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任务混频寿命相关载荷累积量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基于固定任务混频的寿命相关载荷累积量分布特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导了变任务混频条件下的寿命相关载荷累积量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变任务混频的载荷参数累加量分布函数也是趋于正态分布.并采用数值方法模拟实际飞行过程中变任务混频条件下寿命相关载荷的累积过程,模拟结果和理论结果吻合良好,进一步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该结果可用于变任务混频下的寿命可靠性预测.   相似文献   

2.
杨俊杰  郑小梅  杨兴宇 《航空学报》2021,42(5):524339-524339
国内外多个航空发动机设计通用规范和型号规范分析表明,关于航空发动机疲劳分散系数的规定和方法较为宽泛,缺乏严格的定义和分类,给工程应用带来一定的困扰。将航空发动机疲劳分散系数分为结构分散系数和载荷分散系数,并分别给出了定义。发动机结构的载荷分散系数计算方法被给出,并分别以某航空发动机主要载荷的起动次数和大状态工作时间为例,研究了载荷分散系数及其随工作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数学仿真方法,研究了固定任务混频和变任务混频下的载荷分散系数随工作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型发动机的载荷分散系数基本在1.0~2.0之间,且随着工作时间的累积呈现下降趋势,其下降速率与载荷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空发动机在维修工作中存在重要零部件使用寿命及失效率难以估算的问题,搜集了发动机重要零部件燃油计量活门、整体驱动发电机、液压机械组件的使用寿命数据,并运用Weibull混合分布及单Weibull分布分别建立了上述重要零部件的寿命模型.在模型求解过程中采用了经典的三参数相关系数优化法,求出发动机重要零部件的可靠度、失效率及故障概率密度函数.通过计算得出Weibull混合分布模型的线性相关系数rg比单Weibull分布模型的大;同时K-S假设检验结果显示,Weibull混合分布的统计量观测值Dn均小于临界值D30,0.1.结果表明:相对于单Weibull分布,Weibull混合分布模型更精确地表征了发动机重要零部件的寿命数据,从而有效地提高寿命参数的估算精度;Weibull混合分布模型的可靠性有助于发动机管理工程师制定视情维修方案;并对航材备件的数量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加速任务试车作为发动机寿命及可靠性的考核试验方法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也是一项亟等开展的研究工作。本文结合某发动机加速任务试车谱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了进行加速任务试车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航空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分类问题,对发动机31个飞行任务剖面进行了聚类分析。选取飞行高度和飞行马赫数作为划分飞行任务剖面的参数, 依据其对应的飞行任务段均值生成聚类散点图,将剖面类型划分为5大类。结果表明:低空低速剖面在无量纲飞行高度为0~0.2、飞行马赫数为0.4~0.6区间,均值最低;高空高速剖面在无量纲飞行高度为1.2~2.2、飞行马赫数为1.0~1.8区间,均值最高;飞行任务剖面在无量纲飞行高度为0.2~1.2、飞行马赫数为0.6~1.0区间内最为集中;针对散点密集区域,可依据剖面特征进一步划分剖面类型;不同剖面间,飞行高度与飞行马赫数差异性强,利于剖面划分,而法向过载与转速差异性小,不利于剖面的划分。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对航空发动机飞行任务剖面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结构和载荷谱分散性分离的疲劳寿命可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群疲劳寿命的分散包含了结构和载荷谱的分散性,为进行安全寿命的精细分析,将结构和载荷谱的分散性进行了分离。假定指定载荷谱下的疲劳寿命和指定结构下载荷谱分散均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按条件概率模型推导得到了将载荷谱和结构分散性综合后的机群结构疲劳寿命的精确分布,其数学期望与指定结构下考虑载荷谱分散的数学期望相同,方差为载荷谱和结构分散的方差和。从而可以采用反映载荷严重使用情况的载荷谱和仅考虑结构分散性的小分散系数确定结构的安全寿命,并讨论了给定的可靠度指标下,严重谱的严重程度要求以及给定的严重谱下的结构寿命可靠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几何特征和载荷因素对几何复杂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的影响,给出了结构损伤区的定义方法,通过引入几何特征因子和疲劳权函数表征几何特征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定义了载荷敏感性因数表征载荷因素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以临界距离理论为基础,结合有限元分析、Origin函数拟合及Matlab程序等多种工具,发展了一种考虑结构几何特征与载荷敏感性的缺口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TC4、GH901和DZ125合金的缺口试样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几何特征、不同载荷大小和不同材料等多种情况,寿命的预测值与试验值基本在2倍分散带之内,预测精度较为理想且高于多种现有其他方法,验证了该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吕德峰  过秀成  高斌华  王成 《飞机设计》2015,35(3):47-49,70
