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航 《国际太空》1999,(10):20-21
美国东部时间1999年7月23日零时31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连续两次推迟发射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终于被发射升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原定7月20日凌晨发射,因为7月21日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30周年纪念日。但在点火升空前的6.5s,发射中心控制人员在发现机舱的氢气含量超标后,立即停止了即将进行的点火。第2次发射被推迟到两天之后,在发射架上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升空前突然遭遇暴风雨,50min过去了,乌云依旧盘旋在空中,致使第2次发射又告“流产”。尽管哥…  相似文献   

3.
汇文 《国际太空》2003,(3):32-36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月1日失事,酿成航天史上又一幕惨剧。航天飞机上有6名美国航天员和1名以色列航天员,其中2位是女性。7名航天员中有4人是第1次进入太空。1简介里克·赫斯本德(RickHusband),男,45岁,航天飞机机长,曾担任空军上校。他1994年被美国航宇局选中  相似文献   

4.
□□哥伦比亚号失事的原因现在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调查工作还在紧张地进行中,要下任何定论都为时尚早,但是从美国航宇局提供的信息来看,失事的原因似乎只是一个技术问题,防热瓦的脱落可能是罪魁祸首。不过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航天飞机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故,怎么可能只是一个技术原因造成的呢?从事故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哥伦比亚号早已存在事故隐患,技术人员的判断失误和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也是一个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航宇局在安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因此这次事故很有可能是几种因素的“集成”。11990年就发…  相似文献   

5.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引起全世界的震惊。作为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主要合作者与竞争者——俄罗斯,当然更加关注。一方面要对失事的原因进行探讨和估计,一方面要对失事后国际空间站乃至整个载人航天的前景进行预测。可以想象得到,面临当前的形势,俄罗斯必然要利用这个机会获取最大的利益。俄罗斯《红星报》2月6日刊文:“太空的命运掌握在联盟号手中”。文章题目就说明了问题。文章指出,哥伦比亚号失事将不仅使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而且使原定在2006~2007年建成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受到了威胁。美国航宇局(NASA)已决定在未查清…  相似文献   

6.
平术 《国际太空》2003,(3):19-24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人们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俄罗斯航天业。这是由于美国航宇局决定在事故原因查清前取消所有航天飞机的飞行计划,所以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了俄罗斯身上。俄不负众望,勇敢地挑起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货物的重担。1前赴后继2月2日,也  相似文献   

7.
□□2003年2月8日,美国航宇局(NASA)在其网站上发布了1份文件,以问答形式对哥伦比亚号失事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下面简要刊登主要内容。1是什么导致了灾难?我们仍然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灾难。未来的线索将是琐碎的。新墨西哥州柯特兰空军基地的星火光学测距望远镜(SOR  相似文献   

8.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俄罗斯记者于2003年2月11日采访了俄罗斯老航天员、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指令长塔尔波耶夫,下面是有关哥伦比亚号事故的谈话摘要。 问:请谈谈您对哥伦比亚号事故的看法。 答:按照搞技术人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它是由于航天飞机上的防热瓦损坏所致。  相似文献   

9.
10.
今年2月1日,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机毁人亡事故后,人们从专家对事故原因的分析中认识了一种少听说的科技产品——防热瓦(隔热瓦)。其实,从投入使用的第一天起,防热瓦就已经成为航天飞机一种不可缺少的“铠甲”,20多年来,它一直在为航天飞机“保驾护航”。当年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相似文献   

11.
宗河 《国际太空》2003,(11):23-27
□□2003年8月26日,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这起空难原因的最终报告。 这份长达248页的报告,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详细地叙述了此前已经公布的一些导致空难发生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在美国航宇局(NASA)恢复余下的3架航天飞机发射计划之前有必要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报告中得出结论为:虽然NASA现在的航天飞机并非一定不安全,但是近期需要改进许多机械装置以使航天飞机更安全。此外,还得出结论:NASA的管理体系对于远期管理航天飞机系统是不安全的,NASA没有强大的安全惯例。 调查委员会确定导致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既包括技…  相似文献   

12.
1963年至2006年,已有47位女性进入太空飞行,其中一次有3名女航天员同上太空遨游,创造了一项航天世界纪录。 1991年6月5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执行生命科学实验任务。机组成员7人,其中第一次出现3名女航天员联袂飞行。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又将有三名贡献卓越的航天员加入到美国航天员名人堂,他们分别是:曾参与展开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查尔斯·博尔登,参加过第四及最后一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轨道测试飞行的亨利·赫斯菲特以及指挥第一次国际空间站任务的布鲁斯特·肖。美国航天员名人堂于1990年成立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蒂图斯维尔,隶属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它多年来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人类太空飞行的历史并且展示了大量的航天员的私人珍藏。自名人堂成立至今,已有80多位航天员相继加入,这其中包括: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位登上太空的美国女航天员萨丽·赖德,她同时也是第一位被收入美国航天员名人堂的女性。  相似文献   

14.
宗树 《国际太空》2000,(2):21-22
经过前所未有的9次推迟,载有7人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终于在1999年12月19日发射升空.此次飞行的任务是修理"哈勃"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已在轨运行10年,但由于其陀螺仪发生故障,所以导致价值30亿美元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自1999年11月3日停止了工作.陀螺仪是个很关键的部件,"哈勃"需要用陀螺仪来锁定它所观测的恒星、星系及其他天体.  相似文献   

15.
16.
庞丹  潘晨 《国际太空》2016,(4):10-11
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结构布局上,它充分继承了以往返回式卫星的结构特点,外形是一个圆柱圆锥组合体,内部则是由4个舱段构成的仪器舱及返回舱.根据任务要求,实践-10卫星在轨道设计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以往返回式卫星的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微重力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官方网站2008年7月7日报道,经过仔细、综合的评估,美国航空航天局确定了在2009年、2010年里航天飞机最后8次飞行任务的时间。这样,航天飞机剩余的10次任务全部确定,其中包括1次“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国际空间站”的7次建造任务和2次运货任务。  相似文献   

18.
19.
1 总体概述 目前,不少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想利用多种方式打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实验平台,但它们有的只能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有的则价格昂贵,带回样品比较有限,周期也较长, 这对空间生命科学等一些短周期科学实验有较大限制,要想进行周期和价格都合适的微重力研究,返回式卫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返回式卫星运行周期短,适合开展短周期的空间科学实验.这种卫星技术现已比较成熟,且比较便宜.其外形类似于弹头,所以发射时不需要整流罩,卫星的星体就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寄声 《太空探索》2011,(10):40-43
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重约8吨、设计寿命2年的天宫一号,它既是用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是1个简易空间实验室,为之后建造的天宫二号、三号空间实验室作准备。那么,国外研制过空间实验室吗?在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中,一般人只知道苏联和美国发射过质量在20吨以上的空间站,其实,也研制过质量较小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