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rchitecture of an intelligent flight launcher system as well as fundamental solutions to capability prediction and dynamic planning. This effort reflect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intelligent and autonomous technology for launcher flights. The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pabilities of intelligent and autonomous systems and classifies various related technologi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lligent and autonomous technology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it then focuses on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volved with intelligent flight and reviews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An E~3 classification model of an intelligent flight launcher is then proposed and its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an intelligent flight system configuration of the launcher, the online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initial value guess are examined, and vertical landing is provided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to flight systems.  相似文献   

2.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简要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谋划祖国未来的发展蓝图。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年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刚要(草案)”。这个规划包括57项重要新型科技内容,火箭与喷气推进技术是其中7个重点项目之一。根据这个规划,我国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我们的研制工作从仿制苏联援助的P-2火箭开始。但到了1960年8月,中苏两党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决裂,使这种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援助彻底终止。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转而…  相似文献   

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unch price of the launch vehicles, domestic and abroad, studies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low cost launch vehicles, and introduces two measures to reduce the cost by means of evolved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utilizing the concept of low cost 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ng modes as well.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launch strategies for small satellites such as piggyback, networking launch, and single launch with a small launch vehicle(SLV).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usable launch vehicles i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China's reusable launch vehicle.  相似文献   

4.
小卫星常用数据总线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剑  尤政  张高飞 《中国航天》2007,(2):35-37,4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较高功能密度的小卫星(重量<500kg)成为可能,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研  相似文献   

5.
周威 《中国航天》2008,(1):18-22
商业通信卫星市场主要由美国四家卫星公司(劳拉、波音、洛马和轨道科学公司)与欧洲两家卫星公司(泰勒斯·阿列尼亚和阿斯特里姆公司)相互竞争,共同瓜分.在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过去一直由欧、美、俄"三足鼎立"的局面在2007年略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6,(9):11-12
上海,在国际上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上海,航天的地位和影响也与日俱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又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创建于1961年8月。经过40多年来的艰苦创业和勇于拼搏,上海航天一次次地抓住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目前已成为中国航天  相似文献   

7.
改进的RLV再入制导方法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改进的再入制导算法,并用于跨大气层、无动力升力体、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制导。该算法根据剩余航程和预测航程信息,对输入到反馈控制器的参考飞行剖面参数进行修正,以消除航程误差。1000条Monte Carlo散布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靠、鲁棒性好。此外,对升力系数减少20%、阻力系数增加20%的最坏情况进行了仿真,进一步测试该再入制导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8.
王鹏 《火箭推进》2004,30(1):40-43
空间航天器的推进装置,因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在历史上就趋于专业化.这些技术要求往往不适用于地面系统.这些特殊要求包括:安全性-推进剂常常是较危险的,如有毒、有害、易燃或压力高等;特殊的环境-热环境、机械环境、辐射和失重状态;可靠性-一旦进入轨道,就不可能再有机会更换出了故障的装置.推进系统装置可分为两类:推进剂贮箱和火箭推力器.它们除了应用于空间技术,在其它方面并无用处.因此“商用成品化“(COTS)的思维似乎不太合适.然而,通过工程改进推进系统,COTS在材料和加工方面可降低成本和风险.本文将描述推进装置的典型应用并介绍萨里太空中心是如何使用COTS理念的.推进系统的管路是由各种用电子和机械控制的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压力调节器、过滤器和温度传感器等构成.它们既可作为空间项目的特殊工程进行研制,也可采用COTS作为航天设备的替代产品,萨里太空中心侧重于后者.通过有所创新的系统设计,COTS装置完全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减灾-1A、1B(HJ-1A、1B)卫星和海洋-1B(HY-1B)卫星是三颗偏置动量小卫星,均采用偏置动量轮控制和磁力矩器控制,其姿态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文章对该卫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并根据在轨运行数据给出了验证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可重复使用跨大气层飞行器(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法,该方法将再入轨道在线生成技术、基于阻力加速度飞行剖面的跟踪制导技术和数值预测制导技术有机结合。其中再入轨道在线生成能够向轨道预测制导算法提供初值,以加快轨道预测制导算法收敛速度;轨道跟踪控制器控制再入吸热,使再入轨道满足再入走廊约束;而数值预测制导算法则对再入轨道进行快速预报,生成合适的制导指令,将RLV导向目标。给出了RLV再入混合制导的具体算法,并对Marshall航天中心先进制导与控制项目所提出的九种再入情况进行了初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LV再入混合制导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张娟娟 《中国航天》2010,(10):37-38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火箭成为我国发射国内国外各类应用卫星的主推产品,承担着国内民用、商业及国外卫星艰巨而繁重的发射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都在各自的航天发展规划下开发自己的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美国在取消"星座"计划后,新太空计划以载人火星登陆为目标,其新型货运火箭将以航天飞机和"星座"计划的技术为基础进行研发,而载人火箭的研发则似乎更依赖于商业公司。俄罗斯明确了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计划时间表,正在重点研制联盟号火箭改进型和安加拉7火箭。欧空局的未来载人登月、登火星计划拟分别在2025和2035年之后实现,阿里安5液体主发动机捆绑固体助推器的方案仍是主要趋势。日本正在研发H-2B火箭,未来10年可能会设计探月载人火箭。印度计划于2015年前后实现载人航天,未来最有可能使用的载人运载火箭为GSLVMK3。  相似文献   

13.
现代小卫星的微推进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小卫星,发展迅速,不仅要姿态控制,还要轨道控制,甚至要有轨道机动能力。为此,必须开发研究与其相应的微推进系统。文章首先研究现有推进系统的技术性能;提出对微推进系统的要求;给出适应小卫星的微推进系统,有四个种类,近20个微推进器;最后提出选择微推进器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At 19:45 Beijing time on November 5,a LM-3B/Yuanzheng 1 launch vehicle lifted off from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putting the first two Bei Dou 3 satellites into orbit after the separation of the rocket upper stage and the satellites.The launch opens up a new era for the global networking of the 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ei Dou system),which is the final step of the"three-step development strategy"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的世界航天运输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航天运输业经过20多年的持续增长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规模、结构和运营模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满足需求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80~1989年间,平均每年发射21颗卫星,而在1990~1999年间,平均每年发射64颗卫星,发射数量增加了2倍多。1980~1989年间年平均发射的有效载荷质量是29.5吨,而1990~1999年间年平均发射的有效载荷质量是116吨,几乎是前10年的4倍。市场价值从1980~1989年间的103亿美元增长到了1990~1999年间的288亿美元。2000年,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卫星技术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孕育着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人类生存具有巨大的影响.监测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和利用海洋的首要问题.利用卫星技术对大面积海域进行实时、同步、连续的监测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海洋监测的主要手段,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的航天国家,在海洋卫星发展方面都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美国气象卫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美国的气象卫星已经发展了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个系列。其中,静止气象卫星系列为静止轨道环境业务卫星(GOES)卫星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包括诺阿(NOAA)卫星、国防气象卫星(DMSP)和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GOES、NOAA和NPOESS三个卫星系列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控管,DMSP卫星系列由美国国防部控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返回式卫星遥感和科学试验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返回式卫星是一种用于国土普查的遥感卫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某研制成功3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并进行了17次发射。利用这种遥感卫星,我国进行了国土资源普查、大地测量以及河流海岸监测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大批有价值的遥感资料。这些资料应用于城乡规划、水利建设、地质资源勘探以及考古等不同领域,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航天》2011,(5):19-20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加拿大麦克唐纳·德特威勒联营公司3月15日宣布签订协议,将由麦德联营正在研制的一种天基维护飞行器为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在轨卫星提供燃料补加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