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简讯     
几家银行为空间居住舱集资据《空间飞行》报导,空间居住舱的建造费已有1亿多美元,它的加压研究舱由美国航天飞机携带飞行。空间居住舱将为航天飞机提供28。9立方米的额外加压空间。空间居住舱的建造已在意大利都灵开始,舱体分系统关键部件由麦道公司负责制造。首次空间居住舱的飞行定于1992年9月3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携带,此后还要安排6次飞行。为空间居住舱集资的几家银行是日本化学银行、三菱银行、巴黎国家银行和巴里巴斯银行。这几家银行集资额是以建造两个飞行舱和一个用于试验与训练的工程舱,还能承担首次飞行后的工作费用。闻翟  相似文献   

2.
日本已明确了在太空站上采用空间操作器。科技厅所属的电子所研制出了操作器需要的驱动系统。它是大型空间操作器的一个关键性组件。驱动系统安装在长10米的机器人臂上,能在真空失重环境下自如运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从1985年起同该系统集成装置单位初步设计了空间操作器。日立、日本电气和三菱电气公司也参加这研制工作。日立负责臂端手部分;日本电气公司生产控制计算机;三菱电气公司研制视力可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筑波空间中心与三菱重工业公司共同研讨在轨道上可展开的返回舱(DRV)。这是为向轨道上的空间站和空间平台补给物资及进行微重力实验提供较为经济的方案。舱罩可开启与关闭,是以机械手经轨道作业和大型太阳电池翼确保供电,这是以前的密闭舱难以实现的功能。 DRV是一个重约10t的炮弹型舱,舱内除装有轨道更换单元(ORU)和补给用的推进剂贮箱外,还搭载了太阳电池翼和机械手等。该舱拟用H-Ⅱ火箭发射,可与空间站和空间平台等航天器进行对接。等对接后  相似文献   

4.
拟与美永久性空间站对接的日本舱(JEM)伸展式实验机构(DTB),经日本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方案论证比较后,现确定采用日产汽车公司的“张力绞合方式”。过去,除日产汽车公司外,三菱电机公司也参加对“DTB”的研究,它采用“全刚性桁架方式”。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对这两种方案作了  相似文献   

5.
继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选定国内三菱电子公司(MELCO)作为新一代 CS 通信卫星系统的主承包商之后,MELCO 又选择了美国福特航字与通信公司为日本的 CS-3卫星计划提供主要的星上组件与分系统,双方已正式签定了合同。CS-3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舱外航天服空间换热的特点,对"空间环境-舱外航天服-人体"热系统进行了传热分析,利用Visual C++ 6.0及OpenGL技术进行了三维人体模型的构造,对人体体表温度的计算结果进行了三维图形显示.结合人体热调节模型建立了"空间环境-舱外航天服-人体"热系统仿真技术,分析了航天员在不同代谢模式、被动热防护状态及液冷、通风系统控制情况下的热状态,确定了各代谢活动水平下航天员达到舒适状态时液冷、通风系统的工作条件,利用暖体假人试验结果对系统仿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吻合很好,本项目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港湾运输巨商山九和三菱重工业两家公司设想的由海上发射火箭的装置已取得美国专利权。火箭经总装后的设施与发射台等安放到浮体式半潜平台上,从组装到发射始终在海上进行。山九负责解决平台和火箭等大型构件的运输方法和操作,三菱重工提供基地上所必需的技术并完成系统概念研究。海上发射复合体(Ocean Launch Complex)的特点是,首先,OLC不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其次,还可移到最佳地点(若是静止轨道卫星,可移到赤道附近)进行发射。就其功能而言,还具有下列优点:  相似文献   

8.
熊延龄 《国际太空》1992,(7):10-10,8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向美航宇局(NASA)申请,利用1996年度的航天飞机进行空间站日本舱(JEM)子臂在轨道上的应用验证试验。向NASA支付的金额相当于计划总费用的1/2左右,为40~45亿日元。该验证试验称为JEM飞行论证(JFD),计划经费为80~90亿日元。由承担曝露部分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和担任JEM机械手的东芝公司进行支援。航天飞机货舱标准台架(MPESS)上搭载子臂模型、轨道更换单元(ORU)、栓牢更换作业用的“作业板”、曝露部分模型,由航天  相似文献   

