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搭载星与运载火箭分离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分离条件恶劣的搭载星为对象,对其与运载火箭分离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物理模型的分析,建立了动力学方程;通过对各种干扰因素的分析,计算了共同作用的扰动力矩,最终得到卫星分离的速度、卫星姿态参数和星箭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2.
小卫星编队系统有着成本低、高性能、和较强的灵活性等众多优点,这些特有的优势使其成为目前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阐述目前小卫星编队飞行应用的研究方向、关键技术和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指出了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飞船轨道控制的目的是先将飞船捕获到运行轨道,然后进行轨道维持,并且使飞船的星下点轨迹在返回圈经过主着陆场。本文描述了飞船轨道控制的数学模型和相应的控制方案,并对飞船的轨道进行了在不同情况下的试算,试算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够达到总体对飞船轨道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新的地球同步在轨自旋卫星东西位置保持控制策略,它可以在给定控制精度下,达到传统算法同样的控制效果,但大大简化了过去算法的复杂性.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自旋卫星轨控效率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提高措施,这些方法都已成功地运用到我国风云二号卫星的在轨工程测控上. 相似文献
5.
6.
7.
某地球同步三轴卫星因故障导致推力器工作效率不稳定,使得采用原有方案进行向西轨道控制时姿态变化大,控制准确度降低.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卫星用于姿态控制的偏置动量轮的控制规律,利用星体角动量守恒条件,建立了偏置动量轮转速变化与轨道半长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偏置动量轮转速标定的轨道控制方法,同时结合姿态的稳定变化制定了轨道控制实施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卫星轨道控制中,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改进的控制方法提高了轨道控制的准确率,使得半长轴误差幅度由最大60%提高到0.2%左右,增加了姿态的稳定性,使得俯仰姿态变化幅度由最大0.7°减小到0.2°左右,降低了控制风险,减轻了地面控制人员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地观测小卫星和遥感小卫星的数据量很大,迫切希望能利用中继卫星向地面传送数据。为此,美国宇航局积极开展了小卫星利用中继卫星系统的研究,不仅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而且专为小卫星研制了第四代用户应答机和需分多址技术。为了满足未来数量日益增多的小卫星的需要,还提出了扩展TDRSS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9.
小卫星有其特殊的任务特性:低成本、一台主要仪器、航天器自主、任务收益最佳等…,为适应这些特性,设计其地面部分必须采用新的设计原则。本文阐述了这种地面部分的关键成本因素、主要设计特性以及满足用户要求的各种设计方案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叙述小卫星及其地面测控网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适用的通信技术及实现方式,包括指挥通道、数据通信以及时间统一等。 相似文献
11.
脉冲测量雷达卫星标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脉冲测量雷达卫星标定方法的原理和工程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标定模型和方法,分析了雷达跟踪能力和卫星定轨保障等工程应用问题,并对标定效果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2.
卫星轨道误差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的轨道误差是卫星测控中需加以约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常用的表示方法主要有Kepler轨道根数形式和RTN投影形式。本文推导了RTN形式的卫星位置、速度误差与Kepler根数误差间的关系,给出了近圆轨道中RTN形式位置、速度误差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了RTN形式位置误差约束下Kepler根数误差的相关性,并分别给出了验证算例。该结果可用于分析确定卫星轨道误差指标,使其彼此匹配。 相似文献
13.
导航卫星在姿轨控和轨道恢复期间,由于观测数据有限,传统的统计定轨理论难以实现导航卫星精密定轨。本文尝试采用一种不依赖轨道动力学的、新的运动学定轨方法来处理短弧和复杂动力学过程中的定轨,提出了基于多项式拟合的短弧运动学定轨算法,并提出2种不同的实现方案。该算法充分利用了高采样率的测轨数据,减少了结果的噪声,其优点在于不需要长时间累积测轨数据,可以实现近实时快速计算,克服了动力学法定轨发散和单点定位无法获得卫星速度信息等不足。对COMPASS M-01导航卫星实测数据的处理表明,10min左右短弧运动学定轨的位置精度可以优于10m,速度精度优于4cm/s,满足了短弧跟踪条件下RDSS对卫星轨道精度的要求,实现了短弧跟踪条件下卫星精密定轨,但从轨道预报精度来看,该方法仅仅适用于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讨论在导航星座只有一颗卫星时,不依赖于时间同步系统的卫星定轨策略和精度分析。采用历元间差分算法,在消除钟差的主项(低频)误差后,将伪距和相位数据转化为等价的积分Doppler数据,并对其建立测量模型。仿真分析表明,此时不需要知道钟差参数而定轨算法收敛。为进一步验证此定轨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定轨精度,利用实测的GPS数据进行轨道确定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历元间差分算法,利用国内观测台站3天弧段的观测资料对单颗GPS卫星进行定轨,其径向精度优于10m,利用其对国内定位用户的用户距离误差URE可达13.8m。 相似文献
16.
卫星双向法与卫星测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卫星双向时间比对是目前远距离台站时间比对精度最高的时间同步技术,时间比对精度达几百皮秒,比GPS共视技术的时间比对精度几乎高一个数量级。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根据多台站卫星时间比对经验,提出利用卫星双向比对技术进行卫星测距(称转发器定轨)。实验证明:利用卫星双向技术(卫星需要转发器)进行卫星测距,可得到高精度卫星轨道(内符精度为几厘米)和卫星预报轨道。 相似文献
17.
小卫星星座自主定轨的论证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星座自主定轨条件方程的基础上,对其求解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仅考虑一阶摄动理论的情况下,升交点赤经总是秩亏的,即使考虑更精密的摄动模型,其条件方程也近似病态。其它根数在很多情况下也有相关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主定轨的要求,在星座结构设计时应尽量考虑不同类型轨道的卫星。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探测器定点在共线平动点附近的控制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探测器定点在共线平动点附近的轨道控制提出了一种小推力方案,针对日-地(月)系的具体背景给出了数值模拟结果,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WSOO/UV(世界空间紫外天文台)需要发射到日-地(月)系的共线平动点L1附近进行巡天观测,相对日-地(月)要求其几何位置几乎不变,因此有必要阐明共线平动点的动力学特征及其附近的运动状况。本文基于这一点,对限制性三体模型下,日-地(月)系中共线平动点附近扰动运动的稳定性作了理论分析,给出了WSO/UV轨道保持的条件及其在运行阶段的轨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伪距信息的COMPASS-MEO导航卫星单星定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MPASS-MEO导航卫星的伪距观测量包含星站距离、接收机钟差和卫星钟差以及各种噪声。本文首先分析了接收机钟差和卫星钟差在一定间隔内主要表现为线性变化的特性,可以考虑将接收机和卫星钟差作为测距的偏差和偏差变化率和轨道一起进行求解。其次,利用实测的MEO导航单星伪距数据,进行了数据预处理和定轨试验,分别对站间无时间同步信息和有时间同步信息两种情况进行定轨、残差分析和参数解算。使用重叠弧段、轨道预报和激光观测数据验证定轨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的定轨结果无明显差别。该定轨方法可以运用于MEO导航单星精密轨道的计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