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9年2月25日,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的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民政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中航工业集团等单位的12位院士及百名专家齐聚一堂,共议建设国家航空救援体系大计。专家们围绕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设想、组建国家直升机救援与探测队伍、航空抗灾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上救援直升机现状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升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飞行特点,将能在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的救援体系中,救援直升机将承担搜索营救遇险人员、救护伤员、运送人员、紧急撤离、吊挂运输等任务。本文对我国目前海上救援直升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国家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救援行动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马岛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被广泛应用,挽救了大量被击落飞行员和伤员的生命。随着直升机技术保障和装备的发展,直升机在航空救援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战场救护、运送伤员及撤回被包围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将举足轻重。从二战到越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升机对救援进行  相似文献   

4.
《国际航空》2009,(3):1-1
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会的航空工业界代表就一些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向大会提交了多项议案.其中有关于建立航空抗灾救援体系的内容.也有关于组建国家直升机航空救援与探测总队的建议.其言之凿.情之切,代表了我国航空界希望为现代化国家建设出力.让航空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刘平 《中国民用航空》2008,(7):16-16,18
汶川大地震,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也是对国家以及各个行业减灾救援能力的极大考验。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民航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5月13日调动国内6家航空公司的10架龟机紧急运送救灾部队5000多人。5月14日调动55架飞机运送各类救援人员7450人,这一天的救灾运输量已经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全国民航平均的日运输量。尤其是成都双流机场和绵阳机场.长时间超常规、超负荷运行,为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提供了可靠保障。应当说,民航的航空运输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显示了自身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用航空紧急救援是指当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遇到自身力量所不可抗拒的困难或危险时,救援人员使用通航救援服务体系中的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给予快速救助和支援的行为。通用航空紧急救援场点布局研究是按照我国紧急救援的社会发展需求及必要意义,依托既有机场布局及必要的新建场点,提出我国通用航空紧急救援场点布局的方向及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7.
大地撕裂,举国齐哀。东航江苏公司员工自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起,便迅速投入到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据统计,东航江苏公司共保障了14个抗震救灾包机、62个重点航班的运输任务,总共运送救援人员2802名,运载救灾物资195.8  相似文献   

8.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全球化推进,OEM和MRO企业需要确保世界各地的故障飞机得到及时的修理。因此,飞机紧急救援维修人员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常需要处理各种飞机紧急停场(AOG)故障、在翼修理、运送应急备件、将冲出跑道坠入泥塘的飞机拖回跑道等,因此也  相似文献   

9.
应急救援定位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救援人员和受害人员的生命安全。首先,对应急定位与普适定位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应急定位的主要特征,阐述了应急定位系统的精度、连续性等技术指标。之后,分析了不同传感器在应急场景下的可用性,对相应传感器在应急定位领域中的融合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围绕坐标基准、知识图谱、多源协同、智能控制四项关键技术架构室内外无缝应急救援定位系统,总结了构建流程。其中,坐标基准将室内和室外、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统一,而知识图谱综合权威发布信息和灾害场景信息进行决策,不仅可以辅助多源融合中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无缝切换以及故障传感器隔离,还能协调智能控制中救援设备的调度、救援设备之间和救援设备与人员之间的协同定位。  相似文献   

10.
正当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时,救援任务就变得十分迫切,其中救援物资的投放是救援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车辆、船舶等救援运输工具不能快速甚至不能到达事故现场,因此,采用空投方式投放救援物资就变得非常关键。采用空投方式进行救援物资的投放,必然要对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投放点进行规划,之前有专家、学者对此做过分析研究,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了规划[1],如图1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痛苦的记忆。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果断决策,从军队与民航等部门迅速调集全国航空救援力量,全力展开飞行救援行动,各种空中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救灾过程中也暴露出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存在的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机型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专业救援队伍等问题,说明了我国航空救援体系亟需完善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警用直升机是警察部门在执行公务时使用的国家航空器,是构建地空一体化立体治安防控体系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警用装备。警用直升机的用途十分广泛:空中监视和巡逻、防暴追踪、抓捕罪犯、运送人员、辑毒缉私、搜索救援、消防灭火、空中指挥等等。由于警用直升机快速、灵活、高效的特点,它具有地面警察无可比拟的优势。据统计,投入一架警用直升机的作用等同于30辆警车和100名警察;装备直升机/警车的办案小组,其重案犯逮捕率是仅装备警车小组的6倍;警用直升机的空中优势使其监视范围通常能达到地面警察的15倍;其街道巡逻速度通…  相似文献   

13.
航空运输     
《国际航空》2014,(11):10-10
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正式启航 中国首架承担专业航空紧急医疗救援(EMS)的EC135直升机启航仪式于10月28日上午举行,它填补了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专用直升机的空白。按规划,今后京津冀地区要形成区域整体、空地一体化救援的能力。各大医院、通航单位、救援公司和保险公司将全力支持空中应急救援,保险公司也将会推出航空医疗保险服务产品。空中紧急救援所产生的费用将由相关的保险服务来承担。10月9日,空客直升机在德国交付了这架EC135,该机是全世界EMS直升机的标准机型,装备了全套空中医疗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14.
本期的《中国民用航空》将再次关注航空救援问题。2008年的6月,还在抗震救灾紧张进行的时候,本刊即第一时间开始关注航空救援问题,并在6月号和7月号连续组织了两期专题,总结汶川地震后航空救援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航空救援系统的建议。作为民航的媒体,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为率先全面总结和研究航空救援问题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北京柔性实验中心物料运送装置交换托盘的动作过程,阐述了物料运送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故障;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并说明了排除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际航空》2012,(8):99-99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步步深入,频繁往来于中国与欧洲、中国与美国等地的旅客越来越多。中国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5个月,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共运送旅客925.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  相似文献   

17.
孙伟  李楠 《国际航空》2009,(9):42-43
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求,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今年6月联合批复了中航工业研制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立项报告。9月5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研制项目启动会在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举行。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的所长陈东升和副所长、总工程师褚林塘。  相似文献   

18.
航空铝板热处理炉美国铝公司的厚板厂从澳大利亚订购了一台铝板固溶热处理炉(卧式),该炉将处理24384mm长、4368mm宽、厚5.08~50.8mm的铝板,炉中的辊道上备有耐高温的刷子以保证铝板在运送过程中不致损伤。炉子备有专门设计的快速加热系统以及...  相似文献   

19.
《航空港》2008,(7)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上海机场集团公司全力保障运送救援物资和人员的航班,为灾区伤员开通绿色通道,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向灾区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全体党员以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的形式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截至6月11日,共缴纳特殊党费540079元。工会会员捐款1058278.1元,职工捐款1102972.9元。  相似文献   

20.
面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航空器地面起火事件,如何开展快速、有效且专业的消防救援是国内外机场普遍面临的难题。本文对民用飞机火灾事件的特点、救援与处置难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总结消防救援与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从机制建设、资源保障、岗位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深层次原因。最后,根据国内机场消防应急实际情况与需求,对比欧美国家民航消防应急处置实践经验,并结合新形势下民航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需求,总结了针对性建议举措,为提升中国民航飞机火灾事件消防救援能力,促进应急现代化,补齐中国民航应急短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