合理地确定元件库存周期对提高库存经济性和保证元件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航空结构元件可靠性符合浴盆曲线分布、Weibull分布、线性递增分布和指数分布的情况,提出了结构元件可靠度分析的方法,根据飞机运行数据拟合结构元件可靠度分布,根据其可靠性分布可确定元件失效时间,再由失效时间确定元件库存周期。针对飞机滑轨中的结构元件进行了算例分析,其可靠性服从威布尔分布,符合元件运行实际情况,由此确定的库存周期与实际需求相符,算例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合理,为确定元件库存周期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航空发动机部分元器件或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可靠性试验设计问题,推导了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基于任意第k次序统计量的试验寿命可靠性评估理论公式,并给出了置信度为90%、95%时基于第k次序统计量的可靠寿命试验设计系数表。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确定给定可靠度、设计寿命、破坏数及子样数时的最短试验时间,或者给定设计寿命、可靠度、置信度、子样数及试验时间时最大允许故障数。综合考虑试验件数量及试验时间,可对寿命可靠性试验进行成本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可有效模拟轴向载荷的航空发动机轮盘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方法。在综合考虑轮盘装配及工作温度场、转速等工作状态边界条件和载荷的基础上,对轮盘进行线弹性有限元应力分析,了解轮盘应力水平及寿命关键考核部位。在充分考虑试验器能力及试验过程的可监控性等因素下,设计了能有效模拟承受轴向载荷的轮盘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装置、试验方法,并进行试验。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出轮盘预定安全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1.
为使航空发动机可靠性模型误差更小,对航空发动机传统可靠性模型进行误差分析,指出可靠性指标扩张的原因,建立了考虑航空发动机结构系统及其失效力学特征的基于结构系统失效模式的航空发动机可靠性模型,并给出了各层的可靠度计算方法.所建立的基于失效模式的航空发动机结构系统可靠性模型考虑了失效模式的相对独立性、时效性和失效率的时变性,可以避免重要失效模式的遗漏、可靠性指标的过度扩张等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航空发动机“整机寿命+大部件翻修寿命+A类件安全循环寿命”的寿命控制体系根据危害性分类分层进行寿命控制和修理的优点。结合某型发动机寿命研究,阐述了基于大量实际使用、修理数据,通过领先使用、分阶段检查评估确定发动机总寿命的评定方法、标准以及可靠性、安全性、性能衰减等分析评估技术。这套寿命控制体系、寿命评定方法,精细准确、安全经济,在该型发动机寿命控制和修理工作得到有效运用,且效果良好,对其他型号发动机的寿命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旭东  张连祥 《飞机设计》2013,33(2):49-52,75
飞机发动机耐久性和可靠性问题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综合性和多重性。为提高飞机发动机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和降低故障率,应在设计阶段和加工制造阶段保证其固有耐久性和可靠性;通过大量的零部件试验、地面整机试验以及飞行试验来验证其耐久性和可靠性;在使用及维护过程中,保持其固有耐久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直升机传动系统定寿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应用剩余疲劳损伤强度理论确定在未知载荷谱下工作的直升机传动系统零部件的可靠疲劳寿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航空发动机现有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以某型国产军用发动机为例进行使用可靠性评估。改进后的评估方法采用两种常用参数估计法,分别对薄弱系统故障数据进行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单参数指数分布、双参数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参数估计,随后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及线性化处理并结合matlab编程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充分利用定型前内场台架试验及外场试飞提供的大量数据对技术状态不断变化的发动机进行可靠性评估,并与经典的累计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估算值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传统的累计MTBF评估方法没有考虑研制过程中技术状态的不断变化和可靠性不断增长的情况,故评估的可靠性值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合理、有效、实用.   相似文献   

17.
 常规结构优化设计存在以下两个根本缺陷:首先,没有确切考虑载荷及元件强度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而用安全系数给以笼统的概括。安全系数取值一般较大,元、对结构带来的影响往往比经过优化设计所得到的效益还要大。第二,它是用元件的应力约束来保证结构系统安全,因此,它是结构元件安全基础上的优化设计。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元部件功能好整体功能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