的航天发射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研制交付的各种类型上百台发动机以完美的表现,再次成就了中国太空探索的新传奇。与此同时,推举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精准入轨的金牌动力经过成果转化后,这些高科技含量十足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在民用科技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貌似"高冷"的航天高科技既落了地更生了根,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2.
发射短讯     
张小琳 《航天器工程》2009,18(2):127-130
我国将于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 2009年2月10日报道,随着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空间站也逐渐揭开了神秘面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设计重量为8t。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之后,我国将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我国将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外媒评论     
徐玥  孙梦婕 《航天员》2011,(6):31-32
法新社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对接试验是中国为2020年建立自主空间站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按照计划,中国的空间站如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一样,将具备承担航天员执行数月太空任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雨水 《航天》2011,(12):62-63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火箭升空后585秒,天宫一号进人预定轨道,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中国人梦中的“太空摇篮”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刘斐 《中国航天》2011,(11):14-15
镁光灯、聚焦台、扩音筒,一时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作为中国航天高技术水平、高可靠性能的最新代言,天宫一号在突破技术难关、开启中国未来空间站建设大幕的重大工程中,承担了哪些任务,又作出了哪些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天宫二号的规模与天宫一号一致,也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进行技术验证的重要阶段,要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如果把这个对接组合体比作太空居室,那么天宫二号结构则是这个"大开间"的主结构,航天员将在其中工作与生活。那么这个大开间有哪些奥妙之处呢?记者走进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一探天宫二号结构机构分系统的奥妙。固若金汤  相似文献   

7.
在春晚轰动亮相的天宫一号展现了未来我国空间站的雏形,它是我国具有试验性质的小型空间站,目前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计划于2010年升空。据介绍,天宫一号大致可分为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资源舱内有发动机、电源装置等,可为天宫一号提供动力。天宫一号的重量和神舟七号差不多,约为8吨。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10):3-4
9月29日21点16分,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出的巨大轰鸣声中正式拉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有力托举着送入太空。火箭升空585秒后,天宫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人在浩瀚银河中拥有了自主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多项“首次”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基础上研制的航天器,外形相同,但却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实现航天员30天中期驻留、首次应用推进剂补加技术、提前验证空间站技术,并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随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相似文献   

10.
陈立 《中国航天》2011,(11):22-22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飞入太空,在宇宙中遨游。天宫一号上有两个舱段: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在验证我国未来建设载人空间站方面肩负了巨大任务,也吸引了较多关注,相比之下,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生产的资源舱就不是那么夺人眼球了,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却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1.
徐壮志  黄希 《航天》2011,(11):14-15
9月29日21点16分,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大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出的巨大轰鸣声中正式拉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有力托举着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2.
邸乃庸 《航天》2009,(3):10-13
1月25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模型亮相央视春节晚会,这场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处子秀,让民众对太空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向往。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天宫”是如何建成的,本刊特从这期开始以图解的方式连载“国际空间站是如何建成的?”,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3.
庞之浩 《航天》2012,(8):36-39
2012年6月16日~29日,中国圆满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后中国还将发射货运飞船、天宫二号和三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建造60吨级大型空间站,并正在论证载人登月。  相似文献   

14.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神舟飞船第一次执行应用性飞行任务.在神舟飞船定型的同时,一直用于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也进入"成熟期". 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近日表示,长二F火箭已基本定型,并将在空间站建设和运营中继续执行载人发射任务.  相似文献   

15.
盛世起“天宫”和平号诞生于前苏联航天活动的鼎盛时期,是前苏联第三代载人空间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9座空间站,被誉为“人造天宫”。它的设计工作始于1976年,1986年2月20日核心舱发射升空。接下来量子1号舱(1987年)、量子2号舱(1989年)、晶体号舱(1990年)、光谱号舱(1995年)和  相似文献   

16.
杨蕾 《中国航天》2013,(7):37-38
神舟十号飞船箭在弦上,即将飞赴太空,与早已运行在轨道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会"。此时此刻,仰望苍穹,人们纷纷投出探寻的目光:天宫一号,你在太空还好吗?你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为了将来的空间站建设,你还在做些什么?完美的"体检报告"迎接"贵宾"作为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已经在茫茫太空独自翱翔近两年,其"健康"状况是大  相似文献   

17.
从茫茫戈壁起飞,在广袤太空准确寻找到自己的轨迹并稳定运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带着中国人对于空间站的美好希冀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这一步的背后,无数的技术和细节被媒体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依托55年发展根基,集聚强大的航天技术优势,多项技术产品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精准入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十年打造"天宫"动力储藏站从神舟到天宫,从飞船到未来的空间站,飞行器要反复使用,燃料必须反复加注,这在中国航天领域是一项全新技术.航天科工历经10年打造的金属膜盒,作为天宫一号大型液体燃料贮箱的核心部件,能够容纳燃料反复加注、反复使用,为载人航天未来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的储藏站,为解决这项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关键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月1日在北京透露,今年完成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和首次应用性飞行试验任务后,中国航天将为空间站建设进行技术准备,为载人航天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杭文  张昊摄 《航天》2013,(11):4-4
9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天宫一号在轨飞行任务”系统级评审会,审议通过了《天宫一号在轨运行任务总结》,认为天宫一号在两年寿命期内飞行结果满足工程总体要求,在轨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就天宫一号的飞行任务执行情况和主要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总结了天宫一号的发射及在轨测试阶段主要飞行事件及执行情况、平台功能验证等功能。天宫一号探索并建立了适应多飞行器在轨并行管理、技术状态新、接口关系复杂、协同性高、决策实时性强等要求的联合飞控管理模式,实现了在轨运营全过程“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统一监视、统一决策、统一确认”,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张伟 《中国航天》2012,(3):7-13
<正>2011年10月在南非首都开普敦召开第62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中国航天人的代表首次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两项大奖,中国刚刚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也成为大会上的热门话题:中国将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独立发展空间站系统的国家吗?美国会与中国在国际空间站上合作吗?中国是否有载人登月计划?中国航天的能力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