9.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为增强空间机器的生产体制,在名古屋航空航天系统制作所的大江分工厂和神户造船厂(神户市),分别新建空间机器用厂房。总投资额为28.5亿日元。1989年6月末由国会批准的空间站合作协定中的日本实验舱(JEM),于9月底开始研制。三菱重工公司估计能接受JEM主要机器的订货,该公司除继续作为造船重工机械、电机的制造厂商外,还着手扩大成为航天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根据美航宇局(NASA)提出的空间站各部分的预备设计审查(增量的PDR),明确了空间站日本舱(JEM)的概要。其增压舱内径和外部舱的一部分结构和原方案不同,过去未定的补给舱暴露区的安装位置明确定在外部舱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和通产省研制的一种重量轻,耗资低、功能齐全、不载人、可重复使用的实验、观测两用小型空间自由飞行器(SFU)将于1993年春用H-Ⅱ火箭发射。在这个自由飞行器上将进行二维展开、电推进、高压太阳电池阵、等离子体、生物和材料试验、氙冷却红外望远镜观测实验、红外天文观测卫星高精度定向、卫星回收实验、药品以及合金材料实验、日本空间舱部分外部舱模型性能鉴定实验等,这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即进行自主制导控制、发射、交会/回收实验,这对日本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扫描     
日本三菱重工将为西班牙发射卫星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将使用H-2A火箭为西班牙卫星有限公司发射1颗卫星,这是日本火箭的首次商业发射。该通信卫星质量约为4t,发射日期在2005年底或2006年初。 美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正在招标 美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是一种能够改善运动中的美军武装力量地面通信能力的多卫星系统,是一种无防护的窄带卫星通信系统。MUOS系统设计的最后选定时间在2004年,初步作战能力预计在2008年实现,而实现完全作战能力则是在2013年。美国海军空间与作战系统司令部负责这个项目的管理。卫星通信在一体化战场空间中提…  相似文献   

14.
经过长时间的研讨和论证,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已正式确定在它所研制的、将于1996年与美国空间站对接的日本空间舱(JEM)上采用三项专家系统,即仪器故障诊断、支援生成计划和提供实验方法通知书的专家系统。在整个的调研阶段宇宙开发事业团提供了1亿多日元的经费。现在已选定三菱电机、富士通和日本电气等公司为这三种专家系统样机的研制单位,但最后究竟由哪家公司具体负责飞行样机的研制尚没有最后定论。不过自1988年起宇宙开发事业团就会同具体试制单位对样机进行试运行实验,确认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完备接口,为确定飞行样机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日本科技厅和宇宙开发事业团2月12~13日召开了第三次太空站利用计划专门小组会议,公布了改变的日本空间实验室。之所以改变,是因为美国航宇局太空站方案有所变动。这项改变由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究,使空间实验室的设计更加合理。日本空间实验室仍由加压舱、暴露舱、供应舱构成。加压舱要考虑防护辐射线,舱内压力只有一个大气压。舱的形状呈圆柱形,其外径4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三共和三菱重工业两家私营公司最近宣布,将在太平洋海岸建设一座海上发射台,供日本火箭和外国火箭使用。一家英国私营公司最近也提出类似计划,想利用停泊在一个岛附近的海洋船作为发射场。目前,世界上只有意大利在60年代在非洲肯尼亚东  相似文献   

17.
参考图片     
日本“空间飞行平台”(SFU)于1996年1月13日由美国航天飞机回收,它是1995年3月18日用H-2火箭发射升空的。  SFU的主要有效载荷是“阿尔法”空间站日本舱部分暴露平台的分系统1993年3月,俄罗斯将发射最后一个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的舱——...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空间站柔性机械臂系统在有初始位置、姿态误差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完成辅助舱段对接任务,文章建立了空间站柔性机械臂辅助舱段对接动力学模型,模型考虑了对接机构的接触碰撞,依据关节精细动力学模型、力矩控制方法和阻抗控制程序进行了空间柔性机械臂辅助舱段对接过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关节输出端位置测量精度为17位时,依靠阻抗控制的方法,空间柔性机械臂在主动舱存在最大位置误差150mm,最大姿态误差2.5°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对接;对接成功后,空间柔性机械臂系统控制力迅速下降,仍然能较好地保持构型,不会影响对接舱段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乘员安全性,载人航天器需通过氧分压控制系统将密封舱内的氧分压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两舱段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氧分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包括密封舱体、乘员、供氧组件、舱间通风(IMV)等多个子模块.通过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由两个容积为60 m3密封舱组成的组合体,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乘员驻留位置、舱间通风量、氧分压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舱间通风量为0.5 m3/min 且6人驻留在氧分压非主控舱时,两舱氧分压上限差别达到2.2 kPa.两舱氧分压差别会随着舱间通风量的增加而减小.单舱监测模式和两舱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影响并不显著,当舱间通风量超过1.5 m3/min时,两种控制模式的氧分压控制效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0.
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于1989年6月28日发表了空间开发政策大纲,这表明日本在90年代正式向载人空间活动的方向迈进。大纲绘制了种种空间开发活动的蓝图,着重介绍了新增设的空间开发活动系列: (一)载人空间活动使用美国航天飞机进行日本最初的空间材料实验(预定1991年7月进行),并参加自由号国际空间站计划,执行日本独自开发的“日本实验舱”(JEM)这一既定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